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妍 《档案天地》2023,(3):61-64
<正>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文化旅游逐渐盛行,“文旅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新策略。而档案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旅游业提升文化内涵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和真实资料的主要来源[1]。如,浙江江山市档案馆通过研究馆藏档案——《清代清漾毛氏族谱》,确定了毛泽东祖居地在江山清漾,促成清漾村成为5A级旅游景区、省历史文化名村[2]。因此,  相似文献   

2.
<正>1引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提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鲜明宣示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档案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档案镌刻着党和国家艰苦卓越的复兴缩影,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3.
徐跃 《兰台世界》2023,(S1):134-136
<正>一、引言照片档案与纸质档案相比,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视觉效果[1]。由于照片档案内容存在文字说明著录不全导致的照片内容展示不全等缺点[2],照片档案开发在档案利用中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影响广泛的颠覆性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将对档案利用和社会服务起到革命性影响。国务院下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3]将人工智能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档案信息化发展应该结合人工智能,充分利用技术变革手段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挖掘、处理、再利用,让档案数据更加系统化、档案管理更加安全化、档案服务更加网络化。  相似文献   

4.
周密  南梦洁 《兰台世界》2023,(S1):65-66
<正>干部人事档案的价值基础在于其真实性、系统性与丰富性[1],人事材料收集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环节,收集时效、质量直接影响干部人事档案价值释放。高校人员来源复杂,人才流动性较大,且存在院校合并等情况,干部人事档案内容多,收集难度大。我国学界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机制[2][[3]、信息化建设[4][5]、档案专项审核[6][7]等方面,较少针对档案收集这一环节并结合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特点,深入探究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的困境与应对策略。面对新时代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更高要求,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收集工作目前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与薄弱环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1引言大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引擎。随着技术与应用的成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成为新的趋势,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领域将成为大数据与智能化的桥梁。当前,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情报服务[1]、个性化推荐[2]、医疗保健[3]、金融[4]等领域,驱动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大数据杀熟、个人信息泄露以及数据安全等问题[5],因此亟需通过数据治理对数据管理的权力进行控制,在增加数据价值的同时将与数据相关的成本和风险降至最小化[6]。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档案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一、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推广、档案数据管理概念的提出,基于数据管理视角,从档案的数据属性和数据的生命周期出发,对档案数据以数据管理的方式进行全程管理,并且依托于云平台和内容管理系统进行管理的档案数据资源观逐渐兴起[1],如何开发档案数据资源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宠儿”。围绕国务院颁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开展的档案信息化“十三五”发展方向研讨会也从建立档案数据资源交换标准规范体系、提供开放档案数据资源的社会化服务和对档案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等方面就档案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问题进行了探讨[2]。  相似文献   

8.
张垒 《中国记者》2023,(1):91-95
<正>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大,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宣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1]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也曾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  相似文献   

9.
<正>一、引言数字档案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及其他相关数字资源进行收集、存储、长期保存和提供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体系[1]。加速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2],其功能实现、建设水平体现了国家信息化发展综合实力,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智慧社会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意义深远。同时,数字档案馆在数字记忆构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家庭记忆作为数字记忆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数字档案馆应用范围的延伸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把握好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做出重要论述。强调"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1],"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2],"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体现时度效要求"[3]。  相似文献   

11.
<正>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一直把加强档案管理作为推动自然资源业务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自然资源领域各类档案的数字化整合,实现了档案收集、整理、移交、归档、利用等全流程信息化管理[1],形成了自然资源档案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档案信息的作用。一、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制度规范日照市自然资源档案信息安全体系主要包含基础网络安全、机房安全、档案电子数据安全和档案信息系统安全等[2]。目前已将各种安全管理制度,汇总成《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手册》,  相似文献   

