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延 《新闻前哨》2003,(10):61-61
“嘴”说与“笔”说是不一样的。笔说,读者当时偶有不懂的,可以读后稍作一定的思考与回旋。嘴说,则是要让听众马上就懂,否则就会稍纵即逝,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广播记者必须十分重视咬音嚼字,争取“嘴”说得流利畅快,让听众一听就懂。 一、不能把咬音嚼字当作小事。 所谓咬音嚼字,说白了,就是要把字音词义读正读  相似文献   

2.
人们与鹤们     
人们常说,有些道理你经历过了才会懂,但有些人怎么摔打也不懂,就是经历了千百次,也还是懵懂(也许是装不懂?)  相似文献   

3.
对于党报来说,报道时政新闻是职责所在,如何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势报道时政新闻,从而让读者喜欢看、读得懂,是我们党报编辑记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不记得是哪位名记者说过:“记者总是站在第一排观看历史的演变。”这句话形象地说明,当记者是件很让人自豪的事情。然而记者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观众,他还必须用读者能懂的语言介绍和解释复杂的历史事件。经历了在日内瓦举行的最新一轮中国复关谈判,我们两个新华社记者更加体会到新闻背后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5.
高旭 《记者摇篮》2012,(8):24-25
在报纸、广播、电视三个媒体中,报纸是白纸黑字,读者看一遍不懂,可以反复看,直到看懂为止。而广播电视新闻是靠声音传播的(电视虽然有画面,但观众也要靠耳朵去感知新闻的内容),而声音一听而过,转瞬即逝,容不得听众观众去琢磨,去思考,所以广播电视的记者要想让听众观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就必须用一听就懂的语言写新闻。可是,广播电视的记者常常忽视广播电视"听"的这个特点,不讲究口语化,不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新闻,有些话白纸黑字写出来也不见得看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图书馆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人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精神风貌,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和职业修养,是有别于其他行业的一种精神体现。文章通过列举图书馆懂书爱书、不懂书不爱书的诸多事例,最后归结为图书馆精神就是“懂书、爱书精神”。  相似文献   

7.
正3月18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马云进行了一场公开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我不懂技术,所以阿里的技术是BAT中最强的人们一直认为阿里巴巴的技术可能是中国互联网中最差的,百度李彦宏懂技术、马化腾学技术,只有马云什么都不学,好像认为马云很差。其实正因为我不懂技术,我们公司技术才最好。不懂技术,在于我们对技术的尊重,我们没法吵架。如果我很懂技术,我们公司的技术人很就会悲催,我三天两头会告诉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因为我不懂,我才会好奇敬仰地看着他们说就应该这么做。事实上也是这样,阿里巴巴的云计算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经济新闻呆板、乏味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这直接影响了经济报道的宣传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片面强调了经济新闻的指导性,而把可读性挤掉了。如何使经济新闻既有指导性又有可读性呢?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要找准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结合点,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化深奥为浅显有些经济新闻,由于业务性较强,显得很深奥,不易为人们所懂,读者很难读下去。由此可见,可懂是经济新闻可读性的起码要求。读者看到一条经济新闻,他根本弄不懂说的是  相似文献   

9.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10.
陈至上 《今传媒》2009,(12):72-72
给广播电台写稿,跟报纸刊物是不同的。报纸刊物是给人看的,而广播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的句子,说给人听不一定好懂。一个人在看报纸刊物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字句,  相似文献   

11.
一个赫然醒目的标题《现代北京妞一半是乖女儿一半是 BadGirl》闯入眼底。一团“Bad Girl 是什么?”的谜雾开始在我这个不懂英文的人头脑里盘旋,一种莫名的酸楚感油然而生:看,洋腔洋调又来了!耐着性子,将文从头至尾读了两遍,始终没有找到关于“Bad Girl”是什么的任何解释。事出无奈,求教于懂英文的同志,回答是“坏女孩”。标题的土洋夹杂、不伦不类的表达方式,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编者(也许也有作者的份儿)是为了追求时髦,还是存心让读者看不懂,抑或是为了吓退读者?  相似文献   

