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来看到南开大学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0世纪》(徐颖果、马红旗主撰),竟不忍释卷,由衷地感谢书作者的潜心钻研,为我国喜爱美国文学的读者奉上这部拓荒性的倾力之作,  相似文献   

2.
陈丽 《声屏世界》2008,(12):59-59
如今,无论是普通的日常采访,还是各类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到处都可以看到女记者的身影。可以说,在新闻采编播领域,女性新闻工作者已顶起“半边天”,她们的报道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初夏,一个人的午后,我有幸与《她们知道我来过》邂逅。这本书,是张大诺先生历时十年,对近百位高龄老人临终关怀的记录,是志愿服务温暖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力的增强,英国新闻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女性”作为英国媒体想象、表达、判断中国文化、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得到较之以往更多的关注与报道. 西方报纸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往往遵循美国学者弗莱德·希伯特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中归纳的五个要素即时间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和人情味.“邓文迪护夫”事件能够成为英国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于这一事件不仅具备了传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也在于它利用一个中国女性所引起的关于女性形象、行为、气质的讨论,转移公众对于窃听丑闻的注意力,并将邓文迪个人的人生经历,与中国女性整体的气质性格相联系.下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英国报刊与中国女性形象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晚清对于中国女性解放来说,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变革首先发生在公共话语领域,中国传统女性从“隐匿”到“现身”,而近代报刊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推动了这一转变。《万国公报》所代表的西方现代报刊,让女性得以从封闭的文化和道德的逻辑链条中跳出,在“中西之别”的尺度上获得了“可见性”,并以“他者”的视野完成了中国女性的“问题化”过程。《时务报》所代表的国人自办报刊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改造女性的“合法化”过程,在国族建构而非在身体经验的层面来论述改造的必要性。这并非是一种历史局限,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策略性选择。维新士人们秉持着“报为国口”的理念,认为报刊的言说主要是向国,所以只有在“国族建构”的层面获得意义,女性问题才得以在面向当政者言说的报刊版面中占据重要位置。于是,解放女性的理由,从传教士报刊中的女性个体权益,被置换成了维新报刊中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报刊以其相异的实践方式,参与有关女性的公共言说,并共同影响了女性在公共话语领域的现身方式。报刊成为开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进程的重要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认识她们之前,我真想不到还有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工作的记者。她们与我一样都是女性,也同我一样都来自发展中国家。我们在瑞典新闻进修学院主办的第一届“新闻中的妇女”国际研讨会上相识,并且结下了真挚的友谊。作为有着相同背景的同行,我对她们感到由衷地钦佩。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马斯特斯的行为治疗、伟哥、激素补充、催眠疗法、中国古代房中术……针对人们在性生活里的各种困扰,精神科医生、男科大夫、护士以及中医专家们,各自提出了一套解决办法。然而,调查发现,在中国,性治疗师尚未成为国家认可的职业,他们游走于法规与伦理的模糊地带,提供的性治疗服务也良莠不齐。尽管如此,性治疗已经悄然发展成一个隐秘而庞大的产业。这或许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美国,自伟哥诞生以来,阳痿的诊断率就从原先的7%飙升到40%。虽然高尔夫球星“老虎”伍兹当年在“松林诊所”接受了6周的“性瘾”治疗,但“性瘾”作为一种疾病迄今还未被主流医学界所承认。  相似文献   

8.
坊间流行一本编译的《性伦理学》,其“内容提要”赫然写着:本书“探讨了有关性伦理诸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性与道德的辩证关系,从宏观上把握,于微观处着手,作出了科学的回答”。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本书既然“特别”探讨了“性与道德的辩证关系”,那么,《性道德》一章自然就是核心部分了。且看它是怎样回答“卖淫”现象的吧! 作者发现,卖淫现象流行于任何一个早婚困难的社会,婚外性交受到谴责的社会,……城市生活,由于延迟了结婚,不仅有利于卖淫,而且有利于较低形式的不纯洁性关系”。作者还进一步解释卖淫现象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男性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女性迎合这种需要的供应”。书中紧接着说明:在这两种因素中,“前者远远是最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甚至还不厌其烦地论证:“卖淫是受需求支配  相似文献   

9.
段勃 《当代传播》2008,(6):101-103
调查性报道这一概念在中国是舶来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在近代中国已出现了这一报道形式。《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连续报道体现了调查性报道揭示性、独立性、显著性等特点,是早期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0.
卜卫 《网络传播》2004,(4):22-23
我对IT优秀女性充满敬意。第一,她们勇敢地进入了一个被认为是传统的属于男性的技术领域;第二,她们在这个领域成功地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获得了一定的权利;第三.当其他国家的互联网使用的性别比例逐渐接近的时候,中国的统计仍然显示出女性比例低于男性的趋势,并且大多数网络公司或IT行业的总裁是男性,在这种情况下,她们的奋斗为新一代女青少年作出了榜样。  相似文献   

