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蒋卫阳 《中国记者》2012,(3):112-113
提起重头报道,人们往往与规模大、篇幅长挂起钩来,似乎不是这样的"大制作",就很难体现出报道重要性。浙报"中小企业一线行"以"千字文"报道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传媒》2014,(5):70-71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甫一公布,《经济日报》就及时刊登,推出系列时评和解读文章,进行准确、清晰、有力度有深度的宣传报道,营造了关注"三农"、支持"三农"的良好舆论氛围。新闻报道形式活。1月20日,第三版全文刊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第一版头条以《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为题,以彩色图文提示形式,报道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1份中央一号文件。报道对文件内容的提示一目了然,提示指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新看点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不让乡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业资源"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3.
一、作为一名党政领导干部重视档案工作,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历史虽然是客观事实,但也是后人可以"打扮"的一个"小姑娘",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会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所以要求我们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如果不掌握,很多非常重要、非常敏感的问题,就很难把握。今  相似文献   

4.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如何在突发疫情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也给全体新闻人带来了全新的思考。笔者就习近平总书记点赞湖北好故事,媒体在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为例,浅谈如何在突发疫情报道中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济宣传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头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做好经济新常态下的县域经济报道至关重要。做好县域经济报道,需要把拐点讲清,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受众树立平常的心态;需要把亮点讲足,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受众树立发展的信心;需要把亮点讲通,以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受众树立坚定的决心。在具体实践上,县域经济报道要"上接天气、下接地气",在"专"字上下功夫;要"内行愿看、外行乐看",在"新"字上下功夫;要"高端集成、低位运用",在"特"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6.
"两会"报道年年做,但要做出新意、做得鲜活,实在是一件让人犯难的事。因此,做"两会"报道,光凭经验还不够,还需要现场抓"鱼",而且抓"鱼"的本领还要强一点。事先做功课瞄准就下手"两会"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现场,往往是各家媒体出动记者最多的场合,虽然这个时候的报道很难做独家新闻,但如果事先做足了功课的话,即便不能做到独家,起码在采访时会更加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7.
张芹 《新闻实践》2003,(9):56-57
新闻的时间性包括新闻的及时与适时。今天,在传播技术的推动下,传播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及时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时一提新闻的时间性,似乎就只是及时性。其实,及时是对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新闻从业者应该培养抢新闻的意识,但新闻竞争再激烈,新闻报道也有必须"压"的时候。适时才能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一、新闻的及时新闻只有"及时",才会有效。新闻的"新",一是内容新,二是时间新。今天,时效性更是被强调到了极致,新闻报道从TNT(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到NNN(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泰德·特纳用单一即时电视网将全世界连接起来后,新闻不再只是对既成事实的报道,而且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抢新闻成了媒体及其从业者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8.
作为地市级党报,在新闻采编系统一般都设有农村部,专门关注"三农",做好"三农"领域的报道。面对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民生活等方面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和新亮点,"三农"报道如何才能搞得有声有色、有高度有深度、产生良好反响和重大影响力,已经成为农村部记者必须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好"三农"报道,选好视角尤为关键。找到了最佳视角,我们的报道就成功了一大半。审视同一个客观存在,不同的记者  相似文献   

9.
<正>每一个新的报道形式的出现,都是对一种新闻理念的新实践。新闻贵在"新",不"新"就不称其为新闻。而新闻要"新",关键在于创新。离开创新,新闻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根据省委卢展工书记关于"新闻要破解‘四难’"的重要指示以及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领导关于"全面提升、全面发展、全面落实、全面突破"的总体要求,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  相似文献   

