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融媒体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面临着信息传递高速化、受众需求个性化、信息接收碎片化等诸多挑战,本文以时空观为指导,提出主流媒体要关注内容质量、凸显人的主体性、突出资源的共享与整合,分析了融媒体时代下新型主流媒体在内容生产、技术空间、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平台环境建构了用户感知的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权威性”“生产与播发能力”“社会支持”三个一级指标、“政治权威性”“媒体权威性”“报道质量”“用户合意度”和“社会支持”五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对应测量要素。新的指标体系保留了传统媒体公信力指标体系中基于系统信任的相关维度与要素,在“主流”取向上突出了媒体权威性的特征,在“新型”取向上嵌入了平台中的信任逻辑,本质上反映了传播权力的变化。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概念框架,一方面,为进一步的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量表编制与大规模实地调研打下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3.
李伟程 《传媒》2023,(4):37-39
新型主流媒体在全媒体背景下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做好新时代的宣传工作,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做大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策略,提出主流媒体要注重打造智媒体矩阵,强化人才培养,注重用户体验,全方位推进“媒体+产业”模式,打造超级IP,引领传媒行业进行“蝶变”。这些策略是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增强“四力”的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4.
袁潇 《编辑之友》2016,(4):75-78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了若干亚文化族群.自拍族群,利用手机媒体塑造自我印象,重新召唤记忆, “自拍神器”的使用赋予了青少年“观展/表演”的意指,通过展示“理想我”建构虚拟社区中的身份认同;手游族群,借由进入“播撤”结构的虚拟手游世界,随时随地组织和重构场景活动,依托于社交媒体的手游为青少年提供了获取满足感与成就感的途径,溢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稳定身份;果粉族群,通过消费美国的苹果手机彰显自身的时尚文化和身份符号,在各类虚拟网络社群塑造群体认同,期望对于主流话语与文化工业进行颠覆性抵抗,但仍难以选离被市场逻辑与资本霸权收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的不断演进加剧了社会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三大动力机制——时空分离、脱域与知识的反思性对传统的新闻生产、分发流程与主流媒体的中心地位等产生了影响,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媒公信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传媒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概括为政治信任、品牌信任与技术信任,认为要重振传媒公信力,必须强化互联网阵地意识,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发挥好新型主流媒体的“新型”与“主流”功能;把握媒体定位,加强内容建设,回应瞬息万变的风险社会;强化传媒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素养与互联网思维兼备的“双维人才”。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国家文化认同受到了来自全球传媒网的极大挑战,我国的主流媒体在国家文化认同的建构和强化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本文认为,我国主流媒体应该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报道手法,积极设置中国文化议题,掌握受众的变化,适应传播新技术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媒体,以建构和强化中国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7.
应对新媒体挑战,传统主流媒体如何加快推进融合转型尤为重要。本文以潜江市网络新闻中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实践为例,浅谈对推进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是智能传播时代媒体变革和国家面向主流人群宣传主流文化的需要。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建设在智能传播时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其在平台、渠道、技术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能够助力公信力建设,但社会信任度下降、媒体竞争加剧、技术带来的弊端等问题的出现,也对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建设形成挑战。新型主流媒体需要通过内容层面凸显专业性、渠道层面加速媒体融合、技术层面重塑媒体权威、制度层面强化监管等路径加强公信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媒体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明确了目标.但是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新型主流媒体”,目前学术界、业界包括政府都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结合政策、理论和实践尝试构建了新型主流媒体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助力于“新型主流媒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常媛媛  曾庆香 《新闻界》2020,(2):29-36,79
通过对三大央媒微信、微博报道的文本分析发现,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的身份建构本质上是通过角色展演实现道德规训。一方面,身份建构的表征是角色展演,在角色展演中体现了基本的角色道德。另一方面,身份建构的旨归是形塑角色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伦理规范、技术规范。其中道德规训是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进行身份建构的基本逻辑。为进行道德规训,新型主流媒体主要采取了叙述事件和价值判断相结合的方式。依托身份建构的这一逻辑,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完成自身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振主流媒体影响力的必要手段.在新的技术环境与传播环境之下,主流媒体内涵界定需要与时俱进.在建设路径上,新型主流媒体建设需从技术革新、资本利用、用户关系、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建构,以更好地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地新问题与新挑战,强化党的舆论领导,增强主流媒体的发展活力与内生动...  相似文献   

12.
