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人论王弼哲学多推其“贵无论”而忽略其圣人观,事实上,在王弼的整体哲学思想中,圣人是贯通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诸环节的枢纽,因此,圣人观源始地构筑着王弼哲学,离圣人观而言王弼哲学乃是“无遗有”“失其体”。  相似文献   

2.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魏王弼哲学思想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是王弼哲学的最基本的命题,王弼的全部社会思想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在这两个命题里:“祟本息末”是“崇本举末”的前提。只有“息末”才能“举末”,“息”的目的就是为了“举”,“举”的先决条件就是“息”。无为而后有为,先“息”而后“举”,这实为正始玄学的最基本的要旨。遗憾的是不少学者对此并不理解,这对我们全面认识魏晋玄学的人文精神显然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3.
<正> 王弼是魏晋时期“正始之音”的开创者之一。他作为门阀士族利益的代表者,针对当时流行的“以名为教”的虚伪道德和风气,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新的道德学说,这就是综合儒、道两家学说的玄学道德论。本文试图通过对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道德本体论和“崇本息末”、“崇本举末”的道德实现方法的分析,揭示王弼伦理观的实质,并进一步窥探其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势”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哲学中的气论,为“势”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和诗学智慧。“势”的理论特征为自然。“势”体现了“道进乎技”的思想,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论观念论、技术论、价值论浑然不分,互相渗透的特征,体现出对自然的方法论与审美趣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在《老子注》和《老子指略》中,王弼多次提及“本”、“末”,也提出“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思想,“息末”和“举末”当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两者并不矛盾。本文从梳理“崇本息末”和“崇本举末”的出处出发,明确两者的同异,接着试比较王弼与老子哲学思想的不同,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论述两者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由于魏晋清谈风尚的推动,郭象“物各自然”哲学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哲学思想源于王弼的“无”而发展成万物自身的“有”,从而引领士人逐步发现并认识“物”本身,对物的发现与认识在文学领域发展到极致的表现便是南朝咏物诗的出现和繁荣,因此从思想史角度而言郭象哲学是南朝咏物诗产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弼的“圣人体无”在其思想体系中比较重要。本文认为王弼对“无”作了本体论的解释,对“体”则需要加以具体的分疏,在王弼的著作中“体”除了作为动词“体认”的用法以外还有作为名词“形体”的用法,基于这两个范畴的考察,作者具体分析了“圣人体无”中“体”与“无”的含义并指出“圣人体无”可解释为“圣人的心体为无”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皆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然而“自然”一词不仅在老庄很少出现,而且没有名词性的实体涵义,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而存在。而王弼《老子注》和郭象《庄子注》是后世皆误以为老庄盛言“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先秦哲学史上,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推崇“淡乎其无味”,提倡“朴”的美学境界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考,也崇尚自然质朴的审美趣味。从美学观上考察,“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这种“朴”的思想凭藉禅宗的自然玄远的思想为桥梁,与古典艺术创作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艺术“大巧若拙,寓华于朴”的含蓄传统,成为我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10.
对王弼“自然”内涵的辨析,历来限于本体论的角度,这自然难以还王弼思想的原貌。释义学意义上的“自然”,在本质上,同于“道”、“无”,构成物的本根;在存在论上,它表现为物性自然,指物生存的自然状态;在方法论上,它显示的是自然而然,指应对、成就物的方法。从三维的角度分辨“自然”的意义,对深化王弼的思想研究和拓展以自然与名教为中心议题的整个玄学都是一个新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