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在鉴赏诗歌时,如果能熟知并懂得诗歌传统意象的象征性,从而以文化解读来理解诗歌作品,那么鉴赏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试举几例有关愁苦寓意的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相似文献   

2.
<正>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生动的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以诗歌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解读,是鉴赏诗歌的途径之一。下面仅就2014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的部分试题做一点浅析。例1:(2014年高考·新课标卷1)阅读下面这首宋  相似文献   

3.
诗歌鉴赏是各地高考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更趋开放,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即"意象"。它是客观物  相似文献   

4.
诗歌鉴赏是各地高考试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2004年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考查题型更趋开放,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一、意象——鉴赏古典诗歌的入场券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即“意象”。它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有机统一,鉴赏诗歌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诗歌之所以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诗歌鉴赏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克服这一难点呢?首要任务是让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  相似文献   

7.
余萍 《学语文》2004,(1):27-28
2002年秋考全国卷中,古代诗歌鉴赏由以前的客观性选择题变为主观性试题,2003年春考、秋考继续沿用这种题型,本文拟就古典诗歌鉴赏,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作为新一届考生备考的参考。一、古代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鉴赏形象即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思想内容是作者在诗作中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而意象与思想情感相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诗歌的意境。因此,要准确把握一首诗,要“披文以入情”、“披文以入境”,即要在疏通诗句的基础上,看看作者描写了什么意象,抒发什么情感,意象和情感又是怎样合为一体的。如马致远的《…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思想和情感,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景象的统一体。例如借景抒情类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描写的是寄寓着国运衰微的寂寞空城,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通常会通过一些植物寄托自己心中的情感,例如梧桐。梧桐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以象征高尚的人格、比喻爱情的悲欢离合、寄托游子的思乡之苦、哀叹国家灭亡等。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感悟作者感情,进而挖掘诗歌内涵的要素。本文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钱塘湖春行》为例,通过揣摩诗歌意象的独特内涵,从细微处着笔,比较阅读两首诗歌,阐述对比阅读鉴赏诗歌指导的策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宋峥 《语文天地》2013,(8):11-12
形象鉴赏是古典诗歌鉴赏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为了使师生打开鉴赏诗歌的通道,拨开诗歌鉴赏的"迷雾"。应该以古典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为突破点,以求获得诗歌鉴赏的"金钥匙"。一、借助意象、典故、细节,感知形象意象是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意象常常寄托诗人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例如,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借"行舟"、"乡书"、"归雁"等意象表达了羁旅在外而神思故里、想念亲人的感情。借助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趣和愿望。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鉴赏固然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古典诗词知识的积累,但是如果比较注重赏析的切入点,就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首先要找到赏析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入门之径.只有读懂了意象的含义、意境的氛围,才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或抒发的情感.而古典诗歌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意象和意境,只有打开意象和意境的大门,才能披文入情,开始鉴赏.所以笔者认为初步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理解意象和意境.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用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代诗歌的形象包括叙事诗中的人物、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写景状物诗中的景和物。中国古典诗歌的形象,多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也叫意象。  相似文献   

14.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5.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知识积累过渡到鉴赏学习。在鉴赏学习中古典诗歌鉴赏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由于这些诗歌创作年代的久远,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感情和意象会出现疏离,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在含义,使得鉴赏效果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鉴赏教学中要从"知人论诗"和掌握古典诗歌的主要意象两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技巧。  相似文献   

17.
张敏 《现代语文》2013,(9):138-139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许多物象,比如春华秋实、日月星辰等,本是无情无知的客观物象,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符号化了的“客观物象”和“象征意蕴”的有机结合体,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和“断肠人在天涯”。诗歌创作除了继承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还可以独创现代意象。很多文本中也出现了新颖独创的意象,诗人以生动、典型的艺术形象,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给人以美的享受,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已有文本的积累,本“模块”指导的重点就是“生成诗歌的意象”,诗意地写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炎黄子孙寄托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中,创造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研究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对于阅读鉴赏古典诗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古诗文的鉴赏和理解,有效传承中华文化。"古诗歌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结合古典诗歌的特点,在声律、音韵中感知,在抒情意象中解读,在情感渲染中体验,提升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最终使中华文化得到深度理解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塑造了许多经典的意象,历经千年,仍然活跃在文坛上,值得一品。高中生初次体验诗歌鉴赏应避免艰深晦涩的文艺理论批评,而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意象出发,感知诗歌内涵。何谓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