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同时又担任班主任。过去教育学生所用方法多为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或如雷霆,或如猛火,虽有效果,却总难持久。其原因就在于未能进入学生心灵,虽已治标,却并未治本。后来,我充分发挥语文课中文学作品感染人、激励人、启发人的优势,以文育人,起到了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明知“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良方,却不能落到实处。就连我们教材上的略读课、自由阅读课有时也不得不因课时紧张而忍痛割爱。与我们的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更是无人问津。我们会经常痛惜地看到,在学期结束的时候,一本本崭新的语文读本被学生当成垃圾、累赘抛得遍地皆是……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明知"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良方,却不能落到实处。就连我们教材上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教材远不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终极点,只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养成阅读习惯,培植欣赏能力,训练写作技能的过程性媒体。语文教材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的例子,或是从现在或将来的阅历中举出的例子,或是从无数的智慧与人文精神中举出的例子。这种"或是"不胜枚举,所以本文主要从教材的示范性这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学习写作结构在高二教授议论文的写作时,议论文的结构是一个难点,并且这一难点也是高考论述文的重点,如2011年《捧与  相似文献   

5.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审美意识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重要意识。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中学各个学科都具有其艺术性,都是审美教育的好教材,特别是语文。语文的功能就在于描述和展现人本身的真善美,现行的语文新课程的内容中蕴含着大量的审美内容,或是内容的,或是形式的。诸如朱自清、屈原、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普希金等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以人格精神为主要因素取胜的,审美价值极高。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倘若轻视或丢弃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新课程的实…  相似文献   

6.
<正>钱理群先生疾呼:语文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立言"来"立人"。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意读书,乐于读书,就会成就学生美好的人生。但当前语文课堂的现状却有点令人担忧,或是似是而非的表面夸夸其谈,或是一潭死水的百般纠结,或是考试题型的专题讲解,将语文修炼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如  相似文献   

7.
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六年,期间可以说是理念层出不穷,模式遍地开花,方法日新月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困惑:为什么朝气蓬勃的孩子到了课堂就缺乏了灵性?为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却缺乏必要的交际水平?细究之下,或是把语文课异化成政治课、历史课,或是单纯的审美教育课、思维训练课,或是杂化成各科知识的拼盘,并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教会多少语文方法,提高多少语文素养。这正应了李镇西的一句话:花时最多,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如果不是切身感受,很难相信年近七旬的支玉恒老师,竟如他的课堂一样精神勃发。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数月前他才挺过一次“要命”的手术。支老师一生不幸和幸运交织,不幸的是灾难丛生,幸运的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他初中毕业当了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文革”时因语言“不慎”被打成“反革命”。10年劳教的“山洞生涯”没能打垮他的意志,却耗损了他的体能,平反后被迫改教语文,而他的教师生命却从此生辉。年近四十、“双基”薄弱,支玉恒能胜任语文教学吗?人们眼里写满怀疑。为了把字写得不再“丢人”,他就以毛笔书写各种行…  相似文献   

9.
抓好中学阶段古典诗词的教学 ,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极其重要的一环。而在诗词的实际教学中 ,不少语文教师存在这样的错误倾向 :通篇精讲细讲 ,面面俱到 ,把一篇诗词肢解破碎。其结果是老师讲得辛苦 ,学生听得厌倦 ,这势必影响诗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诗词教学应循简约的原则。  简约不是简单 ,简单是肤浅 ,语言苍白无力 ,简约则要求简明扼要 ,简而隽永 ,它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或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 ;或是欲说还休 ,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点拨中故意露出一鳞半爪 ,剩余部分却让学生自己去融汇贯通 ,它是一种“妙处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常常看到中学教育杂志上刊登一些教师对学生从正面进行宽严教学的文章,却几乎看不到从反面即从其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的文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研究者,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有必要就这一常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进行一番探讨。一个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学生进进严格教育,或是恰如其分地宽容于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在学  相似文献   

