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叫曹胜兰     
我叫曹胜兰,怎么样,猜出我是个女孩吧?没错!听妈妈说,奶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她整天巴望抱个孙子。可老天不公,大伯家生了个女孩,她心中不快,到我出生时,奶奶便不高兴地说出了口:“又生了个女孩。”爸爸冲着奶奶这个“老封建”给我起了这个名字。名字中,“胜”是超过的意思,“兰”是“男”的谐音,胜过男孩,超过男孩,是名字的本意。从懂事起,我就十分争气,时时刻刻用名字鼓励自己:一定要胜过男孩。男孩能干的我能干,男孩不能干的,我也学着干。钓鱼、打球、游泳、拉二胡,我都有一手,考试常常名列前茅。本学期,班里竞选班长,我只比一个男孩差一…  相似文献   

2.
正在为孩子挑选玩具时,你是否发现女孩玩具和男孩玩具泾渭分明?给孩子挑选玩具需要严格按照性别来吗?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科技学院助理教授林竖美表示,所谓的女孩玩具和男孩玩具是一种误区,父母不要过于纠结玩具的"性别"。比如,烹饪玩具并不会让男孩变得女性化,这只是允许孩子通过模仿过程学习。再比如,有专家认为,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的个性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婴幼儿性别的影响婴儿的性别可以决定全家对这个婴儿降临的愉快与否。有的父母可能原指望生个男孩,结果如愿以偿,那自然会欣喜若狂;有的父母可能希望生个女孩,结果生了男孩,因而愁眉不展。同时男孩、女孩在社会作用和个性方面的发展也往往大相径庭。所以婴儿的性别一经确定,那么性别就决定了他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将受到何种待遇和教养了。著名的精神病学者库夫勒曾经说:“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被划归为这个或那个性别了,社会也就开始在孩子身上培养起适合他或她的性别的动机、兴趣、技能和态度。”社会是这样对  相似文献   

4.
金晓梅 《幼儿教育》2000,(11):42-42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方面。人的生理性别一出生就显示出来了,而心理性别则多在3岁左右建立起来,它更多地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一旦孩子在心理上确认了自己的性别,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心理性别。一般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是吻合的,但也有一些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发生了偏差,特别是那些被父母易性教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出于个人的嗜好,或给男孩穿花衣,扎小辫,取女孩名;或给女孩着男装,理平头,取男孩名,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性别自认,容易使孩子产生性心理偏差,长大以后也容易形成性心理变态或性别认同障碍。因此,我们应注意依据孩子的性别给予适宜的教育,使其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趋于一致,为他们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作好准备。其实无论男孩女孩,我们都想将其培养成为正直、善良、博爱、勤劳的人,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但由于男女身心的差异,以及社会风俗和传统的影响,人们对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如男孩应勇敢、坚强、果断,女孩应温柔、文静等。为了孩子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就要求孩  相似文献   

5.
秦文君 《山东教育》2004,(36):44-44
我的孩子叫萦袅,这个名字是由我和丈夫一人出一个字,我最爱“袅”字.他爱“萦”字,两个字合起来的意思是“美好的升华”,当然,起这名字的另一个动机是,它不大可能与别人重名。说起为孩子起名字,也很奇怪,我俩很早就煞费苦心地给孩子起名,男孩的名起了一个又一个,都被丈夫无情地否定掉;女孩的名只提出一个,却是两个人皆大欢喜。  相似文献   

6.
所谓偏见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 ,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性别偏见是社会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现象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 ,性别偏见主要存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之中。一、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父母给孩子买玩具时是男女有别的。 5 7%的父母给女孩买娃娃之类的玩具 ,而给男孩买这类玩具的只占 11% ,5 9%的父母给男孩买刀枪之类的玩具 ,只有 18%的父母给女孩买这…  相似文献   

7.
孩子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性别。我们都知道,答案不外乎两种:男孩或者女孩,也就是我们通过肉眼观察其外生殖器所判断的,这就是男孩与女孩最基本的生物性差异。但是,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性别的差异外,还有社会性别的差异。训练男女两性习得自己在成年生活中的不同指定角色,是性别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男女两性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然而现实中,有不少男孩喜欢穿女孩的衣服,说话娘娘腔,而有些小女孩又像个假小子。这种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我国的男孩女孩同龄入学,幼儿园乃至小学: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娘子军,成绩优秀者大多是女孩,各种比赛、获奖我们看到的也更多是女孩的名字!整个幼儿园阶段、小学阶段,可以说是女孩的天下!家庭的宠爱,更是给男孩的成长设置了无形障碍:家族香火的延续(农家三件事:建房结婚、医药费),养儿防老意识的根深蒂固,使本该保护别人的男孩成为被更细心保护的对象,我们对刚刚入园的孩子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  相似文献   

