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曾用"鱼的故事"和"鱼本身"来比喻新闻同"媒体"和"传播"的关系.他认为新闻应当是"鱼的故事",而媒体和传播则是"鱼本身".把新闻比喻为"鱼的故事",旨在表明一个观点: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血有肉有本源的鲜活的东西,应当用自己的灵魂和思维去讲述人间故事.  相似文献   

2.
顺应当代各种媒体的竞争和观众接受的需求,电视新闻界出现了这样一种节目制作理念——新闻故事化叙述,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它实际体现为“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这种电视新闻故事化现象是对传统新闻传播形态的一种变革,在传达政令、传播信息、教育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新闻故事化叙述的做法其实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电视新闻节目发展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3.
周冲 《青年记者》2015,(10):17-18
无论是授权还是限权,无论是规制还是规范,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舆论监督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信息社会与法治社会双重主题下的当代中国,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研究、讨论甚至法律制定,本身就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一种自然衍生。国家要依法“治”媒,首先要有法“制”,其中立法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法可依”。从媒体角度出发,新闻传播领域的立法可分为两个领域,一是对媒体权益的保护,怎样做才能使媒体不受非法干  相似文献   

4.
<正>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内容创新是媒体赢得读者的核心。面对以短视频、短信息为主的碎片化传播模式,如何用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新闻报道力度,讲好本地故事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江苏苏州日报社苏州新闻出版集团通过融媒改革,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讲好苏州故事,积极展示新闻战线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成效。苏州日报社旗下《姑苏晚报》的“96466故事苏州”栏目,依托《姑苏晚报》纸媒基础,使用苏报集团新闻客户端“引力播”为主要传播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融媒体传播手段,深挖苏州人身边的故事。该栏目采用视频、图文相结合的方式,用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观看方式,通过网络、  相似文献   

5.
苏蕾  纪小静 《今传媒》2023,(9):50-54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突破新闻驯化,本文选择我国对外传播优秀案例云南象北迁的国际报道为样本,分析了该报道的框架、主题以及消息来源,研究发现:在该报道中,国际媒体沿用了我国媒体报道框架,新闻驯化率较低,训化策略比较简单,在调用本国和西方消息来源“驯化”新闻方面表现较弱,大量使用了我国消息来源,具有“反向驯化”特征。对此,提出生态软新闻能够有效降低新闻驯化程度,我国媒体要拓展报道深度和广度,突破新闻驯化,以增强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现实的新闻写作中,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发展,新闻写作的新方法也应运而生,其中“故事化写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写作方法,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但是,一旦将故事化写作方法引进到新闻文本中来,将新闻的精彩可读、便于传播等故事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洁  张淼淼 《青年记者》2006,(24):39-40
新闻故事化的缘起与军事报道“三贴近”原则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媒体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形式讲述新闻,“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同时也涉及到军事报道领域。所谓新闻故事化,指的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  相似文献   

8.
回归事实:用故事讲述新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之国 《新闻传播》2006,(4):20-22,25
在国内学术界,从2003年《中华新闻报》刊载《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新思路》,到我国著名新闻学者李希光在反思“新闻传播学”时的有感而发:“作为一种定义,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这个故事必须满足公众的利益、兴趣和需求”,都引发了国内新闻界的新思考。用故事讲述新闻,成了新闻回归事实的一种新取向。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不断颠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新闻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快速创新。把新闻事实用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风靡传媒界。  相似文献   

10.
网络多媒体传播——媒介进化史上新的里程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继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三类新闻传播媒介之后的第四传播渠道,因特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井成为新闻与传播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Mcluhan,Marshall)倡导这样一种媒体研究方法:把媒体与它们的“内容”分开,然后只单独研究媒体本身。他有一句名言:“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在他看来,是传播工具塑造、控制着人类团体及人类活动的  相似文献   

