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记叙文解读从摹状词开始”,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徐江教授提倡的记叙文解读方式。这一解读方式对学生语文实践智慧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从人的实践能力的角度提出了具有规定性的方法和原则。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倘若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能认真开展起来,那么,这种教育行为对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的培养就有了规定的保证。“摹状词”的认识和积累是人生存实践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2.
罗明东 《云南教育》2009,(11):34-37
“三生教育”是从实践领域开始教育思想变革的有益尝试。探索“三生教育”的本质,解读“三生教育”的内涵,是构建“三生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复合概念,“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何谓生命、生存和生活,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怎样透过生命、生存和生活来理解教育及其“三生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指导“三生教育”实践、构建“三生教育”理论体系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的“言说者”与教育的“行动者”两个群体。根据两者的活动类型,前者从事着教育的“理论实践”,后者孕育着教育的“实践理论”。教育“言说者”之理论的“无用”使得其对教育实践具有“大用”之功效;教育“行动者”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滋养了教育“言说者”的思想和智慧。教育的“言说者”应该在对“教育学家”的追求中,与以“教育家”为最高人格追求的教育“行动者”在相互进入中走向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4.
着力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素质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点。从“实践能力”的角度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素质,采用的是“理论加实践”的模式,它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以及教育实践能力发展不足,因为在这一视域中,教育实践能力只能通过教育实践来培养。从“实践素养”的角度来培养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素质,采取的是“理论融实践”的模式,它使得任何课堂,甚至是理论课堂都能够进行教育实践素养的培养,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实践素质的培养渠道。就当前的师范教育而言,师范生教育实践素质的培养必须实现从“实践能力”到“实践素养”的转向。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回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师范生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为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素养的培养,可运用如下策略:采用实例教学,筑牢理论之实践根基;优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之理论品性;加强情感渗透,形成实践关怀之意识。  相似文献   

5.
如何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教师教育的主要困惑之一。深刻理解教育实践的本质。把握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教育经验的密切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育实践的本质不是“技术”,而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判断”;教育实践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对个体经验的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定位于实践智慧的培育,它需要创设合作、关爱、反思、挑战和召唤的氛围。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定位于“实践技能的获得”,那就贬低了教育实践的品质,将教学实践狭窄化、程序化、表面化和僵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学生“就业力”;就业力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大高校实践教学的力度;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必须辨析清楚实践与教育的关系;实践与教育的融合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面向实践的教育、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在实践中进行的教学、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7.
“三生教育”是从实践领域开始对教育思想变革的有益尝试。探索“三生教育”的本质,解读“三生教育”的内涵,是构建“三生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何谓生命、生存和生活,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怎样透过生命、生存和生活来理解教育及其“三生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指导“三生教育”实践、构建“三生教育”理论体系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反思是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实现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厘清“反思”和“教育实践反思”的概念和意义,旨在使反思成为教育者的习惯和自觉,成为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文化。分析和研究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就是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指导教育实践反思,解决教育实践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成事”与“成人”、“做人”与“为师”的关系以及“反思行为”与“反思意识”的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明确之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须将反思策略的指导性与反思路径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反思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兴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MOOCs”(慕课)热的趋势日升,它的引入为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给学者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MOOCs究竟是什么?MOOCs能否在中国的热土上生根发芽?MOOCs面临着怎样的希望与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剖析MOOCs的内涵及特点,解读MOOCs在中国的发展路向及引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构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 不应等同于“教育实习”,应指与师范生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活动相对应的、旨在促进师范生向专业化教师发展的一切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活动。以新的“教育实践活动”理念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心理学的反省认知理论、动作技能形成理论为依据构建的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活动方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突出入学教育的师范性;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并规范化、序列化;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理论学习整合起来;变“实习生” 为“助教”,并重视多种情境下的教育实习;建立广泛的教育实践基地,调动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育理论关注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理论研究要走到教育实践之中,但需要问责:“走到教育实践之中去的正当性是什么?”、“走到教育实践之中去对于教育理论意味着什么?”、“教育理论是否自觉‘走到教育实践之中’的后果?”。否则,“走到教育实践之中”并不明晓。“走到教育实践之中”须得对教育实践之本质有明白的概念,教育理论关注实践的目的恰恰在于此,在于形成“对实践的知识”。这是“走到教育实践之中”的前提和基础。这显然是“思”的事情,绝非简单易行。“知识即美德”,教育理论关注实践是教育理论的一种道德重负。它拒绝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任何失重行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实践既是职前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行为方式,也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随着对教育实践知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认识,教育实践的意蕴也发生了从“技术性实践”到“反思性实践”的深刻转型.从教育实践意蕴的转型审视小学教师教育的实践取向,其内蕴应是全程“反思性”实践,其培养理路应是理论认知与实践训练的有机融合,其课程学习的方式应是在实践中的理解、建构与体验,而建立合作共同体是实践取向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论的视角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着教育理论的价值理想性与教育实践的现实性的矛盾,教育理论的逻辑清晰性与教育实践的运作模糊性的冲突,以及教育理论的视角片面性与教育实践的整全性的对立.教育理论要想嵌入教育实践,需要创造现实条件,消除教育理想的屏障;“转识成智”,把握教育理论实践化的机理;洞悉视角局限,“择宜”谋划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工程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实践取向与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复杂性思维、实践哲学和缄默知识理论的启示,本文主张“双师型”教师培养坚持实践取向。“双师型”教师培养具体路径是:①要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②要立足当下的教师“教育生活”,进行教育实践与反思,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③要走向企业,参与企业的科学研究,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践智慧”概念逐渐进入教育学领域,形成了课程“审议”、教学“反思”等概念。从“实践智慧”的角度来看,教育实践是一种以善为根本追求、以情境性为特征、以实践理性为依归的“智慧的”活动。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可以对教育理论采取一种实验的态度,通过实践性学习和反思,运用策略性思维,踏上通往“实践智慧”之路。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论、决策和实践关系之澄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互动中制衡,是教育理论、决策和实践的本真关系。然而,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取向持续匮乏、困惑于真理与权力之间,教育决策者掌控于“官本位”无形之手,教育实践者对“研究型教师”曲解误读,阻碍和遮蔽了这种本真关系。因此,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在的知识分子群体,在教育发展中应回归教育生活实践,敢于对权力说真话,成为真正的“实践型研究者”和“决策型研究者”;作为教育决策者所在的官员群体,应知其社会责任,自觉提升其决策研究意识,努力以研究态度和科学方法看待政策现象、处理政策问题,成为“研究型决策者”;作为教育实践者所在的一线教师群体,应果断终止往昔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代之以积极主动的“研究者”角色,成为“研究型教师”。  相似文献   

17.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反思教育理论的实践性:一,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并反作用于教育实践,两者是统一的;二,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存在着合理的“距离”;三,汪重教育科研的实践性,使教育理论在实践中丰富并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8.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也是解读儒家道德教育原则的前提;“道之以德”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其它具体教育原则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的重要教改举措。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在师范院校创办“科技教育”专业是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合格师资的重要途径 ,并对“科技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读教师的实践智慧一般而言,教育智慧可分为教育理论智慧和教育实践智慧。教育理论智慧是指教师对教育理论、教学理念的学习、理解和感悟。教育理论智慧,既包括公共的教育理念,其主要是教师在师范教育和在职培训中获得的,也包括教师个人对教学的认识,经由个人领悟上升为个人教育理念,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