11.
牛小凤 《考试周刊》2012,(10):22-23
近年来参加了许多语文公开课、观摩课、比赛课,听完总让人唏嘘不已,感慨良多。我们提倡教学改革,提倡教学创新,然而,语文教学的教条化倾向依然顽固地存在着。比如上课之始对课题的质疑,本来学生们已经预习得很充分了,但还是抓住课题不放,让学生的学习从零状态开始;又如现在流行的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在对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和小组合作状况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显然收效甚微,却被冠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之名……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捉襟见肘;即使是写出来了,也是空荡荡的,或是无病呻吟,或是内容苍白,或是无感而发,或是杜撰无据,胡编乱造。当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确实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去为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而尽一份职责。而作为一名学生,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要努力使我们下笔如有神,如源头活水一样汩汩而淌,而不去做无米之炊。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一、学会观察俄国小说家契诃夫说:“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锐敏、永不罢休的观察者。”无数成功的作家都把观察看作学习写作的头等重…  相似文献   

13.
张彩红 《小学生》2012,(9):21-21
一、析现状辨症结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着重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重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家长们带着小孩去书店买各式各样的课外书,班级的黑板上老师辛辛苦苦整理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摘抄,家庭作业总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看书30分钟以上……但结果却不容乐观,学生写出的作文往往辞不达意,或是如记流水账般干巴无味,即使用了个成语,也常让人啼笑皆非,更不用说自己个性化的语言……  相似文献   

14.
韦兰珍 《学语文》2005,(2):14-14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不仅是为了传授语文知识,更萤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常常可以看见这样一些不和谐现象:有人口若悬河,有人却呆若木鸡;或是你说你的,我想我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值得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关注的。  相似文献   

15.
补充延展介绍作者生平,交代写作背景,像这样对课文做一定的补充,在语文教学中十分常见。这里所指的补充延展是在原有补充的基础上,融合学生的自主动脑和躬身实践,形式也更为多样。例如,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对《史记》是怎样一部书并不了解,对司马迁是怎样一个人也知之甚少,但对刘邦、项羽、蔺相如、廉颇等人的《史记》故事却早已了如指掌。类比延展一些特殊文体(如诗歌、戏剧等),运用了特殊手法(如“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手法等)。在这些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一些类似的语文素材,对帮助学生了解文体或手…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能否获得高效率,高质量,其中有个关键,就看教师如何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积极性来源于学习语文的兴趣,而兴趣靠教师去激发、培养。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不失为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好方法。下面结合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谈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方法:一、理解课文进入情境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写文章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或记人,表现其精神品质;或叙事,提示其价值;或说明事物,使人了解其物的情况;或阐发某种观点、看法,让人明理;或是撰写诗歌、小说、散文、戏…  相似文献   

17.
一、 深刻挖掘文本的情感内涵 语文教材所精选的文章大都是合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作品,或是歌颂祖国、赞美大自然旖旎风光的诗文,或是讴歌时代英雄、高歌人间正义的篇章,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即便是说理的议论文,或说明科学的真谛,或阐明事理,或告诉学生做人的道理,蕴涵了深刻的思想主题。 语文教材的思想性决定了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文中流光溢彩的美,领略作者的思想真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如《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 内心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可以说是中学教学中老大难的一块,中学生不爱语文课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大约也是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讲得义累,学生又无多人兴趣,不疲惫倦怠也怪。一批批的“教育专家”为此开出了一个个“良方”,似乎都有些道理,却依然难掩今日语文之尴尬。  相似文献   

19.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捉襟见肘;即使是写出来了,也是空荡荡的,或是无病呻吟,或是内容苍白,或是无感而发,或是杜撰无据,胡编乱造。当然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确实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改变这样的现状,去为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而尽一份职责。而作为一名学生,也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方式:要努力使我们下笔如有神,如源头活水一样汨汨而淌,而不去做无米之炊。那么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相似文献   

20.
一、课堂师生有效交流的教学法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目的而言无外乎两种情况:或是通过语言交流来传达各自的对世界对社会的观点和认识,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情感和好恶;或是人们通过语言媒介来转达他人的或社会流行的观点和看法,转达社会对某类事物或事物的好恶与态度。这后一种情况正是课堂师生交流的典型特征。课堂师生交流的实质就在于,教师课堂言说的主要的任务在转达或转译社会的所示,并力图使学生掌握教师所呈现的社会所示;在这样的交流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交流活动本身所要求的有序性与规范性,教师就以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对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