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颂布的《语课程标准》给语教学带来了“福音”——人性的复归。于漪老师认为:人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精神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精神是人类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人性在语教学上强调的则是在掌握了基本语知识、技巧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侧重于建立学科与社会、化、伦理的联系,侧重于学生个性和性格的发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  相似文献   

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弄清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应当学会自然融入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天然具有深厚、鲜明的人文特征,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人文性,语文成了应试的工具;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精神培养割裂开来,以致学生思想苍白,情感贫乏。杨东平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言以蔽之,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培养人文精神,就是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达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如果舍弃了人文精神,就是舍弃了语文的灵魂。充满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一、…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学科性质时表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显然,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无不蕴涵着宏富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有的论者强调人文精神的普遍性,认为它贯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和始终;有的强调其超越性,指出它的实质在于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还有论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根。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  相似文献   

7.
苏淑华 《教育艺术》2013,(11):50-5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说得非常科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特征。为了应试.教学中侧重解题技巧的传授。使得人文精神在语文课堂中渐渐流失。课堂失去了感染力、吸引力。在课堂上,语文似乎正在成为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一门学科:在课堂外,学生更钟情于图片类的漫画卡通、各种“大话”类名著的书籍.他们正在远离我们的语文阅读。远离人文感悟。  相似文献   

9.
作文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主要标志之一。作文教学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侧重于“怎么写”,忽视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学生被当作消极的接受知识的贮存器,造成学生作文脱离实际,对作文无激情。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效率,必须重视学生的写作心理。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道德感、责任感的提高,主要是依靠文化的积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不仅包括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等个性特征的发展和培养。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呢?一、寓教于情,以情促教多年来,在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有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在教师指导...  相似文献   

12.
关注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分析语文教育的现状 ,不难看出 ,语文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根本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多年来只重视语文的工具性 ,而完全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 ,就在于语文教育人文底蕴、人文价值、人文精神的缺失。而这正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的异化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技术性和功利性 ,而淡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处理教材时削弱了教材的人文内容 ,使语文教学陷于“支离破碎”的分析和“题海战役”之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个属性。工具性是就其手段功能属性而言 ,人文性是就其意义内容属性而言 ;工具作为载体 ,…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学生的自然发展和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个体的独特体验,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为此,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运用“重意会、重感受、重直觉、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在工具性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在整合中渗透人文精神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科间的整合,教材的组合更加趋于科学化。师生可结合实…  相似文献   

14.
1认识语文学科特性,丰富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人的文化素养、情感、人格和教养的综合表现。新的课程标准在涉及语文学科定义时,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学科在体现人文精神中的得天独厚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的作文教学,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立足语文教学的优势,充分弘扬人文精神。如何实现写作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们认为,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今后的写作教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情商”这个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情商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语文教学极富有情感性、人文性、综合性,有利于铸造人的创新品质、培养创新人才。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情境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本文中要探讨的同题。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人文性”被提升到了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重新探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从人文主义观念出发,使课堂生活成为一个涉及学生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等方面的整体。  相似文献   

18.
《国家课程标准》序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阳光,产生万物,活力无限;人文素养是雨露,滋养生命,润物无声。为此,在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提到的“人文性”,是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教育中应当充满人文性,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自始至终渗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育开始寻求人文精神的支撑。小学阶段是人文教育的启蒙阶段,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涵养学生的人格十分重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离开了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