12.
值夜班,有一篇短稿《上半年外债净流入同比下降63.04%6月末外债余额达2661.76美元》,我看不懂,问诸编辑也不懂。不懂怎么上了版呢?据说这篇稿子很重要。报上常会有这样的稿子,领导说重要,业务部门说重要,记者也说重要,就这样隆重推出,而读者却大都看不懂。两天后,我请教该文作者,才知道“外债余额”的意思是说你新借的债,再扣掉你已经还的旧债利息,通俗点说,就是“实有新增外债额”。过几天,又碰到一篇稿《农行与太平人寿——签署承购次级债协议》。再问诸编辑,还是说不懂。我说,既然编辑、主编、老总这么多人都看不懂,读者肯定也看不懂,这…  相似文献   

13.
我也许是<中国记者>忠实读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了,我只有15岁,虽然订<中国记者>只有一年时间,但是我已经与<中国记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一种拿起放不下的感觉,尽管这本杂志上有好多术语我不太懂,尽管这是一本专门为业内人士量身定做的杂志.  相似文献   

14.
陈光 《新闻前哨》2003,(9):32-32
科技新闻的传播立场,具体地表现为“科技”还是“新闻”的选择。这种选择渗透于传播过程的3个主要环节——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对象。 ①传播者:科技新闻究竟由谁来写,是懂科技的人,还是懂新闻的人? 毋庸置疑,作为一名科技记者,既要懂科技,也要懂新闻。但是,这就像摄影曝光,毕竟有一个光圈先行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视察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时指出:"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懂艺术表演的不懂电脑、不懂软件,所以我们动画水平上不来.懂导演的不懂现代科技,因此我们制作不出《阿凡达》这样的高水平电影."李长春同志的这番话,既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我国艺术类人才能力比较单一的现状,又对未来高端复合型艺术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16.
学习,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一个编辑或者记者,如果不学习,肯定胜任不了自己的工作。因为不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学历史知识、经济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论水平和精神境界就难以提高,知识就难以充实。不懂以为懂,不知以为知,就难以防止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和失误,以致损害党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17.
天曦 《青年记者》2004,(11):9-9
我喜欢文学,因为文学是感性的。我是一个感性的人,觉得感性的文学适合我。做记者之前,我不懂一个感性的人是不适合做记者的。但是,我执意地要做一名记者,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是那么神圣与光荣。只要有一天哪怕给我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也不会放弃。我就是抓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走上了记者的道路。在我开始自己的记者生涯时,我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啊!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身份     
6月30日,南京某报报道了“南京一工地挖出墓葬群,民工不懂保护,文物惨遭破坏”的新闻,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 报道是这样写的,“昨日上牛9时,记者赶到发现古幕的工地,只见一名工人正用铁棍撬着埋在地  相似文献   

19.
从世界杯报道看报纸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世界杯足球大战的同时,中国的新闻界也在进行一场大战。世界性的体育报道出现了姹紫嫣红、异彩纷呈的新格局,无疑是件大好事 今年的世界杯特别吸引人,今年的报纸也十分有看头。如果说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在一个懂足球的国家,上演了一次平淡如水的比赛的话,那么1994年美国的世界杯,却是在一个不懂足球的国家,展示了一次超凡人圣的足球艺术。事实上,与世界杯足球大战的同时,中国的新闻界也在进行一场大战。先是国内许多报纸都派了记者去美国。广州的  相似文献   

20.
一、人才的标准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不具备判断力与亲和力的人不能说是主要人才;不具备研究力与洞察力的人不能成为重要人才。 为什么说不懂现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懂现代科技的记者,不能说是人才,甚至应当说是不称职?一个中心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今天,不懂中国经济,就不懂得中国;不懂世界经济,就无法谈论中国。中国的经济问题,必须放在世界范围内考虑解决;一个区域的经济问题,也不可能在一个狭隘的区域内解决,必须放在全国乃至世界层面来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科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的力量、科技发明及其应用已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今天,给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