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傅琳 《现代语文》2009,(12):126-127
本文通过对希尼诗歌《挖掘》的解析,阐释其诗歌的创作特点,揭示出诗人力图通过这些诗歌融合历史与现实,探索爱尔兰民族性和重建爱尔兰民族意识的努力。书写日常生活的奇迹与超拔深思的高度融合,诗人凭优异而准确的把握傲立于当代英语诗坛。  相似文献   

2.
谢默斯·希尼是继叶芝之后最重要的爱尔兰诗人,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自然主义者的死亡》是希尼于1966年发表的第一部诗集,诗人以该诗集一举成名。笔者通过对这部诗集的解读,分析了希尼早期诗歌创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谢默斯·希尼不仅是当代爱尔兰最重要的诗人,也是成就卓绝的翻译家,他自1970年代初以来着手翻译工作,作为典型的后殖民翻译家,其译本均呈现出对当代爱尔兰文化政治的关照,但我国对于希尼的翻译研究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总结国内希尼研究现状、国外希尼翻译研究成果和不足,提出希尼翻译研究的三个可行性方向:希尼译本的整体研究、希尼翻译与诗歌的互文性研究、希尼与爱尔兰翻译传统的关联性研究.本文认为,在后殖民翻译理论和文化诗学理论的发展态势下,希尼的翻译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上,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Lily 《出国与就业》2011,(5):74-75
爱尔兰培育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其中诗人叶芝、剧作家萧伯纳、贝克特和诗人希尼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曾骄傲地说,“爱尔兰人不幸被英国人统治了800年,但爱尔兰人有幸统治了英语世界800年。”  相似文献   

6.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也是爱尔兰文学复兴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渴望创立纯粹的爱尔兰文学,让世界认识到爱尔兰的历史,并勾画出爱尔兰民族文化的轮廓。本文从诗歌《丽达与天鹅》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挖掘叶芝诗歌中的爱尔兰情思来探寻诗人的民族文化身份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然而在爱尔兰长期被殖民的民族历史下,诗人深感身份缺失的苦闷,其诗歌表达了对民族强烈的守望之情,富有浓重的乡土意识。诗人以故乡斯莱戈为基点,试图通过重塑爱尔兰民间故事和歌谣,重建爱尔兰民族救亡之梦,而拜占庭是叶芝理想的艺术殿堂,诗人从中看到了未来的爱尔兰。  相似文献   

8.
出生于爱尔兰的天主教家庭,一直耳濡目染盖尔文学传统,而同时在学校接受英国的语言文化,使希尼从小就受到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的熏陶。1969年末,北爱局势恶化,希尼对艺术的追求与政治的冲突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从此时期希尼所创造的沼泽诗出发,分析诗歌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语境以及诗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9.
童年生活的题材在西默斯·希尼的诗作中可谓独领风骚.希尼把童年平凡的生活写成动人的诗篇,用诗篇挖掘与再现童年生活的丰富内蕴和永恒魅力.对于希尼来说,写诗便意味着回到童年,回到故乡.希尼的诗与他童年的关系是值得文艺学注意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个生物学家之死》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在1966年春发表的第一本诗集,收入作者在此以前所写的大部分诗歌,共34首。其中,第一首《挖》、标题诗(第二首)《一个生物学家之死》以及最后一首《心中的赫利孔山》是了解和研究谢默斯·希尼非读不可的诗作。  相似文献   

11.
<正>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画都不复杂,他留下的作品也不多,据说在今天得到确认的也不过三十五幅。尽管爱尔兰诗人希尼说过“少即是多”,这句话当然也有道理,但放在17世纪的维米尔身上,还是不免令人觉得,他画得太少了。懒惰的人会在希尼的话中找到借口,勤奋的人却在希尼的话中感觉到惊心动魄。因为写得多和画得多的人难免生产次品。将“少”作为追求,也就是将每件作品的质量作为追求。  相似文献   

12.
2012年情人节前,英国卫报邀请了19位当代著名作家,选出各自喜欢的情诗,这些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95)、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当代最好也最有争议的作家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等人。卫报报道称,完美情诗就  相似文献   

13.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在80年代的诗作中,有一组非常重要的诗,名《结算》,由8首14行诗组成.这组系列诗是诗人在母亲玛格丽特·希尼1984年死后为纪念她而写作的.收入1987年出版的诗集《山楂灯》内.组诗《结算》有一首序曲.用意大利一种三行一节的诗体①写成,强调母亲作为导师、榜样和激发诗的灵感的女神的作用.是她教会他要视角正确.运用方法得当.可以把事情办好,是他生活中一股实实在在的鼓舞力量.希尼唱诵道:她教会我她叔叔教给她的一切:多么容易把最大的煤块分裂开只要你把煤的纹理和铁锤的角度对准.②希尼之所以有今天这么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得归功于他的母亲.这是无可争议的.希尼的外祖父是亚麻厂的锅炉工.执意要女儿学好语文.虽然玛格丽特没有成为文人学士,但她非常喜爱语言和词形变化.词作为历史和奥秘的载体之所以激发诗人孩提时期处在萌动中的兴趣,全靠母亲的教养.希尼在他的散文集《沉思》中回忆说:“或许很早就开始了,我母亲常常自己背诵——还要我背诵——一长串前缀、后缀和拉丁文  相似文献   

14.
威廉·勃特勒·叶芝是爱尔兰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渗透着浓烈的爱尔兰情感和明显的爱尔兰因素,古爱尔兰的浪漫神话故事是叶芝诗歌萃取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叶芝对爱尔兰神话故事的运用有利于帮助爱尔兰人民族集体记忆的恢复,爱尔兰历史的重建,以及爱尔兰民族身份的确立。  相似文献   

15.
胡步芬  陈勇 《文教资料》2007,(14):106-108
本文从希尼的早期诗歌出发,分析希尼诗歌里所表现出的文化冲突语境下的诗人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以及诗人最终的突破。以时间为序,本文以希尼不同时期的典型诗歌为例分析诗人从冲突到突破的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托兰人>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默斯·希尼的著名诗作之一.沼泽为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精神资源,而在沼泽地发现的"托兰人"尸体则寄托了诗人对北爱尔兰长期的宗教战争、民族冲突的关切与困惑.从民族、宗教文化面对<托兰人>进行深入解读,可深切领会到诗人悲悯、迷茫、焦灼而痛苦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还乡"是爱尔兰诗人叶芝贯穿其一生作品中的重要母题。叶芝意识到爱尔兰民族精神对其创作的重要性,通过回溯爱尔兰文学传统回归精神上的原乡,从而治愈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空虚、迷惘,找到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是执当代英国诗坛牛耳者。本文通过诗集的创作过程,诗人的身份问题等视角解读希尼20世纪70年代巅峰时期的发端之作《外出过冬》,旨在揭示其划时代的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者认为北爱尔兰著名诗人西默斯.希尼在他个人的诗歌《挖掘》里描述了北爱尔兰人们传统的挖土豆、挖泥炭的生活方式,也阐明了自己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去“挖掘”北爱尔兰人的民族意识,很好地实现了自己“诗歌是自我对自我的回归,是文化的自我回归”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20.
叶芝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内容和风格的视角,探讨叶芝诗歌的思想艺术特色,强调诗人的多元化和主流化特点,诗人卷入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和领导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后,唯美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教思想明显减弱,现实主义入世精神显著增强,并成为主流。诗人抨击政治权力的腐败,无情嘲讽中产阶段的庸俗,反对民族压迫,热有人民,歌颂返朴归真的浪漫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