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坡的中秋词,历来评价很高。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甚至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是,对“中秋词”的解释却很不一致。不但对词的思想内容理解不一,而且就词的字面来说,也没有一个能为绝大多数人(绝不是全部,因为这是不可能的)都能接受的见解。最近《光  相似文献   

2.
教学重点: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二、检查预习1.《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生自由发言)(多媒体演示苏轼个人资料)2.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并思考:(1)这首词的序写了些什么?(2)上阕写什么?(3)下阕写什么?(4)词采…  相似文献   

3.
中秋怀人,自古而然。文人骚客往往执笔记怀,由此佳作百千,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曾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笔者以为此言中肯,实无过囊之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所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恐怕得益于一个“醉”字。词中小序有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世人多以此序介绍作者作词原因,突出“怀子由”,而将“大醉”一事看作闲来之笔。实则不然,笔者以为“大醉”一词乃全篇之抒情主线。纵观全词,无一句不得“醉”之精妙,无一句不摹“醉”之神韵。  相似文献   

4.
明月几时有     
中国文人写中秋的诗词很多,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轼的《水调歌头》。宋人胡仔对其评价极高,认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苕溪渔隐丛话》)。胡仔为南宋诗评家,生于北宋,对苏轼坎坷一生,要比后人了解得具体而且深刻,因而话说得有点偏袒,不免抬爱。但细细琢磨胡仔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在人们脑海里,  相似文献   

5.
沈群 《语文知识》2014,(8):16-17
苏轼的《水调歌头》堪称经典,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价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正因如此,许多教师在选择公开课课题时都会青睐此文。近来,恰有老师上课时选中此文,上课流程大致为:课堂导入,进入情境;知人论世,介绍诗人;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相似文献   

6.
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 ,是宋代著名词作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词中的代表作 ,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起 ,在中国词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胡子《苕溪渔隐丛话》说 :“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书 ,余词尽废。”其言虽嫌过分夸张 ,亦可见后人对该词的称道。该词作于 1 0 76年任密州知州时。此词通过咏月与怀人 ,揭示作者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抒发了词人热爱人生 ,珍视亲人情谊的美好感情。中秋节 ,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传统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晚上 ,家家团圆 ,大家欢聚一堂 ,…  相似文献   

7.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是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评价,赞誉之高,极见诗文分量。“弄”字即见于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无限热爱。全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分上下两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为两阕之转折,其中…  相似文献   

8.
歌德有言:“优秀的作品无论你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此话果然。东坡词就是属于“探不到底”的艺术精品。我爱东坡词,百读不厌,每读皆有心得。兹以词话评点诸阕,记我所识,以求教于大方之家。一宋词亦有题序之体制,长短不一,有长达三、四百字者。或描述当时处境,或说明写作用意,诚为极难得之本事,可帮助读者确切理解词意。故品词决不可轻视之,读词之前,一定要仔细斟酌题序,品词之间,更要时时顾及题序。试看,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序中有言“欢饮达旦”。“欢”字表明东坡当时之精神状态兴致勃勃,饮酒赏月赋词皆尽兴,故全词基调乐观。顾及这一字,便不致于过分强调苦闷抑郁一面。  相似文献   

9.
名名 《教书育人》2004,(2):64-64
作为名篇中的名篇,一句“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已经尽显其学价值。我要说的是,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际,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首词原来是一个惊世大预言!苏东坡早在927年前就精确地预言了我国航天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这说明苏东坡不仅仅是一代学匠,而且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一个比诺查丹玛斯还要厉害的预言家。为什  相似文献   

10.
一前年,在《光明日报》上,对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词)展开了争论,最后似乎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对苏东坡《赤壁赋》的理解,虽然没有展开那样公开的争论,但分歧也是不小的。甚至比对“中秋词”的争论更大。《赤壁赋》和“中秋词”是苏东坡文库中的瑰宝,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皎皎之作。为什么理解上的分歧,竟如此之大呢?是真如歌德所说的“优秀作品,无  相似文献   

11.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堪称写中秋月最好的一首词,许渊冲先生及林语堂先生翻译的英译本堪为其译文经典.本文欲探究两位翻译思想较为接近的大家在翻译过程中,即在这首词细节翻译的处理上有些什么不同.文章基于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从翻译过程所包含的三个主要阶段——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处理展开,从而回答“翻译时译者发生了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自南宋傅干《注坡词》至今人龙渝生先生《东坡乐府笺》,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二句,皆注作自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化出。众家亦皆遵此旧注,理解为:既然“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于是词人徘徊于月下,戏弄随身作伴的清朗影子,觉得天上不如人间温暖、快乐。并强调说,这是词人入世思想的胜利。①诸如此类大同小异的注释,已经被视为定论。  相似文献   

13.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名篇中的名篇,一句“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已经尽显其文学价值。我要说的是,在“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之际,我们吃惊地发现这首词原来是一个惊世大预言!苏东坡早在927年前就精确地预言了我国航天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这说明苏东…  相似文献   

14.
中秋词 月入诗词,即成审美对象,月光随美感跳跃,乃现风彩,中秋赏月,遂多妙词。东坡密州作《水调歌头》,为古今中秋词之冠。其词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如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相似文献   

15.
初中刊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全词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基调乐观,富于哲理,咏物、写景和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互为表里,缠绵之情,让人玩味不尽。上下两片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为转折,过渡自然,尤其是该句中的“弄”字,匠心独运,是该词意韵幽深的“诗眼”。起舞,本应是一个欢快愉悦的活动,多为人们开怀时的一种陶醉之态,而清影则是一种凄凉的意绪,一种清冷的寂寞,二者通过一个“弄”字,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弄”字处于二…  相似文献   

1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久负盛名的中秋词。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41岁,当时任密州太守。题说“兼怀子由”,其时苏轼与其弟弟子由已经六七年不见了。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甚为明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注释者甚多。其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的解释,历来众说不一,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象是还在人间?即诗人此时月下起舞,有飘举天外之感。句中“何似”解为“哪象”。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周振甫《大学语文》持此说;  相似文献   

18.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咏中秋的杰作,已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针对此词,结合《新课程标准》,借鉴其他注家注释,作者在分析词作中“起舞”“弄清影”之人的同时探讨了初中诗词有效性教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苏轼乃宋代文坛的巨孽,也是古代文艺史上一位旷古奇才,他在诗文、词赋、书画等艺术领域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而自成一家.论散文:“欧(阳修)苏”并称;论诗,“苏黄(庭坚)”并举;沦画,“文(同)苏”齐名;论书法,“苏、黄(庭坚)未(芾)、蔡(襄)”四大宗师并称为“宋四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文坛“三苏”.论及词作,“苏辛(弃疾)”并列,以其旷达、豪放的风格,首开豪放词派的先河,堪称千古绝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光辉代表,同时也不乏格律词派的精严和婉约词派的神韵.诚如清代词论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所赞誉:“东坡词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其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①清代诗人王士祯在评论苏轼的婉约词“蝶恋花”(花裉残红青杏小)时也指出:“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②在一百多卷《东坡全集》中,有词两卷,约350首,名《东坡乐府》(又名《东坡词》).苏词内容广泛,题材新颖,除较多的政治抒怀词、咏物抒情词、表白心境、折射多维内心世界的词,还有一部分思亲、念友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词内容与中秋节有关的句子颇多。例如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李朴《中秋》、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月》、辛弃疾《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等等。而生活在元大都十余年(也有学者考证在元朝生活近三十年)的高丽文臣李齐贤填写的《玉漏迟·蜀中中秋值雨》这首词,虽然内容也写中秋节的民俗节令,但亦有其独特的文学意蕴。其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