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探索珠江流域原住稻作民族之人文始祖,女性始祖(女米)洛甲与男性始祖布洛陀之种种神绩.论证(女米)洛甲乃远古母系社会氏族女性大首领兼大巫师,布洛陀为父系社会氏族男性大首领兼大巫师.  相似文献   

2.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女人似乎早已在精神层面中觉醒,期待找寻自己失去的地位;而男人,也早已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背负“英雄”的“美名”气喘吁吁走到了今天。缺少另外一片天空的繁衍发展观终于在现代被撼动了那似乎牢不可破的基石。女人,掘开历史的坟墓,撕裂宗教神权那块可怜兮兮的遮羞布,在文学艺术的层层历史尘埃中定义女性文化。1女性文化的演化过程1.1母系氏族女性文化。谈女性文化不得不谈到母系氏族这个特定的历史时代,那是一个以女性为主导的时代。旧石器时代因性活动被与生殖割裂开来,而使男性人为地失去了“生育能力”,在强烈的生殖崇拜映射下,男性精神无法超越女性的神秘创造力,基本上未能形成独立的男性美观念,我们在旧石器时代艺术,远古神话中均未找到有关男性人体美与男性意志特殊的表现记录。然而,这种两性地位的大体平衡随着生殖女神偶像所坍塌而崩溃了。新石器时代是母系文化遭到历史性失败的时代,从此,男神取代了女神;男性生殖崇拜取代了女性生殖崇拜;男性的人体美上升为超验的精神力量之美,女性人体美成为男性性审美视野中可以支配占有的“色情物”。1.2古代女性文化。可以说,女性文化与社会地位的丧失是在这一时期处于最低点的,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女色祸...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当代文学女性形象总置于"被看"的位置。由于社会、时代的变化,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文学中的女性也渐次成为社会的中坚和主角,女性形象被女作家观察、思考、打造成"看者"强健的姿态。在放逐男性之后,她们成为体验者,体验生活,体验自己。  相似文献   

4.
霍小玉是按照男权意识形态塑造的理想女性形象,其出身、容貌、品性、言行无不体现男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但霍小玉形象在被男性作家"理想化"的同时其实也在被"空洞化",作者蒋防从男性中心主义出发,在有意无意间漠视霍小玉的自主意识和生命意志,把其塑造成为甘愿为男性牺牲一切的爱情奴隶。霍小玉形象表面的理想性与深层的空洞性一体两面,或许均源于男性作家对女性群体的无知和想象。  相似文献   

5.
女性的衰落,男性的崛起,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是早期人类的一次革命性的社会变革。过去,史学界认为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文章在对传统观点进行商榷之后,大胆地提出“‘生殖崇拜’是解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之谜的钥匙”的新见解,并作了合乎历史逻辑的论证。  相似文献   

6.
自父权制代替母系社会以后,女性就以第二性生存,经过多次解放,“妇女能顶半边天”现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优秀女性脱颖而出,但她们的背后都有比男性更多的辛酸和汗水,大多数女性还处于弱势群体。本文从女性解放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女性进步对全社会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21世纪女性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27-129
我国从母系社会进入父系社会的显著表现就是女性地位的下降,漫长的封建社会更是不断巩固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女性一直被束缚在封建婚姻生活中。直到近代中国,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以及封建统治的动摇,社会变革的不断发展使得女性无论是在思想、意识还是在婚姻生活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从相关文献资料出发,对近代中国女性婚姻生活的变化进行论述,并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叙事文学中,存在着大量男性作家创造的流浪女性形象。男性作家创造的这类女性形象,是男性自己生命意志的折射,柔弱忧伤也好,意气风发也罢,都张扬了男性的诗意自我。男性作家对流浪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存在着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既注意到女性的性别内涵,又更多地在"人"与"生存"的层面上探索人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流浪女性形象成为男性作家审视人性的标本。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种符号,是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一面镜子.自母系社会以来男女社会地位高低有别,男性地位不断上升渐至统治地位,女性则长期处于被压抑、被歧视的状态.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是对女性的歧视,是社会现实在语言中的真切反映.词汇是语言的基础组成部分,本文从英汉的词汇角度切入对语言的社会性特征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理论普遍认为,男权社会把女性"女性化"为被动、内向的客体和他者,同时赋予男性主动、外向的主体优势。但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是,违背人性的"男性化"的过程也使男性受到损害。曼斯菲尔德关于女性的一些短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沦为他者和客体的过程,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也反映了男性在男权社会的隐痛。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蹄子"作为詈语专指女性,除特殊情况偶见男性使用外,使用者也主要为女性。这种现象根源于传统缠足文化中女性之足成为性符号,并进而成为性禁忌。文化制约着词语的使用寿命,现在"蹄子"作为詈语不再专用于女性。  相似文献   

