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伟大教育实践的结果。他坚信:"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别出心裁"实力的教育。我国正处在崇尚创新、不断创新的伟大时代,学生应学会将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主动运用创新转化的成果。因此,他们需要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专业教育和训练,不  相似文献   

2.
创造思维是人类进步的基础,是21世纪知识经济和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培养创造思维,就必须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主体看,要具备勇于创新的观念、完善的文化准备、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意志力。从客体看,要拥有较发达的生产力,要建立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要拥有较先进的教育体系,要有繁荣的文化做依托,要有保护人才、重视人才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所谓创造教育,就是依据创造学的有关原理,运用科学的、艺术性的教学法,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人格和个性,造就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教育.创造教育与我们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其本身就是素质教育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在数学教学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造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创造教育原本就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创造力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与创造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近代教育史告诉我们,教育形态的每一次演变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形态相适应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走向国际化、信息化和激烈竞争的21世纪,创造教育已提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日程。所谓创造教育,就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是为受教育者实施创造发明打基础,做准备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由此可见,人才的素质,其核心为创新能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初中生的生长发育最快,思维尚未定型,正处于开发时期,心理、生理日趋成熟。因此,初中教学更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需要。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手段是进行创造教育,其宗旨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创造教育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主体与精华.而创造教育的核心则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林峰 《文教资料》2008,(26):102-104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和先行者,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之一.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就是真善美的活人.创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创造教育就是要培养行思结合、手脑相长、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高科技发展迅猛,世界信息总量急剧增加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机遇和各种挑战的时代,它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探索性、创造性、奋发向上,有竞争力和较高科学素养的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人们更加重视从人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来思考教育和人才的培养问题,如果在本世纪以前,人们推崇的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型”人才,那么二十一世纪,人们呼唤的则是素质性人才。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注意力、审美能力、世界观、理想等等对于一个人的一生相当重要。21世纪的人才素质应具有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广博的基础知识,尤其要有创新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们物理  相似文献   

11.
创造教育就是运用创造学理论 ,开发人的潜能 ,开发人的创造力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创造教育最早的开拓者。在1943年10月 ,陶行知就已发表了著名的《创造宣言》 ,并正式指出 :“创造是生活教育的目的。”他以生活教育为基础 ,寓创造教育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之中 ,他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当前中国教育改革思想息息相通。所以 ,在幼儿教育中 ,我们应该坚持把素质教育与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有机结合起来 ,探索和实践创造教育的新途径 ,为幼儿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人才的竞争。要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能,就必须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教育,创造教育旨在造就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是改革传统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创造教育的主阵地在高等院校,基础在中小学。创造教育的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相似文献   

13.
一、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下的数学教育,要求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初中毕业生。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独创能力。未来的世界就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开发国民创造力,培养创造性人才看成关系到国家兴衰的大事。初中数学教育则是人才成长过程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最近,从一项社会调查表明: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缺少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立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教育,尽快地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高浩 《陕西教育》2010,(11):39-39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要迎接明天的挑战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是时代的要求.要有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型的人才.创造型的人才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开启学生的创造思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浅谈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15.
创造应用型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各高等师范院校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重新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传统的师范人才培养重新定位为创造应用型的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并且在传统师范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为突破口,从教育观念、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手段等诸多环节入手,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探索一条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是教育界目前关注的焦点。作为基础科目的语文教育,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及早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发展学生内在创造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本文从"培养兴趣,唤起创新意识;勇于质疑,培养创新精神;改革教法,培养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浅谈高职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师,我认为,每门学科都应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8.
复合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复合型教育人才方面,正处在积极探索阶段。本文对复合型教育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二、三年内,国内外发展起一门新兴的教育科学,即创造教育,引起许多教育家的注目。这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发展对培养现代人才的要求。我国要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高水平、高速度的创造力量,因此。需要大批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不断的创造,才能使我国赶上和超过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实现我们的宏伟理想。这里根据个人的学习体会,谈谈创造教育的内容、特征和创  相似文献   

20.
正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程标准字里行间无不隐含着四个字——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被广泛提倡及推广.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健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