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1年3月,日本地震核泄漏事故曾在我国引发一场碘盐恐慌,市民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谣言通过网络传播,一时人心惶惶,引发了国内声势浩大的碘盐抢购风潮。中国之声迅速通过政府部门和专家辟谣,证实"食用碘盐可以防止核辐射"的说法不过是场闹剧,及时阻止了谣言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在近几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网络谣言传播已成社会公害,如果主流媒体对于虚假消息视而不见,甚至被牵着鼻子走,就是社会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由于日本地震海啸导致的核泄漏影响,3月16日开始我国部分地区先后发生食盐抢购现象,“食盐荒”与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等谣言盛行.城市恐慌瞬间扩散并引起非理性抢购.国家相关部门迅速反应并果断决策,处理行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进行公布.媒体对于此次危机的报道呈现新特点,控制由危机引发的全国性谣言再次考验了媒体的城市风险报道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3.
2011年3月11日,日本地震后,随着碘盐可防核辐射、中国食盐将遭受核辐射污染等谣言通过手机和网络的散播,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碘盐抢购风波。本文从谣言的传播过程和特性出发,研究了谣言传播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谣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同时提出政府在谣言控制中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建议尤其要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控制、监测与预警。  相似文献   

4.
路鹃 《当代传播》2012,(5):89-91
在近年发生的大型公共危机事件中,由于手机短信传播谣言而导致负面效应扩大的现象一直存在。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介形态,兼具大众传播的广度和人际传播的深度,成为危机传播管理必须直面的媒介力量。本文以2011年日本福岛核辐射引起的"抢盐潮"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谣机制,并据此提出谣言控制管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日本核泄漏后,"吃盐防辐射"、"核辐射污染海盐"等谣言迅速传播,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食盐抢购。面对谣言,大众传播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析控制谣言的叙事框架,揭示框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权力控制等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王虎  宁雪文 《东南传播》2018,(6):103-106
微信的混合式传播特征使其容易成为谣言传播的温床,谣言的自我净化难度非常大,甚至会引发公共情绪共振与舆情危机。本文选取微信官方辟谣公众号"谣言过滤器"在2015-2017年发布的30起微信谣言事件为研究样本,指出微信谣言具有信源模糊、话题集中、视觉性元素强等普遍特征,并进一步探析微信谣言的心理动因及强关系传播、"中介化"效果对微信谣言的传播影响,以此提出选择多元化辟谣路径、增强公众科学理性与沟通理性以及健全法律法规等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白皓 《传媒》2015,(2):75-76
当今我国正处在转型期,自然灾害和社会冲突等风险还会存在,这些风险发生时谣言容易泛滥.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消除谣言的恶劣影响,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已日益成为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研究了谣言传播的起因,并论述了主流媒体在破解谣言传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蒋勇 《新闻实践》2011,(5):23-24
3月中下旬,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辐射危机,引发国内一些城市的抢购碘盐风波。此次风波虽然短短几天就过去了,但给公众留下诸多反思。尤其是媒体,如何应对因谣言引起的突发性事件,此次风波又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总体上看,我国媒体对这起突发性事件积极应对,在极短的时间内消除了谣言,平息了百姓的恐慌心理,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展现了公信力,但走向成熟还需历练。  相似文献   

9.
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两次提到建设"健康中国",要在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健康中国的建设需要主流媒体提高健康信息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健康危机,健康信息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传递给大众,传播效果明显。但是在一些突发的情况下,健康信息传递过程中考虑不够全面,与受众存在信息壁垒以及传播信息同质化的问题。如何最大程度发挥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传播优势勇担使命,对建设健康中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3月17日,引发了国内的"抢盐风潮",直接导致商场、超市、社区、乡村的小卖部排队抢购食盐,给人们的生活、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 面对谣言,中央电视台充分发挥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公信力强的优势,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相似文献   

