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重镇人物胡适使白话诗取得了合法化的地位 ,并将白话文体发展到一个新的境地。在新诗理论建设的问题上 ,胡适以“白话”为核心来建构新诗理论 ,鲜明的诗体意识使得白话诗从古典诗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 ,其白话诗论的负面因素给日后新诗的发展埋下了危机。本文将胡适的白话诗论放置于“五四”历史语境中进行历史的还原和分析 ,重新定位其诗论的意义及盲点。  相似文献   

2.
新文学倡导者胡适的白话诗“一颗星儿》在上海“小报之王”《晶报》首发,引发该报一场有关新诗的论争,这是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发现。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佐以《小日报》上新发现的材料,考证《一颗星儿》确由胡适本人供稿且由《晶报》首发;同时以《晶报》“毛瑟架”栏新诗论争为线索,通过对论争双方话语的考掘,探讨“五四”至1920年代初“新”“旧”文学场域间的文化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璨 《文教资料》2007,(4):152-153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的语域理论特别强调语境对语言的影响,他将决定语言特征的特定的语境因素归纳为三种:语场、语旨和语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使用正确语言形式的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培养语言习得者的语域意识。  相似文献   

4.
意义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翻译实质是语际的“意义对应转换”因此把握意义,表达意义是翻译运作全程中的核心或中心。德国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首次提出“意义在于应用”,意义归根到底取决于“use”。这种语用论意义观赋予意义实践性。本文认为语言哲学拓宽了语言学传统的语境范畴,为语言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哲学语用观的语境多维分布决定在语境整合中把握意义,把语言系统与人文、社会、文化、历史等等语境因素整合起来,以达到翻译中英汉语际转换的意义“等效”对等。  相似文献   

5.
第环宁 《宜春师专学报》2000,22(3):11-15,,32,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的环境,它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以语境为条件的”,文学文体更不例外。语境对文学文体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充分、全面、系统、复杂的制约功能。本文就此从文学的情节、环境、主题、文体风格等几个主要因素进行直观、简要的分析,度菌 探索出语境研究文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首诗是一个宇宙,一首诗是一片风景,一首诗是一种形式,一首诗是一座宝藏。斯德曼(Stedman)说:“诗是一种富有韵律而且充满想象的语言。它表现着人类灵魂的创造、趣味、思想、情感与洞察。”我们要欣赏新诗,首先必须了解新诗的含义和特质。新诗相对于旧诗。就如同现代相对于传统,所以新诗也叫现代诗,是现代人用现代的语言,表现现代人的情感、思想、生活的诗。一切文学的发展,都像长江的后浪推动前浪,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从诗歌的发展历史来看,新诗的萌芽、茁壮、兴盛。是必然的现象。它是以最精炼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藉诗人自我内在的体验与感觉。创造新的意象与境界,来表现生命的真理。它是一种精炼的语言,它具有音乐性,它是诗人对生命的观察和体验,它是一种创造,它富有想象力,它表现生命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语篇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与传统翻译研究不同的是,语篇翻译不再限定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语境和交际功能。本文重点讨论了语境因素,即“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对语篇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五四”时期新诗诞生之始,它的语言问题就进入创作者与研究者的视野。没有语育上的彻底颠覆,“五四”新诗运动就难逃晚清“诗界革命”失败的厄运,更不会有其后百年来新诗的繁荣局面。在新诗确立之后,它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是双向互动的,即“言文互动”。新诗语言上的发展主要受到“欧化”语言、古典语言和大众口语这三重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域(Register)这个概念最初是Reid在1956年提出来的.Hallidav后来逐步完善了这一概念,他指出,在任何一个情景的语境中,都会有三个变量影响语言的使用.这三个变量为语场、语旨和语式.80年代他进一步将语域理解为与某一情景组成(situational configuration)语场、语旨、语式有关的语义组成(semantic configuration).在论述语境和语篇的相互关系时,他认为语境因素与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这篇文章主要论述语场与及物性系统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初,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走到了十字路口,随着以网络为主的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新诗的发展举步维艰,有人甚而断言新诗将成为我国最先消亡的文学种类。笔者以为,新诗“消亡”论者未意识到,新电子媒介的兴起也给中国新诗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新诗的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诗歌——网络诗歌、短信诗歌在新兴的电子媒介(网络和短信)上繁盛的事实,电子媒介时代语境下诗歌与图像之间“和而不同”的共生互补关系,都说明了新诗不仅不会消亡,而且面临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虽然旧诗退出了正统文坛,但是并没有寿终正寝。旧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潜在的批评标准和审美心理严重制约着新诗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新诗教育,阻碍了新诗的经典化过程,使得新诗的美学特质无法融入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四十年代袁可嘉针对中国新诗出现的两种不良倾向,借鉴新批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理论。新诗现代化理论在本体论、有机综合论、戏剧化论等方面吸收新批评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的新诗传统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从文学地理的角度,可以很好地考察金末中州的诗学发展。金末诗学代表人物元好问在对唐诗学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走访了中州的各个地区。这一过程分为三乡论诗、汴京交游、嵩山著述、南阳求索四个部分,最终元好问唐诗学理论涵盖体现了中州区域内各方诗论家的观点。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中心性、包容性及活跃性的特性,并在元好问唐诗学探索的过程中集中反映出来。可以这样认为,金末中州文学地理具有良好的文化生态,并孕育出元好问唐诗学这一时代文论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等人解诗观念的提出到新时期孙玉石等人对现代解诗学理论和实践的倡导,中国现代解诗学的建设提上日程.在概述现代解诗学的产生过程后,对现代解诗学的发生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动因分析:身份危机、现代性诉求和影响的焦虑而来的新诗百年心理症侯构成了现代解诗学发生的内在动因,同时对诗歌解读的实际需要和新诗经典化的诉求也使现代解诗学的建设成为必须.  相似文献   