9.
朝鲜族孩子的周岁纪念日,是我国朝鲜族家庭的节日。这一天往往要举行仪式,宴请宾客,精心筹办。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第一个生日更是十分重视,要把孩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分外漂亮。男孩穿五色丝绸袄和坎肩,女孩穿短袄罗裙或穿七彩上衣。这种上衣的袖管用七彩相间的绸缎做成,色彩绚丽。孩子的父母少不得也要打扮一番,尤其是孩子的妈妈,短衣俏丽,长裙妖挠,光彩照人。仪式开始后,妈妈把孩子抱到席上,桌上摆着酥香甜软的打糕,各种糖果,美味佳肴,还放着书本笔纸、玩具用品等各类东西,看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看他(她)的小手会抓起什…  相似文献   

10.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也要讲人情味,那就是要尊重孩子? 不久前,笔者在商场中见到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抢了一个小女孩的电动车玩,女孩向男孩要,男孩不给,女孩哭了起来。这时男孩的母亲微笑着走过来,轻轻地对男孩说:“你过来一下。”说完就走到一边。小男孩不大情愿地跟了过去,这位母亲脸上始终带着微笑轻声跟男孩交谈。开始小男孩还反驳,  相似文献   

11.
父母们可以看到,孩子从2~3岁开始渐渐注意到人类性别上的差异。不过无论男孩或女孩,一般来说,幼儿期的孩子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况且5~6岁的男孩女孩在体力上和能力上本没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导致男孩和女孩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周围环境、家庭、媒体(书、刊、电视等)的影响,其中又以父母的影响最为直接。这里,我们不妨就父母常见的态度与言行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2.
起名     
男孩过百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给男孩起名字的事. 孩子他爸发话了:"我家世代人丁不兴,我儿子的名字一定得好好想想.据乡里风俗,名字起得越贱越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好的主意?"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孩子都是平凡的,却很少有家长会把培养一个平凡的孩子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哈佛女孩”“剑桥男孩”从一个侧面投射了为人父母的心思。家里有的本是一个平凡的孩子,身为孩子的教育者,究竟该怎样给孩子定位,给自己的教育目标、教育手段定位呢?  相似文献   

14.
关心     
男孩过百日,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给男孩起个名字。孩子他爸发话了:“我家世代人丁不兴,我儿子的名字一定得好好想一想。根据乡里的风俗,名字起得越贱越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好的名字?”大姨妈说:“我看就叫若草,这名字念起来  相似文献   

15.
吴放 《山东教育》2011,(1):40-41
威海市二轻幼儿园张维玲老师问:孩子进入中班后,以往都是女孩喜欢挑衣服,可现在有很多男孩也挑衣服。很多家长说,早上常常为穿哪件衣服而忙碌半天,结果是孩子含着泪,撅着嘴,家长也一脸的不高兴,严重时,也有抡起巴掌的。我觉得,中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意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但是他们毕竟是孩子,还不能像成人一样按四季特征进行着装打扮,  相似文献   

16.
分析名字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挖空心思,竭尽全力,力求给孩子起个好名字,把自己满腔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寄托了父母的某种情感和寓意。有个学生家长来找我,说孩子在家不听话,爱顶嘴,说急了就不回家睡觉了,学习就更不用提了...  相似文献   

17.
钰娟小传     
我,邓钰娟。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孩。听妈妈说,我的出生着实让家人唉声叹气了许久。尤其是爷爷,连他那山羊胡子都翘了起来。这也难怪,用爷爷的话说“男孩是宝,女孩是草”嘛,但爷爷仍然给我起了这个美丽又满含希望的名字——钰娟。  相似文献   

18.
名字     
刚生一个男孩儿。一家人聚在一起讨论给他起个什么名字。 孩子他爸发话了:“我家世代人丁不旺.我儿子的名字一定得好好儿想一想,根据乡里的风俗,名字起得越贱越好。”  相似文献   

19.
一、性别差异及其原因1.社会因素从出生开始,家庭和社会就对男孩和女孩朝着不同的预期方向施加影响。孩子们的生理性别一旦被确定,就有了性别特征之分,穿上有性别特色的衣服,玩不同的玩具,被期望发展成为由生理因素决定的角色。男孩被灌输要成为男子汉,女孩被灌输要成为温柔善良的女人。男孩的父母要求他们要竞争、要有所作为、要有忍让力,而女孩的父母强调她们要懂得沟通交流技巧,会表达情感。男孩被鼓励有进取心、有冒险精神、要果断;而女孩的行为被认为应该是温柔贤惠的。  相似文献   

20.
洁言 《家教指南》2005,(7):22-23
为人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望。然而,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却明显不同。一项新近完成的调查显示,年轻的父母更看重孩子在未来有权有势,而老年人更希望子女稳定和安逸。对于男孩和女孩,父母的期望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