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陈书平 《江西教育》2005,(13):91-92
抗日战争期间,南昌葆灵女中先后迁往庐山、永新、宁都、于都等地;豫章中学也先后迁往庐山、安福、兴国等地.学校在辗转迁徙,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并对学生开展抗日爱国教育,值得称颂.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期间,南昌葆灵女中先后迁往庐山、永新、宁都、于都等地;豫章中学也先后迁往庐山、安福、兴国等地。学校在辗转迁徙,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并对学生开展抗日爱国教育,值得称颂。(一)早在1932年初,葆灵女中就动员全校师生织毛衣、毛袜寄往前线,慰劳在上海坚持抗战的蔡廷锴将军所属的抗日将士。抗战初期,周兰清校长与南昌的几位知名妇女创办了江西战时儿童保育院,并派两名葆灵女中教师赴已沦陷的九江前线抢救儿童,还接受了来自浙江的9名难童和河南来的两批难童百余人。抗日战争期间,保育院先后收容难童达2000余人。时任保育院…  相似文献   

3.
周诚 《教育》2010,(8):50-50
我出生于辽宁义县。“9·18”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后,随父母先后迁往天津、西安、成都等地。我的小学高年级及整个中学生活都是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成都度过的。  相似文献   

4.
《庐山的云雾》一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热爱之情。本课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007年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的“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说:“我国人口迁往海外有很长的历史”唐朝时.我国东南部有居民迁往东南亚、美洲等地落户谋生。”笔者认为.唐朝时我国居民迁往美洲的表述似有不妥。  相似文献   

6.
付义汉 《文教资料》2010,(28):98-100
鲜卑拓跋政权曾先后在盛乐、平城、洛阳等地建都。孝文帝时,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在迁都问题上,孝文帝与鲜卑责胄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孝文帝通过非常手段使迁都得以实现。但迁都后不久,北魏就开始走向衰落。孝文帝宁可众叛亲离,也要迁都。其原因只有探究孝文帝的所说所为和复杂的内心情感世界才能揭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隐居地选择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分析唐代庐山隐士数量在隐逸诸山中排名下降的原因,结合庐山隐士的隐逸动机、隐居时的诗文创作和隐居结果考察唐代隐逸的功利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庐山的云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讲读课文。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写。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9.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女子,多少次沿着那陡峭的台阶,从号称好汉坡的山路上,在游人如织的寻访中不断去重新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她沿着那些石阶小径反反复复走了许多遍,从牯岭街头那些沐浴在清风阳光之中与庐山息息相关、像草木一般在庐山上生生死死的小人物,在尽管“浸透了以前的风霜雨雪”,却仍然萦荡着“脚步的回音”的颇具童话色彩的别墅构成的“庐山幽深的历史隧道”中,从“一块石头,一扇驳落的门,一堵沉思的墙里,”这名叫姚雪雪的女子,用灵性的眼光拨开了庐山神秘的面纱。于是有了她的《夏都绘影》。  相似文献   

10.
由汪国权等人编著的《庐山古今诗词选》是九十年代以来,宏扬庐山文化,整理庐山文献的一本引人注目的选本,纳入了“庐山风景名胜区旅游丛书”。比较前后两版发现,前版中的瑕疵在第二版中并没有得到修 正,而新增补的篇目在注释等环节上又产生了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庐山文化发展的鼎盛期,其中,与苏轼关联的内容极为丰富,散见于各种史料典籍。较全面地反映这方面内容的学术性文章,就笔者涉猎范围,仅见之于胡迎建先生《苏轼与庐山》一文。惜其存在若干舛误和遗漏。本文拟就此试加梳理、考辨,以期尽可能复原苏轼庐山游历活动的历史拼图。  相似文献   

12.
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笔者从帝王文化、隐逸文化、宗教文化、书院文化、园林建筑文化、旅游文化等方面,论述了庐山文化的概念、范畴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3.
《庐山云雾》主要是通过对不同方位、不同时态的庐山云雾的形态、颜色等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如何多角度地让学生感受庐山云雾之美,深刻领悟语言文字之美,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同构成了我练习设计的核心。为此,我锁定“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这一情感目标,采取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徐丽琴  刘超 《江西教育》2004,(15):91-92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江西婺源人。他于19岁中进士后,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做过十年的地方官,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完成者。他的学说与思想影响了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并波及海内外,至今未已。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冬,他重修庐山白鹿洞书院,聚徒讲学,传播文化.教育士子,是他一生中振兴理学,开创和健全书院制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教育工会于暑假期间,先后组织全省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代表150余人赴庐山避暑。代表们在饱览庐山风光的同时,多次举行座谈会,交流教书育人和师德修养的经验,大家热烈发言,互相切磋,探讨转变学生思想的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五岳之外.黄山、庐山、峨眉山也属于了不得的名山。苏东坡有一首《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实际上,无论进入哪座大山,苏东坡在庐山的这等感觉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是谓通感。  相似文献   

17.
庐山风景区的民间传说,在庐山的旅游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功能——提高知名度、增加吸引力、打造庐山形象及传承传统文化等。  相似文献   

18.
庐山植物区系的特征和植被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庐山植物区系成分的分析,指出庐山植物区系特征是:以亚热带植物成分为主,还有热带和温带植物成分的亚热带低山植被,具有古热带和冷北极两大植物区系成分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一种过渡性自然景观.在植被分布上,明显地反映出亚热带低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本从定义开始对委婉语的全貌进行了探讨,先后涉及到委婉语产生的历史根源。“家族”分支及未来走向,章还归纳了委婉语的形成模式并揭示了委婉语的存在理由和“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常的正确政策和有力推动,迫使蒋介石政府赞成抗日,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长期以来受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压抑的广大文化工作者,感到洗尽民族羞辱之日已到,郁积的民族仇恨得以喷发,他们精神振奋,怀着极高的爱国热情投入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的急剧变化,抗战不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沦陷,许多文艺家,被迫迁往中、小城市和乡村.当时先后转徙湖南的文化名人,有郭沫若、茅盾、田汉、艾青、力扬、常任侠、孙望、路易士、吕亮耕、李白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