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民歌作为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土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密不可分.贾平凹小说创作中具有鲜明的民歌意识.这种意识不仅表现在民歌无形间影响着贾平凹文学观念(民间立场和"真情"文学观)的形成,而且作家自觉地将民歌栽入小说文本之中,构建出一幅幅民歌版"清明上河图",并赋予新的意义和内涵,即用民歌表达民间立场,借民歌弘扬民间价值观念,以民歌书写地域风情.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作家对部分民歌进行了再创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是一个具有自觉艺术意识并不断通过创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艺术表现手段的作家.和新时期先锋作家们不同的是,贾平凹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因素中,寻找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传统审美基础上,去发掘新的表现.贾平凹小说艺术意识中重整体、重精神、重意象的观念是对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传承.  相似文献   

3.
在贾平凹的创作中,女性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文化意象。贾平凹的中篇小说《五魁》通过对女性命运的书写,展示了女性被传统封建婚姻的摧残、男权社会的主体压迫以及残缺的个体生命需求造成无爱的婚姻压抑以后卑微的个体生存悲剧;爱情的求而不得、情爱的压抑与畸形所带来的绝望的爱情悲剧,表现了女人最终无法反抗而精神扭曲走向绝望的生命悲剧,有力地透视女性在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生活中艰难的生存境遇,并且通过荒诞书写和对比手法两种悲剧性的表达方式加强作品的悲剧力量,从而激发读者反思当代女性的生存难题,避免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小说创作不仅一向保持着关注两性关系的热情,而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性描写的变化既反映出时代变革与作家创作观念的调整,又使作者深层的文化心理矛盾与创作的潜在危机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5.
丁玲在左翼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下,主动使自己的创作能够担当起更多的社会意义。她试图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来完成一种"革命话语"的表达,但是,作家的创作意图与文本创作之间产生了裂隙,使得丁玲的爱情与革命的书写方式与其他作家的革命+恋爱小说相异:她以细腻的笔触描述爱情,追求爱情,始终坚持爱情书写并在其中表达她对爱情与革命的双重诉求,而爱情与革命的互动更使爱情有了辩证的思索过程,也有了生命的意义。这种书写因作家对爱情在生命中最美妙情感的体验与感受而情深意浓,也因之使作家的"爱情话语"悄然淹没于"革命话语"中并成为早期爱情书写范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作为著名旅美作家,她创作了很多优秀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中有许多是关于错位爱情的书写。按照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对象,将错位爱情分为同性恋题材的错位爱情、乱伦题材的错位爱情以及身体残缺者的错位爱情。她独特的言说方式下的错位爱情蕴藏着她对"人性"的探索,凸显出具有当代锋锐精神特质的文学艺术价值和文学理论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7.
爱情之所以成为学创作的重要例题,其原因有二:1爱情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2.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宣泄和补偿功能使作家读对描写爱情生活的作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在如何描写爱情生活的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掌握性爱描写的分寸,注意艺术的美感,同时,我们认为,艺术作品应当重点关注普通劳动正常的爱情生活,应当宣扬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健康的,美好的爱情观念。  相似文献   

8.
在须兰笔下,爱情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对象和书写主题,它还是小说家观察世界、表现世界的视角,是作者自我表达的策略。通过对爱情故事的书写,须兰一方面完成了对爱情本体的描写,拓展了海派的文学空间;另一方面还表现了爱情背后的社会、历史和人性,并完成了对人生多种可能性的探索。此外,须兰关注故事本身的创作手法,复活了一度中断的通俗小说命脉。  相似文献   

9.
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性的描写还表现在她对婚姻爱情悲剧原因的探讨上。造成婚姻爱情的悲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情“阴谋”的参与,婚姻爱情当事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掉进婚姻爱情的阴谋陷阱,难以自抛二是各种文化观念的冲突,特别是乡村文化观念和都市文化观念的冲突、雅文化观念与俗文化观念的冲突、新文化观念和旧文化观念的冲突等是构成池莉小说中婚姻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三是东方式的“宿命”观与西方式的“原型”理论构成池莉婚姻爱情悲剧小说的更为抽象的哲学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陈瑶 《培训与研究》2007,24(3):18-20
爱情是方方小说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方方近期小说创作中,她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到女性对爱情的理解与感悟上,通过她们的情感经历表达出作家对爱情的真实性的质疑,具体体现为对爱情虚无性的表达、对男性的绝望、对现实婚姻的逃亡。  相似文献   

