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阮籍、嵇康游仙思想的审美透视张振龙被称为“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时期的魏晋,在我国文化史上据有转承与突破的重要地位。此时的文学、哲学不仅获得了不同于前的发展,而且美学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宗白华先生说:“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  相似文献   

2.
前辈学人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进行过阐述,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而笔者认为这是在文学发展不同时期都应当存在的。本文梳理从魏晋到北宋山水诗发展的大致脉络,以苏轼山水诗创作为典型个案对“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做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魏晋时代被称为是“人的觉醒”的时代,“人的觉醒”在文学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由生命外部的觉醒逐渐转向生命内部本体的觉醒的过程。那么在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觉醒的呢?通过对《诗经》、《庄子》、《离骚》、汉赋、汉乐府中体现的生命意识的解析,来探寻魏晋之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魏晋是人的觉醒时期。通过分析《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的形象来探究"人的觉醒"的深刻内涵。魏晋士人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个性色彩和人性光辉的人物群体:他们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深感人生短暂无常,同时又不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反抗权威礼教,超越自我,执着于生命的自由;他们张扬自我,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强调个性之"真"与"生气",实现了活泼自由的人生。魏晋士人所体现出来的这些普遍的人性价值,是这个时代"人的觉醒"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的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特征自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第一次提出“风骨”后,“风骨”便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被运用。钟峰对建安文学的…  相似文献   

6.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刘鼹的《风骨》篇和严羽提出“建安风骨”这个概念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观点颇多,且有分歧,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建安风骨”除了其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情辞慷慨,格调道劲外,建安风骨另外主要特色就是它的人文意蕴,它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对魏晋风度的界定主要是从纯美学角度出发的,其中以“文的自觉”、“人性的觉醒”、“人的觉醒”三种观点最具代表性。本文从魏晋风度的构成元素入手,透过觉醒之本质对魏晋风度展开论述,认为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相对于汉代世俗的、关于人的认识与理解的觉醒,是审美的觉醒,其核心是自然,并据此阐释了魏晋风度的相关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0.
最近,有机会拜读了王许林、徐林英二同志的大作《‘建安风骨’的再认识》,从中得到不少启发。该文就靠建安风骨”与建安文学风格的关系和“建安风骨”内涵的主要所指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新的见解,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建安风骨”,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11.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是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从梳理魏晋风度的形象特征入手,归纳魏晋风度精神内涵的实质,继而总结了魏晋风度生命意识的内涵、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表现,以及文学艺术领域中的生命意识表现,在此基础上探究魏晋风度精神品质和生命意识所具有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意识之阐释始于庄子,而觉醒始于魏晋,唐宋人对生命本体皆有感悟。以此观之,则晚明文学之娱乐化,实乃华夏生命交响中之变调。在中晚明这个特殊时期,山人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突出的时代问题。受中晚明时期文学娱乐化的影响,山人表现出顺应时代潮流的生存方式;山人现象受中晚明时期文学的娱乐化影响的同时,也冲击着晚明文坛。  相似文献   

13.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风对女性生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女性是中国女性史上一个独树一帜的群体。从《世说新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士风从各个方面给女性生活以极大影响:“人的觉醒”催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审美风尚的转换,改变了对女性价值的评判标准;任情却礼的个性活动与交往带来女性生活的自然与自由。  相似文献   

14.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时代文学特征的集中概括。由于建安文学产生于动乱流离的社会背景之下,所以,有些研究者便认为:“建安风骨,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甚至提出:“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才能表现出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时代的文学,在高扬“建安风骨”的魏晋时代,具有强烈功业意识的曹氏父子之所以致力于游仙诗的创作,是要借此种文学样式完成现实的利益:一、改造道教,为己所用;二、吸引文士,聚揽人才;三、清净保寿,以求功业。  相似文献   

16.
陈平 《江苏教育》2009,(7):105-107
本书为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著。此书从宏观视野来审视及把握中国数千年的艺术与文学的历程,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历代艺术的特征,如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的理性精神;楚辞、汉赋、汉画像古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有精到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总结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为此,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首先体现在人的个体意识的自觉。只有这样文艺才能区别于政治、道德,确立艺术的相对独立地位。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反映出魏晋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对艺术独立的追求,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理想。本文从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审美体验及音乐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论述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传统儒家乐教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魏晋士人不仅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自我、自然和社会,也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妇女,对妇女的存在及其价值予以重新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在《世说新语》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以阮籍为代表的“唯美”观;以阮咸、苟粲为代表的“唯情”观;对待寡妇问题上的同情和宽容态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魏晋士人在妇女问题上的进步观念,不仅强化了魏晋时代的“解放”气息,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妇女觉醒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西晋人刘毅在论及当时九品中正制有八损时曾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后来沈约在《宋书·恩幸传》中曾引用此语并将其改为“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这绝非是简单的同义词替换,而是因为在魏晋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词语的内涵不断被历史本身所更新,正所谓“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以“势族”一词在魏晋南朝文献中出现的具体语境为例,其所指先后经历汉末的地方豪族、西晋中央政府中的势力集团、南朝迅速兴起的寒人群体等三个阶段.这个变化过程与门阀势力在此时期的兴起、盛衰基本保持同步.故到沈约修《宋书》之时,不得不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对词语作出更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