李百明 《青年记者》2022,(23):36-38
当前,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机器算法等夹击之下,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虽受到巨大挑战,但通过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获得了强大能力。本研究旨在通过城市更新系列报道,分析“半岛新闻”围绕议程设置能力进行的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路径探索,探讨传媒议程在与政策议程、公众议程互动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组织建设为新型主流媒体的组织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学习型主流媒体组织的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建设路径、组织文化等各个方面共同施策。认同与超越是构建学习型新型主流媒体的组织目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践行知识管理的建设路径是构建学习型新型主流媒体组织的运行策略;合作与创新是构建学习型新型主流媒体组织的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4.
杨洸 《青年记者》2022,(18):15-19
智能媒体是否加剧了舆论极化?本文从媒介技术、信息特征和用户个人心理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社交媒体是培育舆论极化的土壤,网络信息特征是激活舆论极化的表象,但是造成舆论极化的根本原因仍在于用户的个人心理。在线媒体的平台技术与人们的选择性接触、动机推理、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同机制高度契合,因此极化现象得到了加剧。最后本文对极化现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协同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5.
崔凯 《青年记者》2024,(4):5-11
数字身份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身份类型,受到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数字身份特征,从表达性数字身份和工具性数字身份两个属性维度对数字身份的起源、发展与变迁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在互联网接入我国的早期,数字身份主要表现为互联网的接入身份,体现了数字身份获取的机会不平等;在社交媒体时代,数字身份的建构则从表达性和工具性两个角度体现出意义输出、身份认同生产与建构新型社会交往网络的主动性,体现出这一阶段数字身份建构的公平性。数字身份与现实社会身份共存并对其进行延展,亦对现实社会身份有再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韩敏  敖利 《东南传播》2022,(11):80-83
近年一批在华“洋网红”的自媒体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以及海外的YouTube等社交平台走红,他们为西方互联网用户开启了“近距离”“全景式”观察中国的一个新的信息渠道。本文以在华“洋网红”与西方主流媒体的论辩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他们与西方主流媒体的对话与论辩策略。“洋网红”视频作品以“我”在中国现场的真实生活经验有力破解西方偏见,并且通过对话主体多元化、对话视角全面化、对话身份多重化等多重对话机制与西方媒体展开论辩,为国际用户知晓真实的中国图景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主流媒体应对博客(Blog)策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智辉  张颖 《现代传播》2006,(5):108-110
近年来,博客(blog)以其新型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公众参与新闻的形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和渠道之一。在当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下,主流媒体应如何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从而从容面对博客的挑战?主流媒体应如何迎接博客的竞合?本文以世界主流媒体及国内主流媒体的新闻实践为例初步探讨了应对博客挑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凭借其及时性、互动性和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的优势不断向传统广电媒体发起挑战.面对这一媒介市场格局的变化,广电媒体究竟应该秉持何种应对策略?本文试图从新媒体与传统广电媒体的关系分析入手,提出广电媒体在新技术环境下应当坚守与变通的要点,进而深入考察传统广电媒体在新媒体技术运用过程中存有的机遇和将要面对的挑战,期盼广电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共生”中实现“新生”.  相似文献   

19.
在移动化、碎片化、娱乐化、视频化的互联网传播语境下,主流媒体面临着众多挑战。中国主流媒体如何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重获关注度与话语权,找到更易于当前用户接受的内容及传播方式,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引导舆论,是应该探讨的重点。自抖音平台出现后,为更好地占领“民间舆论场”,中国主流媒体与抖音平台的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主流媒体转型的大势所趋。本文通过全面梳理主流媒体抖音账号内容传播的特征,深入探讨主流媒体抖音账号内容传播的问题,为主流媒体与抖音号实现进一步深度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主流媒体的未来发展提供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时移势往。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及其影响,在今天已让“新媒体环境”成为普遍认同的、新的舆论生态,网上舆论工作已成“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当此“革新图存的重要关口”,①传统主流媒体如何融合新媒体成为“新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