12.
国内选秀节目中一些选手展示出"女性中性化"与"男性女性化"的性别气质引发了公众激烈的讨论。这种争论一方面成为传统性别观念变迁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对非主流人群的性别歧视,而选手们在节目中的表演则成为其性别主要体建构的重要路径,选秀节目成为不同性别意识形态协商的场域。这意味着,性别平等不仅要求男性和女性的平权,更要求男、女之外的性别群体也拥有同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3.
满族音乐中的萨满佛调杨文星萨满教是产生于遥远的母系社会阶段,流行于满族等使用通古斯语的民族之间的氏族本位宗教。而萨满则是在这类宗教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文明的代表和氏族的精神领袖.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智者、战士和民族歌手.河北省承德市现有三个满族自治县.(其...  相似文献   

14.
尽管人类历史上的文学书写历来都是由男性进行启蒙的,但是在"文革"时期的《海港》、《龙江颂》、《杜鹃山》三部"样板戏"中,女性却第一次获得了对男性启蒙的神圣权利。不过,这场以女性为主导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却隐含着政党权力话语规训的内容。经过权力话语的训诫,集体理念战胜了个人情感,由女性代表党对大众所进行的思想启蒙运动,终以女性自我情感被淹没而告终。  相似文献   

15.
网络称呼语“亲”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称呼用语,近年逐渐扩展到日常生活中。作为人际称呼语"亲"的使用主要受到职业、性别、年龄因素的影响,工作于较自由环境的工作者使用"亲"较为频繁,使用"亲"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年轻人也比中老年人多,其使用场合和被称呼的对象具有限制性,被称呼的对象多是与使用者关系亲密的人,多用于非正式场合,还没有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  相似文献   

16.
黄心珏 《文教资料》2010,(18):163-164
明代"四大奇书"男性话语权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其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传统观念之下,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被程式化了,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了这四部小说中,形成了"男人婆"和"红颜祸水"两大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17.
《乌桓传》对乌桓的记载有混乱之嫌,若不搞清,有碍于正确认识乌桓历史。如:“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复报者故也。……其嫁娶皆先私通,略将女去,或半岁百日,然后遣媒人送马牛羊以为聘娶之礼。婿随妻归……为妻家仆役2年,妻家乃厚遣送女,居处财物,一出妻家。故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父兄死,妻后母执嫂,若无执嫂者,则己子以亲之次妻伯叔焉,死则归其故夫”。看后让人觉得条理不清。以博深著称的马长寿和内田吟风二先生,也把这两个时期的情况混在一起。马先生说:“唯一的解释就是母方有氏族,而父方则只有家族没有氏族,所以父方没有‘族类’,自然就没有族属给他报仇了”(《乌桓与鲜卑》127页);内田先生说:“在乌桓母系社会时期,因为从其他氏族来的父亲和与父亲同来的异母兄弟是所谓外氏族者,故属于母亲氏族的儿子杀害了父兄也不会受到母系氏族的制栽”(《北亚史研究》)38页)。这里我们暂不去讨论家族和氏族有什么不同,但在母系社会,人们一般不会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谁是自己的异母兄弟。按照血族复仇的通则,“外氏族者”被“母系氏族”杀后,虽然不会受  相似文献   

18.
经验表明,男性在选择配偶时更注重女性的外表,而女性则更关注男性的社会地位。心理学家也发现被男性本能地知觉为更美或更有身体吸引力的女性有着更强的生育潜力,而女性知觉那些占有更多社会资源的男性更有吸引力,这似乎印证了前人提出的"功利主义"美学观。"功利主义"美学观不能完全解释人类外表美的根源。美感来自直觉而非功利,功利主义不尽符合审美常识。从进化的角度看,几乎全部的人类行为都是基于生存的需要,是对环境的适应。对美的追逐点脱离不开其根本点——"性别特征",人类外表美感的根源不在于其"功用价值",而在于其"遗传价值",这个标准是先天的,不受文化、种族、年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于作品中女性角色的缺失,《蝇王》被认为是男性文本的代表作,而戈尔丁则是男性话语的代言人。从立意主题和人物刻画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发现,作者并非"菲勒斯中心文化观"的支持者,相反,他对这种文化观持怀疑态度;女性角色的缺失并不是对女性的否定和忽视,这种缺失凸显了女性在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许官智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2):110-115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描写了一帮男权代表人物和被他们压迫的女性的恩怨纠纷。在这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里,女性受到残酷的压迫,她们被当作"货物"和"工具",甚至被异化为男性的帮凶,生活和生命都遭受严重摧残,整个白鹿原也在男权意识的统治下上演出一幕幕的女性悲剧。然而残酷的压迫也必将带来人们的觉醒,在女性的反抗中,我们终于看到了女性走上真正自由、独立的道路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