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考虑,提出有效培养双学位学生就业财务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取向。对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农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农林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当前新农科建设的使命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强国战略与乡村振兴的方向与质量。在论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该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其存在师资教育能力欠缺、学生评估体系与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政府工作力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提升教师水平、完善课程设置、强化课程体系与合理设置教育补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把专业认同作为隐性目标,也就是把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情感、学习引导和就业意愿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把专业认同理论作为专业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展的理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以连锁经营专业为例,通过宣传相关专业文化、改善教学条件以及提升就业工作等途径来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和情感的培养,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切感和就业意愿。在提升专业认同感的同时,要改善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行为,进而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途径。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就业市场的要求还存在差距。通过厘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农林"特色,增加"农林"技术类课程;必须突出方法技能类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减少宏观政策类课程,增加管理类特别是微观管理类课程;必须突出案例教学,实践类教学需要更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湖南农业大学对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索,其建设举措是"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方管理、四维保障"。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的主要特征是班系集中安排实习、无缝隙对接功能、广高深参与公共生活。经过多年努力,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增强了学生服务"三农"与社会的责任意识,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培育了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优化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形成了互惠共赢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温凤荣  李明  毕红霞 《大学教育》2023,(14):118-121+125
乡村振兴离不开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参与。文章以全日制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代表性群体,对156位研究生到“三农”领域就业的意愿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就业意愿的因素。研究发现:农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到“三农”领域就业的意愿整体较高;专业忠诚度、课程影响度、专业兴趣爱好和地方经济状况对就业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为稳步提升高素质人才到“三农”领域的就业意愿,文章提出要强化耕读教育和思政教育,坚定研究生服务“三农”的信念;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构建就业保障机制,坚定学生的专业初心。  相似文献   

7.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理论课程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课程教学是本科学生培养工作的主要部分和基础环节,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主要根据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专业实践教学是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结合旅游行业需求和专业教学实际,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就业与职业共发展的分层、分段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独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其自身特殊性.文章认为,独立学院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以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核心质量标准.基于这一核心质量标准,文章构建了以“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培育专业方向特色;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改善专业教学条件;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质量监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部分农林高校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时仍面临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实践教学欠缺、课程内容与“三农”结合度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以期不断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浅析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是以课内实验为主体,社会实验为补充的教学体系。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创新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升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论文给出了基于工程化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阐述了不同实践教学环节平台建设的思路、工程化设计内容的选取以及创新的实践训练模式。实践教学的改革凸显了学生培养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对培养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缩短学生工作后融入社会的时间,提升学生岗位就业能力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教育的重中之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别于通常的集中实习,它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层次性等特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及早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在实践教学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明确努力方向和就业方向,提升素质,强化技能,并为地方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14.
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实现学生"高位就业",是解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就业率低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介绍了酒店管理专业"高位就业"的内涵,结合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844"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养成学生的职业能力,达到学生"高位就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论述地方学院应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基础上,采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机械动力大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筑建广博的"科学 人文 艺术"通识课程平台、宽厚的"工程 管理"学科基础课体系、精深的"技术 特色 创新"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配套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形成四面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表明,应用树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拓宽通识教育,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灵活专业方向,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工作适应性与就业针对性。  相似文献   

16.
高等农林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通过梳理9所“双一流”建设农林高校发布的2019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学生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平均薪酬、专业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等进行分析,了解9所农林高校本科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时代农林一流人才培养策略,提出通过增强主体意识,培养“一懂两爱”人才、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推进人才分类培养三条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基于OBE教育理念,深入分析国内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不足、就业去向与培养目标匹配度不高、学生汉语课堂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围绕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尝试让人才培养所有环节、步骤紧密围绕OBE成果导向需求,将培养重心定位于提升本科生的教学师范能力、小语种复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三个方面,最终实现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的联动效应,提高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汉语师资需求、就业趋向的适配度,建设现代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18.
着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对于各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写作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从业方向,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实现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9.
重构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有关: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导致社会对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毕业生认可度低。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需要重新构建地方高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由原来的仅仅重视理论教学转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加强职业和就业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地方高师院校的学校特色与定位、学科优势、生源情况、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意愿进行分析,设计了化学专业(师范)以教师教育为主,"一专多能"的分类培养模式,建立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采用师范技能达标、卓越人才计划以及顶岗实习、实习支教等多种实习模式,加强师资型人才培养;通过双语教学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经过多年实践,构建了具有多元就业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