10.
<正>自贡市档案局局长李伟:《意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回答了新时期档案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新思路、明确了新举措,必将促进档案事业新发展。一是在管理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明确。"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和政府领导、档案部门归口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档案就工作体制",提高了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将过去对党群部门指导的薄弱一环弥补上了;更加明确了档案部门依法对全社会各领域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一些常规性报道,事实表述也能做到清楚准确;但遇到突发性新闻,采编人员的心态容易失衡,当前某些记者采写新闻失实现象也时有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如何真正做到新闻写作的客观性呢?一、注重新闻事实的客观性许多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时都始终牢记五个字:"实、新、要、快、短",同时把"真实"不折不扣地放在首位。其实这里说的"真实",就是指新闻的客观性。如果不能保证事实是客观的、真实的,那么采写出来的新闻就  相似文献   

12.
中国青年报的"两会"报道一开始就明确了"解放思想、开局立新"的思想,并给"两会特刊"取名"开局立新",既寓十七大开局之年、换届之年、奥运之年、改革开放30年,新成就新面孔新变化,又示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贵在"立"新,注重建设性、前瞻性和渐进性,同时也寓意"两会"要从青年视角、民生视角出发,从形式和内  相似文献   

13.
主题性报道是一种总结、概括性的复合型报道,主要报道新政策、新成就、新问题等,往往是上级宣传部门根据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部署下来的重点宣传任务。这类报道一般缺乏具体新闻事件,可视性较差,很难调动受众的收视兴趣。那么如何增强主题性报道的可视性,更好地配合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在新闻报道里,有一种题材叫做"周期性题材",每年都有,比如省"两会"、省委全会、全国"两会"等等。这些报道怎么能让大家看了有新意,很难,因为它们看似每一次的基本程序都差不多,在新闻界里,这也是同行们努力探索的。2016年全国"两会",又一个周期性的题材到来。今年,我们的解法是"全媒体",用媒体融合带来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党代会前夕的成就性、典型性宣传报道,无疑是个"老油田",如何从中采出"新油",对各家媒体都是考验。评析"科学发展成就辉煌"一系列特稿可以看出,创新梳理、观察和分析视角,是开掘传统成就性报道新空间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17.
孟再励  李家连 《新闻界》2013,(18):78-79
<正>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比如,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报道,地方一般性会议和领导人活动、地方规章的报道等。这些内容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人们的切身利益,除了刊登政策法规原文外,还必须做相应的报道,如果报道角度不新,写法不活,就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策划《萧山区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列报道为例,就"硬新闻"如何实现"软着陆"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刚刚工作的时候,有前辈提醒,编辑更多要会做"减法",同时谨慎做"加法",说的是编辑工作需要去芜取精、删繁就简,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帮记者洗练信息,升华稿件,但因为没到一线采访,编辑不能轻易增加新闻事实,以防出现偏差或错误。几年工作下来,觉得前辈所言确实有理。但笔者最近也在思考,编辑不仅要会对来稿做"减法",也需要做好更多的"加法",为报道"赋能"。这里的"加法"不是说编辑要凭空增加报道内容,而是说在采写编评排的新闻生产全流程中做增量,创造融媒体时代新的新闻范式。  相似文献   

19.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正确的定位,就没有未来的地位."去年12月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坚持从科学发展的高度重新审视全市档案事业发展,用科学发展的"标尺"衡量档案工作"长短",查"问题",寻"难点",触"痛点",强"软肋",补"短板",求发展,形成了"立档"的新思路,树立了"强档"的新理念,提出了"兴档"新举措,使衢州档案工作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相似文献   

20.
多读点书     
怎样做好新闻工作?从学术、业务甚至政治等不同角度,相信可以举出n种讲法,但有一条是根本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这是一句老话,说来容易,真要践行却不那么简单.从当下媒体的表现来看,缺乏理论、脱离实际这两方面的情况都有,某些记者、编辑为"吸引眼球",或是在采写上想当然地主题先行,找不到符合主题的事实就"编"一个"故事",弄上一堆"化名";或是对某些专业问题并不通晓,却以常识性理解来对待,不但造成新闻失实,还给被报道对象带来实际工作的困难;或是在编辑上采用"黄色编排",版面安排畸大畸小,标题断章取义,夸大一点,不及其余.凡此种种,势必严重影响媒体的公正性与公信力.当然也就削弱了媒体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