11.
她们追求美     
雪,把漫天遍野铺成洁白.洁白,是一种极纯极雅极美的境界.梅花,在洁白的境界中抒展自己细小的花瓣,放逐自己芳香的情怀,追寻自己傲骨凌寒的梦.河南科技报有四位女记者,她们也像梅花一样跨跃春、夏、秋的绚烂,孜孜追求着季节的峰颠和女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学界对可见性问题的讨论逐步增加,但分歧更为明显。他们理解的“可见性”既有媒体的议程设置比如“能见度”,也有受众的“关注度”,并从功能主义和权力批判两种不同的路径入手去讨论“可见性”问题。“可见性”的批判路径源自福柯,福柯有力地阐释了可见性与科学知识的直接关联。德波与鲍德里亚又从“景观”与“拟像”的视角对媒介技术组织起来的“可见性”及其背后的权力意志进行了揭露。面对这种认识论意义的“可见性”,以萨特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法国现象学派试图从本体论角度去回答主体感知的层面上可见性何以可能。然而这些观点的局限性在于无视媒介本体论的后果。媒介作为中介物,创造了在世存有。媒介的可见性既是对存在的表征,也对存在的形塑,因此它注定将表象意义上的正确取代存在本身。媒介的呈现意味着它用高度明晰的可视性掩盖了它组织和建构世界的本质,因此媒介的可见性恰恰意味着遮蔽和不可见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天地》2007,(5):47-47
3月29日清晨,阅评员发现长沙某电视台反复播放了“盘龙牌补。肾强身胶囊”的性药广告,说什么服用了此药,“性功能强劲”,“性快感增强”,“性生活密度增大”。男性生殖器“增粗增长”,“硬度明显增加”;女性乳房“二次发育,变大变挺”,阴道“弹性增强”,更湿润,“性高潮更容易到达”。服用一天就让你见到效果,“服用当天性生活时间25分钟以上。”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性表现手法在广告创作中所占比率越来越高。而“性”的特殊性决定了性表现手法广告的特殊性,针对它的伦理道德探讨也显得非常重要。其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手法的色情化、对女性的歧视以及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这些在创作中应该进行规避。  相似文献   

15.
余雯 《大观周刊》2011,(23):42-43
西方国家推崇“言论自由是第一性自由”,这一观点看似绝对,但从哲学角度出发,世界上是不存在绝对的事物,所有绝对都是相对的绝对。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开头分析了言论自由的绝对性价值,然后从美国这一言论自由高度发展的国度入手,探寻其背后的相对性,即将言论自由上升为第一性自由所需要的、潜在的政治、文化内涵,继而比较中国文化,得出“言论自由为第一性自由”在目前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评《废都》的“性包装”李昭醇(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纵观中国文学史和出版史,没有一部长篇小说能象《废都》那样在新闻媒介的“炒作”中迅速窜红,形成一个独有的《废都》现象,而核心现象则是由挑逗性、煽情性和招徕性为支点架构成的“性包装”。早在当年2月,北京某报...  相似文献   

17.
杨娜 《新闻世界》2009,(5):95-96
在运营商业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大众传媒为迎合女性受众,塑造出一批与男性“平等”的新女性形象。但是,由于受到中国中性化、贵族化等特殊女性主义的影响,媒介在塑造这类女性形象时出现了矫枉过正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度拔高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地位,及片面地将“女强人”、“铁娘子”等女性形象塑造为女性楷模,轻视家庭妇女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庄曦 《新闻知识》2003,(11):30-31
一、现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今无论打开哪个电视频道,大多美女当家。各种类型的美女们成了电视台竞相争用的法宝,由此,中国的电视屏幕呈现出了一派看上去很美的景象。而前一阶段湖南卫视推出的所谓由“星姐”来报天气的《星气象》节目更将这一势头推上了一个新高度,而前不久南京电视台一档同样以美女出镜、全新包装的《气象新感觉》亦在其《直播南京》新闻单元中亮相。看来这种风潮似乎还大有蔓延之势。另外,电视广告里关于女性“性角色”的暗示更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一些酒类、化妆品广告中。我将这种现象归结为电  相似文献   

19.
李艺 《新闻知识》2005,(5):27-30
娱乐,在今日中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主流,不仅纯娱乐休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大幅上升,而且新闻与娱乐之间的距离变得日益模糊。而什么内容最具娱乐性?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金钱、爱情、性、暴力事件、花边新闻等,只要与女性沾边儿的软性内容,无疑首当其冲。纵观2004年大行其道的娱乐新闻,更是把“女性”当成了新闻的“卖点”,女性成了被调侃、猎奇的对象。似乎只有在“与娱乐相关的新闻”中我们才能看到这么多的“女”性——女明星、女大学生,女白领,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06,(12):8-8
调查性报道在21世纪的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较名的案例包括“南丹矿井透水事件”、“黑哨事件”等。在报道形式中,越来越多的媒体将调查性报道视为“重拳”。但是,像舆论监督在中国艰辛而困难的历程一样,从中国的新闻记开始尝试着进行调查性报道的那一天起,就充满着苦涩和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