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劳伦斯自己在本书的序言中声称的那样,他是“这个胎儿的接生婆”,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自认为是美国文学或美国文化的“接生婆”,通过这本书让美国以外的人认识美国文学和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哲学视角对摄影观念进行一种新的诠释———边缘观念 ,意在强调“自我”意识在创作中的渗入与融合 ,具体探讨了“自我”与“对象”、手段与设计和构成、技术与人的意识等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吴杰 《大观周刊》2012,(25):205-205,204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育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新课程选录的许多课文(材料)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4.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5.
在希腊人看来,“旅行”本身即是“哲学”的某种隐喻,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是火,思想因应着世界表象的永动不息,选择了行走作为它的恒久姿态。自然世界微妙而均衡,如一道数学题般指示出生命的某种秩序,人处在这一秩序的塑造之中,为了寻找镜像中另一个他者,乐此不疲地在旅途上行走与张望。某次不经意间,“我”与“他”觌面相觑,执手相遇,由此复归于一。  相似文献   

6.
电视“面对面”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直接对象化,是“一对一”的过程,“一对一”并非指向参与电视面对面的人的数量,而主要指向电视“面对面”参与者所具有的主体意识,“一对一”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之间的相对,是我和你之间生命交汇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我曾向一位从事哲学研究的中山大学老教授提了个很俗气的问题:“何为幸福之道?”老人没直接回答我,却说了这样的话:“每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都将遇到三种人:一种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地关心你.爱护你,帮助你的人;一种是伤害你.欺骗你.利用你的人;一种是既不曾伤害你.欺骗你.但也不曾予你以关怀与无私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8.
《鸟·兽·花》是劳伦斯最优秀的诗歌集,诗集使用独特的借物喻世手法,在对自然倾注爱心的抒写中,隐含着他对存在的情感与思考,也蕴涵着他的诗歌艺术追求。他强调的是从迷人的瞬间中把握真实,从拒绝永恒中挣得自由,从摆脱稳定中获得创新,这是劳伦斯对"崭新的诗歌"的定义,是他诗歌艺术追求的三个纬度,也是他坚守诗人职责的生命基点。他的诗歌、思想、血液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出版参考》2014,(9):54-56
本书以独特的文史视角,从哲学、历史和人性的层面,再现23位中国古代文人士子跌宕起伏的生命轨迹和丰富饱满的生命内涵。涤荡种种“光环”或“阴影”,恢复其历史与人性的真相.  相似文献   

10.
舒兹《蚱蜢:游戏、生命与乌托邦》是游戏哲学经典之作,它在写作风格上也独具一格,甚而可谓以“游戏”方法探究“游戏”定义。其以戏剧和寓言的形式书写哲学,实质上延续了古老的诗与哲学之争。对之进行批判性考察,旨在提示“哲学风格”对于哲学研究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的人文关怀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必要因素。这里所讲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幸福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人文”二字界定了其与普通关怀的不同,它侧重的是精神上的关照和爱护。它彰显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怜悯.是对人性的关爱、卫护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传播哲学”是一个方兴未艾且内涵与外延尚未完全明晰的领域,它应和“传播的哲学”作出区分。彼得斯可被视为传播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哲学史”与“哲学”两条进路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将传播学从认识论的理解推进至本体论乃至存在论的沉思。但彼得斯的哲学体系矛盾地介于本体论与存在论之间,因此表现出观念层级上“未及‘泉’”、主体意识上“难忘‘我’”以及言说方式上“执‘云’亡‘月’”的三大弊陷。沿着彼得斯开拓出的路向,传播哲学应走向彻底的“传播存在论”,传播观念“存在-形上存在者-形下存在者”的三个层级也由是得以昭显。  相似文献   

13.
韩毅 《大观周刊》2012,(43):245-247,241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哲学生涯是从对意识与自我问题的关注开始的。现象学也是密切关注意识与自我的,萨特研究现象学并从中吸取契合其自身思想的养料。作为存在主义者的萨特是在继承前人的条件下,通过进一步对意识与自我问题的深入探究与理论发展来奠定自己思想理论的基础的。这种探究体现在他的最早的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中。在这部著作中,他通过对意识与自我的考察,“实现了先验领域的解放,同时也实现了它的纯化过程”,发现了“自我的超越性”,强调了意识具有的首要性,基本奠定了他的存在论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4.
志岩 《档案天地》2007,(1):27-28,42
2000年.德国一家制片公司根据玛丽塔.洛朗兹的自传拍摄了一部题为《我与卡斯特罗》的纪录片。影片上映后.这位60多岁的老妇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对当年的暗杀行动悔恨不已。“中情局毁了我的一生.它比黑手党还残忍……”玛丽塔说她只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回到故乡德国,另一个就是与卡斯特罗见面.希望得到他的谅解,“我会对他说:我爱你,我的大胡子!”“爱情的力量更为强大。我不杀他.因为我天生就不是一个杀手.我不能剥夺我所爱的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马雪锋 《大观周刊》2013,(2):223-223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造就人的三个主要方面。学校教育处于造就人才的主体地位.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家庭教育则是同孩子的生命一起开始的.是孩子最初接受的教育基本.他是孩子好与坏成长健康的基石.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重要的基础.孩子在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对他将来都有着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八岁看老”.就是指幼儿期留下的烙印.将会影响人的终身。所以说.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相似文献   

16.
《西方死亡哲学》段德智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如果说“死亡”是一个应该面对和值得面对的问题,那么如何面对和怎样面对死亡就必定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段德智先生新近出版的《西方死亡哲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对死亡之谜进行“形而上学考察”的理论旨趣,同时也把我们带入到了不同时代的人类解读这一奥秘的心路历程之中。虽然死亡具有“属人”的规定性,是任何人随时都会遭遇并将最终面对的“事件”,然而它却是一个“永远让人猜不透的谜”,是包括以往和现代人类在内的所有理性生命都会经历并试  相似文献   

17.
福柯的生命政治研究阐释了生物性的身体与政治性的权力之间的融合与渗透,生命政治研究开始了历史性的变迁,并影响了哲学的生命政治思考。继承福柯、阿甘本等人的生命政治思想与德里达的免疫思考,埃斯波西托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免疫”概念。埃斯波西托不仅哲学地思考免疫学,而且从免疫学科学的角度看待哲学,呼吁一种肯定性免疫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概念混合使用,至多只是从学科分类上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而不了解人文科学对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义。作者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分,在于它们对“人”的研究有各自的内涵。自然科学探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及人与自然的联系,社会科学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联系,而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1.探讨人的本质;2.建立价值体系;3.塑造精神家园。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文学者、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和人文…  相似文献   

19.
他把传统文化的哺育与东方哲学的滋养转化成了一种独有的戏剧力量,使得他的剧作透着一种深沉的“拷问意识”。“拷问”,不是判断是非,而是探究,探究就要揭开被世俗遮蔽的真情、真相、真理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柯云路近一年来对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进行了大规模实地考察,被推为“生命科学”史盛事。他说写小说与研究“生命科学”是他同时可做的两件事,他相信文学艺术、科学、哲学本质的智慧是相通的。 1993年夏季至今,柯云路奔走各地,动员各界知名人士、学者、专家千余人,与他一起参加对数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