12.
<正>档案的文化属性,或者说档案具有文化价值,大概是一个不再需要论证的命题。早在2003年,人大王英玮先生就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指出:“档案的文化价值概念的含义是:人类通过各种有效劳动、智慧、经验等创造的,能够满足人类某种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档案的有用性、有益性的总称。”[1]这一定义是否精当,暂且不论,但王英玮先生的研究,确属先驱。此后,关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讨论多有所见,  相似文献   

13.
吕红苹 《档案天地》2023,(1):58-62+46
<正>一、引言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以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实施,档案资政服务方面的研究开始被关注,作为其核心的决策、渠道、现状、功能、智库开始探索并逐步深入,档案资政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与未来进路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发掘,对于档案服务模式的研究也开始被关注,其主要涉及服务模式的转变、挑战、提升路径等内容[1]。目前国内学者对档案资政服务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档案资政的基本理论、实践经验、保障机制等三方面,首先是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档案资政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正>1引言2022年9月13日,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正式更名为信息资源管理,由此也引发了学科内部以及相关学科点的热烈讨论。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迎来由外延拓展带来的正向外溢效应的同时[1],却也面临学科话语体系重塑[2]、自主知识体系构建[3-4]、人才培养体系调整[5-6]等多重挑战。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共同体仍需以此次更名为基点,深入探讨未来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15.
曾少华 《中国记者》2023,(11):13-16
<正>“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1],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极为丰富、论述极为深刻,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进之路。  相似文献   

16.
唐瑞秸 《档案天地》2023,(11):56-58+64
<正>档案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千秋万代的崇高事业。要贯彻实施好新修订的《档案法》,推动档案工作走向依法治理、走向开放、走向现代化。新修订的《档案法》专章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定,鼓励相关机构组织推进传统档案数字化,明确电子档案与传统载体档案具有同等效力。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实现纯粹电子数据归档的“单套制”已成数据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一个趋势[1]。个人信息从传统纸质载体进入到虚拟网络空间,由此衍生的一系列问题,需要依法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7.
王娟  林静  张帅中 《兰台世界》2023,(S1):167-169
<正>2002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逐步开展。档案管理从传统的人工管理转变为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化使档案的收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工作更简单,利用网络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准确地自动检索和查阅档案(在线阅读或下载)[1]。如今,档案数字化已经成为高校科研院所档案信息管理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2]。随着各项改革工作的深入推进,科技档案越来越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具有广域性、成套性、随时性、复用性、动态性以及现实性等特点。加强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为科研院所实现了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周仲炜 《兰台世界》2023,(S1):33-35
<正>数字化背景下病案质量监管数据源于病历档案。病历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务人员在疾病诊断、治疗、护理中形成的医院业务档案,以各种文字、图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对病人的健康状况及诊疗过程所做的全面连续的原始记录[1]。医疗机构通过病历档案数字化建设,规范病案数据质量,以实现与监管机制相适应,为病历档案监管提供数据支撑。一、病案质量监管实施的背景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和健全严密有力的医保基金监管机制[2]。2021年,  相似文献   

19.
张笑玮 《档案天地》2023,(1):19-23+43
<正>一、“可及性”理论回溯“可及性”源于拉丁语“Accessus”,首次出现在美国学者Anderson在1968年关于卫生服务“Using Service”的论述中[1]。Anderson认为,“可及性”即“受众对服务的实际享用量及获得服务的便捷或受阻程度”[2]。1981年,洛伊·潘查斯基(Penchansky)和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深化了“可及性”涵义——从最初的服务对象单方考量,拓展为服务供求双方的“匹配(fit)”[3]。1999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塔琳娜·托马斯瑟夫斯基(Katerina Tomasevski)提炼出Availability、Accessibility、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覆盖菏泽全域,为菏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和平台。黄河档案是黄河流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形式不一、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记录,它们既是黄河文化的历史记录与物质承载体,又是弘扬发展黄河文化的重要媒介。[1]档案管理部门应深入挖掘利用黄河档案资源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信息,探索符合菏泽实际的新路子、新机制、新方法,把稳档案文化的建设方向,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提质增效,主动融入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的发展大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