11.
手机媒体以其强大迅捷的传播优势,目前已成为危机预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7.21北京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手机媒体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表现和传播效果,在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总结手机媒体在危机舆情传播中存在的局限.通过探析“7.21”暴雨灾害给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带来的启示,从舆情监测、防控、媒介融合、文本技巧等几个方面提出手机媒体提升传播效果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背景下,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传播成为主流媒体守正创新的主要发力点,vlog作为国内新近兴起的一种视频博客,综合了移动、社交、场景等多重元素,其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并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近年来,主流媒体开始尝试用vlog+新闻的方式拓宽主流话语的传播路径,重塑影响力优势,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以"康辉vlog"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vlog的传播特点及"康辉vlog"带来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康辉的vlog在引发全网关注,为主流话语赋能的同时,也面临着新闻娱乐化、创新压力大、受众注意力偏移等挑战。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6):59-63
新媒体的兴起使企业危机公关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网络手机媒体及时性与开放性特点使危机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性使信息传授角色模糊,危机信息高度共享;新媒体"把关人"角色的弱化使危机信息传播失真,引发更大的危机。本文从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企业与媒体之间的"使用与满足"关系,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危机公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胡建兵 《新闻实践》2013,(10):16-18
核心阅读:在不断出现的网络谣言中,制谣传谣者有责任,监管部门有责任,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网站当然也难脱干系。但是,我们的主流媒体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也是网络谣言不断扩散的重原因。因此,在制止网络谣言的攻坚战中,主流媒体必须承担起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舆论引导功能、整合社会信息功能等,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15.
雷霞  李云帆 《现代传播》2023,(3):159-168
谣言易感人群中占比最大的老年群体,普遍认为自己不会传播谣言,并自认为对谣言有足够的感知力与判断力。但在现实的信息分享行为中,老年群体确实容易轻信或传播谣言,由此产生在谣言感知层面和传播层面的认知不协调,继而引发其心理不适。老年群体重视利国利民和正向价值的传扬,在主观层面上不愿传播谣言,加之对谣言认知不协调引发的不适,敦促其启动相应的纠偏机制,通过自律、信息过滤、正向驱动等方式,或规避谣言传播,或“合理化”其谣言传播,以推动自身观念或行为上的调试,从而达到协调。在此过程中,老年群体有望实现个人功利主义诉求与国家利益维护诉求的统一,是值得争取的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的有生力量。媒体要加强信息的把关与核验,引领主流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全媒体时代”的报业转型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的报业集团,正在步入由纸质媒体向全媒体集团转变的关键时期。所谓"全媒体",顾名思义,是综合平面、电视、手机、网络等覆盖大众的主流媒体,进行综合传播的手段,也是拥有这些传播手段主体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张倩 《军事记者》2010,(6):43-44
谣言是社会上一种普遍的舆论现象。一般说来,谣言通常是利用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匿名性更加便利了谣言的传播,扩大了其影响能力。尤其是近几年来媒体一直非常重视危机传播的效果,因此,及时在传播过程当中将谣言终止,就十分有利于危机事件中的正面传播顺利进行。本文基于传播效果考虑,旨在梳理特殊传播环境中如何将谣言止于智者,将话语的主动权回归到真相中。  相似文献   

18.
张戈 《今传媒》2013,(11):108-109,114
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在引发的一个个深刻改变人们所认知的传媒生态数码革命的同时,也变相的成为了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智能手机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了谣言。面对来势汹汹的网络谣言,公民应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抵制谣言,也要从合理使用手机做起。  相似文献   

19.
微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也为社会舆论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空间。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逐渐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发源地,网络舆论的勃发和反转都集中于此。但是社交媒介中谣言和情绪化信息泛滥,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失声和滞后造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本文就"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分析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流变及其特征,探讨政府、权威部门和媒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0.
3月中旬,因日本大地震核泄漏事故引发的抢盐风潮(被媒体称为"谣盐"),从引发抢购到渐渐平息,仅一两天时间,可谓来去匆匆.国内的一些传播学者认为,正是因为媒体充分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让"谣盐"几乎在一夜之间粉碎.粉碎"谣盐"凸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体现了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也考验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