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这部书稿,最初是由黄苗子先生与我联系的。1979年5月23日.黄先生给我一信。说:“美国耶鲁大学中国历史教授黄仁宇先生.托我把他的著作《万历十五年》转交中华书局,希望在国内出版。”苗子先生颇有识见地提出,“这样做将对国外华人(此二字为编者所加一一编者注)知识分子有好的影响”.又说陈翰伯同志也有这一看法。黄先生的信最后说:“现将全稿送上,请你局研究一下.如果很快就将结果通知我更好.因为他还想请廖沫沙同志写一序文(廖是他的好友)。这些都要我给他去办。”  相似文献   

2.
郭明全 《今传媒》2010,(7):124-127
郭明全:丰田事件大家都已经很了解,这应该是近期当今世界发生的最大的企业危机事件。我们三位嘉宾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我想先请程翔先生,就你的观察,能给大家  相似文献   

3.
二月的春天     
我最早知道生活书店和邹韬奋先生的名字,是我的七叔告诉我的。他是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有爱国思想,很喜欢读韬奋先生的文章,对韬奋的《萍踪寄语》特别喜欢。有一年暑假,我几乎每天要写出一段文字(包括日记或短文),让七叔给我修改、评判。因此,七叔也会讲到韬奋先生的思想和文笔,或是丰子  相似文献   

4.
吴:我曾经和一位大学图书馆的馆长聊天,就印刷型出版物是否会被电子出版物取代,无纸化社会到底离我们多远等问题交换了看法。我记得他说了一句给我印象很深的话,他说,“图书馆员最大的困惑,是在这个印刷品和电子品抗衡、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去管理和配置各种信息资源”。韦伯博士,你的几篇大作,在这方面有不少独到的见解,能不能请你给我们谈一谈?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在基层,一般都是被称为“小秀才”的人,如果我们自己也把自己看成是“秀才”,处处以先生自居,那就糟了,群众就会不理你,时间一长,与群众之间就会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尽管你生活在群众之中,但群众不会把知心话告诉你,你就会变成“瞎子”、“聋子”。有一年,我听说一个公社的酱油厂办得不错,便去采访掌龙头的老师博,一见面我就急于向他掏材料,拿出本子来,摆出要他汇报的架势来,谁知他非但不理我,反而对我的到来很反感,使我很纳闷。  相似文献   

6.
有些通讯员常常叹息没东西可写,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我是一名农民通讯员,1990年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农民日报》、《致富报》、《菏泽市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觉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就会从各种场合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去年4月的一天,我在乡邮电所与人闲谈,听说我们乡王道沟行政村有位农民,从科研单位引进技术培育苹果盆景的消息。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骑上自行车赶了十里多路采访了这位农民。此稿很快被《经济新闻报》采用。  相似文献   

7.
题字与书法     
我常常想,每个人,总有一些天赋,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后天的充分开掘,以致被埋没了。比如我自己,中学时曾被一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老师认为音质很好,在声乐方面有“本钱”,但后来学习、工作繁忙,未得名师指点,始终只是一个非常业余的自娱自乐者。又比如我在儿时就喜欢练字,小学毕业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名师(颐人先生,时年十九),习篆刻,练书法,颇历年所。在上海中学,也一直参加书法小组,指导我们的老师何式愈老先生,过去是叶裕虎(恭绰)先生的秘书,他曾说:“你的正楷已经不错,可以开始练行草了。”于是我就开始临摹孙过庭《书谱》。但后来颐人先生的其他几位弟子都成了书画家,我则仍停留在业余水平,在相隔多年以后见到颐人先生,先生嘱我赶快回去临写《九成宫》,否则字要不像话了。而我写了一段时间,终于又未能坚持下去。现在,周围同事也有称赞我的字写得好的,但我自己很清楚,仍是业余水平。  相似文献   

8.
谈判的节奏     
在2007年的北京国际书展期间,一位土耳其出版商找到我们展台,对我社出版的《江边对话》一书抱有极大兴趣。当时我不在展台,等我第二天按照约定时间跟这位先生见面的时候,我着实为其诚意所感动。这位先生首先告诉我这本书很不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书中两位智者的对话,对他们这样一  相似文献   

9.
孙犁先生既是一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编辑名家。他对编辑工作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和研究。今年7月11日是孙犁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0.
今天是《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编辑部邀请儿位文化名人小聚,中心议题是想请诸位谈谈“读书与出版问题”。在座的七位前辈德高望重,都是我们敬仰已久的。在做学生时我便读过诸位先生的名篇大作,今天能请到诸位先生参加我们的会感到很荣幸。我相信,诸位所谈的对读书与出版的要求和想法,将在读书和出版界产生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有两位老先生的文章很走红,一位是张中行先生,一位是季羡林先生。两人的文章,我都看过一些,张先生写的,说是散文,更近于随笔。起初我是服膺张先生,不那么服膺季先生的。比如留德十年,只写了那么薄薄一本小书,就让人觉得遗憾。最近看到季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是怀念汤用彤老先生的,说自己所以能得到淡泊名利的美誉,乃是受到汤先生的关照。汤先生在不同的时期,都将最高的职称  相似文献   

