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新课题,要求教师注重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习惯;创设类比-猜想-论证情境,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启发诱导一题多解,运用归纳-猜想-论证思考方法,以及运用类比、特殊化等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借助信息技术探究圆的有关性质在椭圆或双曲线中的推广;培养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观察、归纳、类比、猜想等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借助信息技术将垂径定理类比推广到椭圆或双曲线.  相似文献   

3.
牛顿讲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如何教会学生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在以下四方面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猜想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验、演示中展开直觉猜想;启发学生运用归纳、类比进行猜想;教会学生猜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4.
“猜想与假设”能力是指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人们运用直觉、类比、归纳、演绎、分类、想象等思维方法,提出对问题的比较合理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在探究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什么是类比题以及类比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运用.文中分别阐述了类比的概念、分类、作用.重点讲述有益类比与有害类比、纵向类比、横向类比三种不同类比方法在解题中的巧妙运用,让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降低解题难度,从而达到解题目的.  相似文献   

6.
数学推理,是从数和形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归纳、类比、判断、证明的过程。它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抽象性的有效工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数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一、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提出数学猜想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的符合情理的推测性想象。提出数学猜想是发展合情推理…  相似文献   

7.
刘爱学 《江西教育》2005,(10):25-26
课例名称:椭圆的标准方程。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品”中欣赏;“做”中探究;“悟”中发展。情感目标:欣赏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类比猜想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方法目标:能运用试验、归纳、代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概念,能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掌握其推导过程,了解椭圆中三个基本量的几何意义。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及能力培养。教学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发明创造是从猜想开始的。猜想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教给学生猜想的方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猜想方法有,类比猜想、演绎猜想、归纳猜想和直觉猜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掌握猜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高考命题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数列不仅屡屡成为高考的压轴题,更成为高考创新的试验田. 一、新定义题 此类题通过构造新定义,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与运用新知识通过分析、演绎、归纳、猜想、类比或论证等方法解决新的数学问题,也是数列创新题尤其是数列压轴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3.能运用定义及标准方程解决问题;4学会用“观察─—思考、讨论─—发现”学习法;能用总结归纳、演绎类比、对比法探求新知。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椭圆的定义与椭圆的标准方程;根据椭圆定义推导标准方程。三、运用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液晶显示仪。四、教学思想1.以学生为本,重视知识形成过程与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课采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分层揭示知识,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训练、培养他们掌握…  相似文献   

11.
周萍 《成才之路》2020,(9):128-129
应用题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教师应把教授学生怎样解答应用题作为教学重点,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文章对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应用题教学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一门以问题为核心的学科,对于中职学生来讲,他们的问题意识非常薄弱,其数学教学氛围十分低迷,学生们的数学基础差厌学情绪较高,整个数学课堂教学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针对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以积极探索的创新态度以剖析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寻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掌握提出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世界各地的课程改革也包括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由于对创造力本身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直是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数学活动题作为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探索和思考。学生在解决可操作的数学活动题时,表现出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出多样的思维过程,并能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和调整。利用数学活动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力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教育理论,在世界上受到普遍的重视,在一些国家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数学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郑毓信先生认为,就数学学习而言,“学数学就是作数学,也即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目前,怎样应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改进我们的数学教育,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对此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新的数学教育理论,在世界上受到普遍的重视,在一些国家已成为一种主要的数学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郑毓信先生认为,就数学学习而言,“学数学就是作数学,也即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目前,怎样应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改进我们的数学教育,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对此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6.
大学数学是指高校理工科、管理及数学类专业涉及到的数学课程,也是很多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相比,内容更具延伸性,难度和深度也具有很大的提升。因此,解决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对于很多高等院校而言仍然是一大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导致的一系列的衔接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旨在进一步加强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促进大学数学教师更好开展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数学广角单元渗透了一些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感受和体会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目前,这一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和策略优化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既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高职数学应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对教学方案不断地进行优化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核心,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数学水平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依据实际情况对高职数学应用案例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生们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本文对高职数学应用案例教学进行了深入了探讨,以提高高职数学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9.
林世平 《成才之路》2020,(6):108-109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情与教学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师要以灵活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图示引导强化运算能力,基于问题研究丰富几何直观,开展游戏实践拓宽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借助数学语言精准表达数学问题与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developed a questionnaire composed of teaching-behavior items obtained from pioneering empirical studies, for measuring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effective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survey 4514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where Western innovative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has been promoted since a curriculum reform in 1993.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how teachers should handle teaching materials, use representation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guide problem solving. Ten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Seven are roo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al culture (e.g., detailed illustration in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and three were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e.g., student active-learning activities in teaching method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eaching behaviors that either require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time or minimize use of time are relatively less favored, including learning in small groups or through games in the student active-learning activities factor and only providing important steps in the speedy lecture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