11.
文学创作是社会思潮在现实中的真实映射,然而,作家的创作灵感,会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而转型。劳伦斯不但把感情细描为一种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经验,而且在他的作品中已把男女感情作为主题进行常态的创作。在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大多作者都在作品中勾勒了主人公感情体验的现实旨趣,并以此为契机寻找个性独立的自我认知之旅,对爱情的凝结为家庭的繁琐与欣喜,并借用非现实世界的相遇来弥补现世爱情的缺憾。  相似文献   

12.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边城》中翠翠母女二人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性格上的悲剧,而人物性格中的弱处实际上也是作家自身性格弱处的一种不自觉的折射。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浸透了作家自身的生命体验与乡土文化体验,作家在爱情悲剧的故事里表现出了对于湘西文化的思考与忧虑。  相似文献   

14.
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中多产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他创作能力的重要象征。贾平凹散文内容丰富,诙谐幽默,内容非常广泛。文章从辞格运用及其表现风格、风格形成的手段方面来探讨贾平凹散文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5.
"因爱离魂"是古代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这种母题的产生和流行,既与中国古代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魂魄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人类特有的爱情心理相契合。它以浪漫奇幻的方式叙写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故事,折射出封建时代礼教伦常对人性的压抑,表现了作家对人性原欲的肯定和对女性婚姻状况的关注,有着丰富的文化蕴涵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五四"时期的女性小说中,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集中体现于"爱情问题"这一特殊领域.从二十年代初期女性作家对爱情不乏盲目的憧憬、礼赞,经由时代现实的一系列碰撞之后,到二十年代后期,女性作家的思考更趋深入,初次揭示出爱情内部的复杂性,并普遍滋生出一种失望情绪.这种失望情绪,以及内中所含的对几千年传统文化打造出的男权秩序的批判意识,为后来女性创作的思考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相似文献   

17.
吴登云 《现代语文》2006,(12):38-40
爱情历来是学创作的重大主题,每一部表现爱情的作品,都体现着作家的爱情观。然而,五四学革命以来,区别于其他爱情主题的特点,就在于作品主题直接突出作家的革命性的爱情观。鲁迅、丁玲、舒婷这三个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分别代表了新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富有现代价值的最经典的爱情革命观。  相似文献   

18.
贾平凹小说神秘文化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小说创作中神秘文化大量出现,之所以如此,既有作家的主观因素,也有社会现实等客观因素。对神秘文化的探索无疑具有文学上开拓思维空间的意义,尽管作家的探索不免流于无奈,但他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却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19.
开放进取的社会心理构成了中唐爱情传奇故事模式的基础。社会文化风尚为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视角,浪漫的中唐爱情传奇虽表现为是一见钟情两情相悦的故事,但对元曲、明清小说的才子佳人型的故事影响巨大,尤其女性在追求幸福历程的痛苦程度差异甚大,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文化生态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伤逝》和《沉沦》同为“五四”时代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爱情悲剧和人生悲剧的重要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自传色彩,但由于鲁迅和郁达夫各自独特的生活道路和创作个性,《伤逝》和《沉沦》在表现爱情这一共同主题的时候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鲁迅更多的是通过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探索更为深广的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在混沌初开的社会氛围中新觉醒的知识女性的命运和悲剧,表现出忧愤深广的时代忧患。而浪漫主义作家郁达夫则在《沉沦》中尽情宣泄灵与肉的冲突,即性的要求和这一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苦闷,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色彩。《伤逝》和《沉沦))分别体现了鲁迅和郁达夫在不同角度和层面所进行的人生、人性开掘,均具有惊世骇俗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