12.
初识大师黄永玉崔述伟5月27日突然得知黄永玉先生来到了长沙,我便急忙与湖南名人资料中心负责人雷君商量,黄先生是定居香港的湖南凤凰籍著名国画大师,而我们湖南名人资料中心的责任便是收集有关湖南籍知名人物的资料,因此,我们决定去拜访他,争取获得黄先生的手迹...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14.
疲倦的微笑     
我以感激的心情,写我儿时的一位作文老师。我至今记得这个女教师的名字:蔡圆圆。真是一个圆脸的女子,面色红扑扑的,二十多岁的样子。她在学期的中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说是当我们的班主任,还兼上我们的语文课。我们的学校是一所民办小学,设施很差劲。课桌是长条课桌,凳子也是长凳。课桌四人一张,上面有很狰狞的裂缝,黄豆也漏得进去。长凳两人一条,有时张三突然站起,长凳这头就猛地翘起来,另一头的李四就斜着坐空,一屁股墩在地上。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哄笑声就涨满了课堂。这时站在黑板前的蔡老师,也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她…  相似文献   

15.
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而我只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新华社记者,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同钱先生有过短暂交往。当他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不由得想起与他相见的情景。 那是19年前的事了。这年夏天,我正在北京采访“全国四届人大”。有一天,新华社总社对外部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香港《新晚报》总编辑向新华社约稿,要求为该报撰写一篇文章,报道钱钟书先生的近况。原因是钱钟书享誉中外,香港以及世界一些地方的华人知识分子都很关心他“文革”后的命运和当前的处境。接到总社通知后,我立即着手联系采访钱钟书。我先打电话给钱钟书任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办公室,对方在告诉我钱钟书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后说,钱先生深居简出,身体又不太好,恐怕不一定接受记者采访。放下电话,我心里直打鼓,万一钱先生不接受我的采访怎么办?个人碰钉子倒无所谓,完不成任务会使约稿人失望哩! 大约是1979年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钱钟书先生家的电话,巧得很,接电话的正好  相似文献   

16.
1978年,正是“四人帮”被粉碎后不久,那时我们的心情都很舒畅,正想在拨乱反正的号召下,更加热情地投入业务工作。10月12日下午,《人民画报》社摄影记者、我的老朋友古进带了一位客人到我的办公室来见我,并向我介绍说:“这位是周哲文先生,是一位有名的篆刻家,还是你们福州人,和你是同乡。周先  相似文献   

17.
艺术家之路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正杰出的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这些杰出的人走过的人生轨迹与我们的交汇之时,就会给我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某一特定的时空,无意间与一位杰出的人相遇也许能改变我们一生的命运。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能举出几个改变了我们一生命运的人。他们在某种场合激励过你的人生,或许  相似文献   

18.
很小的时候,我闯过一次祸。薄暮时分,不小心踩进装着一窝小鸡的纸箱子里,造成三只小鸡毙命、一只身负重伤的“重大事故”。在我家串门的叔叔急急忙忙抱起我,连连拍着说:“不怕,不怕。”我哭得很厉害,心里起伏着一种异样的感觉,不是因为小鸡和我,却是因为叔叔。我将这种感觉学给一个我很崇拜的大哥哥,他说:你被感动了。后来,我再给别人学这件事时,就会加上一句话:知道不知道,我被感动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是一个非常容易受感动的人。走在街上,看见一个小伙子蹲下身,给自己的母亲系鞋带,我很感动;过斑马线,看见一位小妹妹牵起一位盲人的手,我很感动;有一天散步时,一对老夫妻骑着一辆三轮车从我身边经过,老头登车,老太太坐在上边,剥一颗糖,胳膊伸得很长,绕过肩膀送进老头的嘴里。我竟然被感动得流下眼泪。我很庆幸身边都是好人,而且奇怪的是,所有的好人都被我碰上了。我是一个记者,于是我用我的笔,将这一切写成一篇篇的小文章,我的感动通过报纸,诉说给了更多的人。我很快乐,我认为这些小故事像春风春雨,可以融化掉冬天凝结的冰雪。但是后来就有人说我,你太软弱、太感性、太善良,太……总之,我已经很落伍了。市场经济了,媒体首先要生存,为了挣钱,要千方百计地刺...  相似文献   

19.
打电话过去,黄永厚先生已经搬了,在我的圈子里,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现在,我手里就只剩下一些他的照片。 认识黄永厚先生要追溯到十年前。那天下午,诗人梁小斌对我说他要出去一段时日,到北京去,看一个朋友。除了文学,梁小斌对其他事都是很马虎的,他常常去向不明,让许多朋友和兴冲冲前来拜谒的崇拜者在他的小棚屋面前铩羽而归,因此日日遭到谴责。这次破天荒地想到临行前通知我一声,可见谴责的力量是无穷的。 梁小斌要去看的那个朋友就是黄永厚。那时候黄永厚先生在画坛上已久负盛名,对万千慕名者而言,他站的是一个够都够不着的地方,可梁小斌却大言不惭地说跟黄先生是很要好的朋友,还可以中等地去“看”他,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我对梁小斌说,行啊,既然你跟黄老交情那么深,你帮我要张画吧。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将他一军了,可谁知没多久梁小斌回来时,居然还真把画给带回来了。梁小斌得意非凡,不停地说,你知道这画什么价吗?要挂在什么斋里去卖,那可是抵万金的。我捧着画早已乐不可支,对梁小斌的炫耀,已  相似文献   

20.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7,26(11):94-96
2000年7月,我才上高一,在家乡常熟参加学校举办的一个学生干部夏令营,获得到北京七日游的机会.有一天,主办方安排我们听了一个讲座,其中有一位主讲人宋英杰先生在讲座结束时分发给我们每个人一本他的签名本<气象节目主持纵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