15.
论徐志摩对新诗形式美建构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对中国新诗艺术形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其他中国诗人所不能代替的。他对诗歌艺术形式美的追求是在当时历史场景中做出的自我选择。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使五四新诗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水平,对此后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诗问题的研究,以前大都是从纯粹的文学角度出发。现加入历史的视野,通过对于新诗产生的大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来探讨新诗在1916~1936年之间的产生与发展问题。在这20年里,新诗逐步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社会化,中国20世纪初风云跌宕的社会环境,是其产生的最现实性背景。新诗所追求的那种个性自由、解放,是大历史背景下个人主体意识进行的不断诉求的结果,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在诗歌领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是贯穿五四时期新闻史的一条主线。《晨报副刊.诗镌》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的文化阵地,对于其诗歌理论及其创作的远扬起着很好的传播作用,并成就了前期新月派的声名。而新月诗人的文学主张推动并奠定了《晨报副刊.诗镌》的形成及整体的创作基调,在一定程度上辉耀了《晨报副刊.诗镌》。可以说二者互为依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来的新诗史叙述,经历了从局部性的现代主义诗歌谱系的重建,到更具整合意味的总体诗歌史的转变。但是,完整的20世纪新诗史仍然付诸阙如。近些年来,诗歌史研究重新集中于特定地域的诗歌活动或特定诗歌群体的诗歌生活细节,这一重写的新趋势将深刻改变目前以现代主义诗歌为中心的主流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诗品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影响深远的文论,历代学者不乏对其研究。但是多数研究者是把这篇文论分成几个部分单说,很少讨论其贯穿始终的品质。"真"美便是这些品质之一,真实地感受,真实地表达,真实地表现,从而"真"意盎然。  相似文献   

20.
穆木天这位中国象征诗学理论王国的奠基者之一,长期以来消失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为呈现穆木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选取其前期诗学理论的代表作品《谭诗》做出解读。《谭诗》是以"纯诗"为理论核心并从"纯诗理论提出的现实动因"、"纯诗定义"、"实现‘纯诗’理想的要求"几个方面向外辐射的一个体系。尽管《谭诗》有不少理论建构上的缺陷,但它作为对当时诗坛现状的初次反拨,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我们完全有必要在新形势下深入探究穆木天的诗学理论主张和诗歌创作,正视穆木天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