11.
李思文 《新闻世界》2013,(6):317-318
看客心理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指人们只对事件的内容本身发生兴趣,而对事件中的真实人物没有同情的心理。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应当以人为本,担当起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传播人文精神。然而当今新闻媒体在事件报道上存在冷漠化的“看客心理”,种种“冷血报道”对新闻当事人和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对此新闻媒体应当摆正身份,注重人文精神,构建人文关怀空间。  相似文献   

12.
面对复杂的新闻舆论环境,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工作遇到诸多困难,提升新闻舆论“四力”迫在眉睫。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构也为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生产工作提供了新理念和新技术的支撑。基于媒体融合的背景,本文以中国新闻奖创意互动及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本身、作品传播渠道以及作品来源等角度剖析蕴藏在作品中的新闻舆论“四力”,并通过对作品局限之处的分析,对融媒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产品提升新闻舆论“四力”作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相关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一种潮流。在上世纪90年代,它在拓宽媒体思路和丰富我国新闻传播形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来,新闻故事化也暴露出一些负面因素。本文从新闻故事化对新闻传播行业产生的利与弊,以及把握新闻故事化的度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齐金喜 《新闻三昧》2007,(11):30-31
当前,新闻故事化正在成为媒体的一种倾向和潮流。故事化的新闻把新闻的价值体现在新闻故事的传播过程中,在找准既符合报纸定位和上  相似文献   

15.
蒋晨 《记者摇篮》2008,(12):66-67
随着时评版面在各家平面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新闻评论这一特殊体裁在媒体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对于新闻评论的作用,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有句名言:评论是“报纸的心脏”这一比喻生动地表达出新闻评论在媒体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故事化新闻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潮流,它在丰富传播形态和扩宽媒体思路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根据电视新闻传播特点与故事化叙事理论进行分析,讨论了故事化新闻叙事特征,阐述了故事化新闻的叙事策略与原则。  相似文献   

17.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凸显了强烈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意识。主旋律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人民新闻观的本质体现,主旋律意识应该让“中国故事”、国家软实力得到更精彩的呈现,让新闻的脊梁意识得到积极凸显。弘扬主旋律是对个性化传播、自媒体传播、多元化传播的必要价值廓清和提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论述对于广大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而言,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媒体创新传播理念、传播方式指明了路径. 从接受习惯而言,人人都爱读故事,故事化的内容更具体、鲜活,接近性强,容易在受众心中形成对照与投射,从而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感受报道对象的喜怒哀乐.一个真实、有趣、接地气的故事,不但可能让读者放下对某些问题的刻板印象,还容易入耳、入脑、入心,往往能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用. 只有接了地气,才更易于让受众接受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相比之下,概念化、程式化、机械化地去报道某件事或某个人,连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受众又怎么会爱读? 然而,要讲好故事是不容易的.讲好故事的要义,一是故事本身要真实鲜活,二是讲述方式要巧妙婉转.简言之,原料要好,处理方式更要巧.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迅速发展,使媒体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主流媒体受到巨大冲击.面对当前环境,提升主流媒体“三力”(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是关键.下面,笔者从新闻文风的独特性、背后的受众观及其与主流媒体“三力”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改进新闻文风,提升主流媒体“三力”. 新闻文风的话语独特性 “文风”与“文体”“文气”等词相似,一般指文章的写作风格.它的形成受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作者思想等条件影响,新闻文风则是指新闻作品的文风.我国新闻作品除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能外,还承担舆论宣传的职能.因此,我国新闻文风除了适应新闻传播本身的规律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客观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这种基本要求经常被媒体和记者忽视,以至于新闻受众需要带着怀疑与猜测去接受新闻报道传播的信息。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高举“用事实说话”的旗帜,把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变成了一句通俗易懂的口号,迎合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但是,当以“用事实说话”为宗旨的《焦点访谈》深入人心,当“用事实说话”的口号响彻了所有媒体并且变成了新闻受众理所当然的心理期待之后,人们发现很多媒体的“用事实说话”并没有能够满足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2003年以后,《焦点访谈》栏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收视率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