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安风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由来已久、影响深远的概念,也是一个聚讼纷纭、迄无定论老大难问题。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涵义?学术界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以及最近几年,曾展开过几次规模较大的讨论,相继发表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通过讨论,对问题的认识日趋明确和集中了。有一些说法,诸如认为“建安风骨”可以“当作一种文学流派看”  相似文献   

2.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自刘鼹的《风骨》篇和严羽提出“建安风骨”这个概念后,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观点颇多,且有分歧,尚无定论。我们认为“建安风骨”除了其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其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情辞慷慨,格调道劲外,建安风骨另外主要特色就是它的人文意蕴,它构成了建安文学的灿烂辉煌,奠定了建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的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特征自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第一次提出“风骨”后,“风骨”便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被运用。钟峰对建安文学的…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文人集团” ,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 ,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 ,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中国文学史上 ,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 ,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5.
“迷惘的一代”与“建安风骨”的享乐和功业追求之下潜在的是个性追求。“迷惘的一代”以一种混乱的出世之情反抗和否定社会;“建安风骨”则以积极的功业人世态度替代封建伦理纲常。“迷惘的一代”否定的是资产阶级的近代理性;“建安风骨”否定的是封建伦理理性。但是它们一个认可感性而失之于理性,一个认可功业而失之于心灵,从而导致自我的失落。因此一个迷惘,一个悲叹。而它们的对立调整面就是英雄和慷慨,代表人物则是海明威与曹植。  相似文献   

6.
建安时期形成了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作家集团--“邺下人集团”,形成了代表建安时期整体审美意向的“建安风骨”。其内容取向上的“刚健”与“端直”,构成了他们直面人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审美的情感意向上,集中体现为“慷慨悲凉”的情感基调。在 国学史上,完成了由“汉音”向“魏响”的转化过程,树立了“建安风骨”这面不倒的旗帜。  相似文献   

7.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时代文学特征的集中概括。由于建安文学产生于动乱流离的社会背景之下,所以,有些研究者便认为:“建安风骨,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甚至提出:“只有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才能表现出  相似文献   

8.
建安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更是为古今评论家所推崇。“三曹”的诗文历来被看做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赏析曹操的《观沧海》来透视建安风骨的魅力所在,领略一代枭雄的豪迈情怀。  相似文献   

9.
略谈“建安风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建安风骨”是后人对建安文学特别是诗歌特点的高度概括和充分肯定,是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对于“风骨”解说,尽管有多种多样,究其实质,不外乎指的是诗文的内容和形式。那么“建安风骨”具体的含义是什么呢? 一在内容上,反映了建安时代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灾难,寄予了对现实的强烈的关注,表现了文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改变现实的愿望。这是“建安风骨”的精髓所在。 东汉末年,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王朝名存实亡,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正如曹操在《军谯令》中所述:“旧土人民…  相似文献   

10.
建安风骨这一文学现象经历了形成、式微、复兴三个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与特点。本文拟就建安风骨形成期文学的“转蓬”主题、感伤色彩、英雄意识和式微期的应制文学、闲适文学、艳情文学以及复兴期文学的反思色彩、批判现实主义精神来进行论述,并着重揭示建安风骨发展过程中各阶段不同风貌形成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两汉四百年间文人诗坛的沉寂,使得建安文学的到来显得愈加辉煌灿烂;建安文学的高峰耸立,又使得后人叹为观止。这种文学史上的奇观,曾使得不少人倾尽了心血探索不止,但要作出令人满意的准确描述,仍然比较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建安风骨”的理解及有关问题看法不一,因此,弄清建安风骨的含义,探索它形成的原因,概括总结出建安风骨的嬗变深化过程,分析建安风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重大。为此,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汉末建立年间在曹操父子的周围,聚集着“建安七子”等一大批文士,他们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歌唱统一的理想抱负,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独特的艺术风路,形成了为后人称道的“建安风骨”.但由于学术界对“风骨”二字的含义一直索解纷纭,因而人们对“建安风骨”也就有不同的理解.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点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建安风骨”已成为普遍接受的命题。本文提出了建安诗风的另一种倾向———“委婉华妍”,并对刘勰建安文学的论述做了全面探讨。认为仅把《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作为刘勰对建安风骨的注脚,作为建安诗风的概貌,是草率的,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的时期,社会的动荡激发文人创作的敏感,出现了“建安风骨”这一特殊的文学风格,既是中国古典文学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对后世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当下复兴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挖掘“风骨”的语源和形成,积极研究“建安风骨”的意蕴和价值构建,可以更深入地探究建安文学的形成,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并在新时代文学理论的重构中进一步确立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里被广泛采用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一开始是专指建安文学作品而言的.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风骨”,钟嵘的《诗品》称它“建安风力”,陈子昂叫它“汉魏风骨”,李白叫它“建安骨”,严羽的《沧浪诗话》叫它“建安风骨”……古人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内涵不同,外延有异,这原不足怪.然而,现在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正确地解释它呢?这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应该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建安诗风指的是建安诗歌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蓬莱文章建安骨,中有小谢又清发”。在我国文学史上,通常是用“建安风骨’加以概括的。这一提法最早见于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这是在赞扬阮籍。但是人们在解释“建安风骨”的涵意与来源的时候,却常常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说法:“置建安之初,五言腾涌。文帝陈思,纵辔以聘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自献帝播迁,文学蓬精;建安之末,区宇方辑。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的再度发现,这种再度发现和觉醒构成了当时一切意识的总的特征。文学是人学,它的对象、主体及理想境界,都是由这个凝聚了社会的、群体的“人”来决定的,了解这个“人”的觉醒程度,就能发现与把握此时期文学的独特之处。“建安风骨”作为魏晋初期的文学总特征,既联系着具体的作家作品,又是时代的“人”的标准的审美体现,此时期“人”的解放与觉醒是在何种基础,何种高度及个体与群体因素的浓淡等等,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能较细致而准确地了解“建安风骨”的具体内涵及此时期相关的其它问题。建安时…  相似文献   

18.
要览     
解读“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理论视点及其教育意义 ;论教师实践知识与实践教育;建安风骨的发展历程;严羽诗学“入神”说试析;宗白华美学诗性品格解读。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峰,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人物形象的深刻性与文学的优美性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建安时期所涌现的大量诗人的人格魅力与他们作品的魅力,对后世的诗词、做人的修养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从文章的表现与人物形象上的分析,论述《红楼梦》中所表现的建安风骨与它们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必然原因,对其中作品与人物形象与文学作品的相通之处做了初步的解释。以期读者能对《红楼梦》与建安风骨这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唐代边塞诗是“盛唐气象”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所呈现出的美学风貌是唐代诗人学习建安诗歌 ,追慕“建安风骨”的结果 ,从诸多唐代边塞诗作中 ,可以看到其在精神气格、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建安诗歌的承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