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教师范读,感染学生;依据教材,指导朗读;重点段落,着重朗读,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特点,采用教师范读、引导式、配乐式、角色式、表演式、竞赛式等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不但能使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正>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朗读能力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打好基础,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得从低年级抓起。那么,如何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落实以读为本,从而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激发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扎实地学好知识,进而顺利地与人交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体现在"读"上。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下意识地联想到自己的所见所闻,再从课文中汲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注重"读",要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本身特点,要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多朗读,从范读入手,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多读的机会;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去读书,去思考,即所谓"披文入情"。  相似文献   

6.
范读(或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设教学氛围。但仔细想来,这似乎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范读的得失利弊。“范”是模范、榜样的意思。顾名思义,范读就是示范之读,是供学生效仿取法的朗读范本。课堂教学中,教师范读常常是以规范和标准的面目出现在尚未接触文本材料的学生面前的。面对范读,有着天然向师性的学生们往往会在第一次朗读实践中模仿老师的腔调和语气,即使有所变化,也不会偏离老师已然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的主旋律。这…  相似文献   

7.
朗读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动画、课文录音、范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他们在朗读中形成语感、获得审美享受、受到思想的启迪、养成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体会文本的情感,理解文意,恰当地运用朗读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做适当的、及时的范读  相似文献   

9.
在指导朗读中落实“以读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即“以读为本”)必须通过学生的读书实践来实现。“以读为本”绝非是让学生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地去读,它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参与其中。而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使用最普遍的读书方式,对此,教师要针对课文特点,灵活指导读书的方式,使“以读为本”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范读。范,即榜样,模范。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朗读做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先是极力渲染天上瑶池的“神奇”,紧接着写自己真的看到了“像瑶池…  相似文献   

10.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其中,朗读作为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学生完成阅读的起点和基本功,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依据教材,强调教师的范读作用,对于重点段落,应着重朗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魏惠兰 《考试周刊》2014,(75):33-33
<正>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这样一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要抓好朗读教学,必须从低年级的朗读教学抓起。那么怎样才能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呢?通过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训练。一、精彩范读,让学生"想读"所谓范读,有教师范读与录音范读。这是教师常用的范读方法,也是学生最早接触的朗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好  相似文献   

12.
赖素珍 《考试周刊》2014,(80):58-58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恰当进行范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多读;注重朗读的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1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根本。它是学生感受、品味、揣摩、领悟课文思想内容最基本的手段,是阅读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通过朗读去理解和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等,也就是通过读来实现悟,才是读的意旨所在。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能力,并在读中促思、读中悟道。一、注重范读,培养美感在近年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朗读的次数是增多了,但他们却不见得喜读、乐读,而只是机械地读,并没有真正把情感投入到课文内容中去。因此,提高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和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朗读能力的培养。一、教师范读营造气氛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  相似文献   

15.
范读(或用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少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创设教学氛围。但仔细想来,这似乎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范读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教学提倡以读为本,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要训练形式之一,但在目前的朗读教学指导中存在许多误区,指导的形式单一,呆板,形式化,模式化,老师没有发挥他的示范作用,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快速提高,所以在朗读中不能忽视教师的范读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我们在制定目标时通常有一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呢?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抓好朗读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很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一、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阅读教学课堂中,重讲问、重分析、重习题,轻朗读的现象仍存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和默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发展个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加强朗读呢?一、激“趣”1.正确示范激趣。小学生善于模仿。范读对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激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可爱的草塘》中有一段:芦苇和蒲草倒…  相似文献   

19.
丁灿 《快乐阅读》2011,(7):82-83
一些学生不愿意读书,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阅读时喜欢东张西望,不能入情入境。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切实地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以及平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心入文景,形式多样,激发兴趣,让学生乐读;范读领路,模仿入境,揣摩朗读,注重技巧,运用方法,让学生会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