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松梅 《现代语文》2014,(11):40-41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与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同时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达到人文能力、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与提升。因此"培育人文精神,涵养人文品格"是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但是高校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人文教育与培养过弱问题,所以一定要扭转这种局面,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培养。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具有素质教育理念的一般特性外,还有以下特性: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个体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其教育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所关涉的不是教育的某些方面,而是教育的整体。它要求从教育的基本认识入手,全方位地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人文素质教育一词的解释在各类文献中尚无明确概念,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也有学者将它简单概括为:“就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从中可以看出,这两种定义都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将人文素质视为人的素质组成之一来看待的。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的教育传统.通俗地讲,人文素质主要是指人的心性、道德、文化、情操、信念、审美、学问、修养等品性.人文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的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格。其目的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历史学科的教材改变了以政治史为主的内容编排体系,增加了  相似文献   

6.
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其具有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格等创新素质上,而这些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从教育的直接有用性出发,短期内创新创业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和成功;而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长期的人文熏陶对人的品格和气质的影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高度的方向一致性,在高职人才素质结构上具有紧密关联性。重新思考和探究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问题,可以促进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的"人文素养",说简单一点就是指人的内在品质以及通过品质的外化而表现出来的行为。那么什么是人文素质教育呢?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旨在培养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即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科学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通俗的讲,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的和谐统一.我们都知道,知识不是素质的全部,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品格意志、科学文化、能力、毅力、心理等多方面的内涵.而人文素质包括人文文化修养和人文精神修养,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显然,和其他教育相比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很多大师级科学家人文素质都是非常高的,比如杨振宁、李政道等,他们在给国内青年作报告时,特别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他们成长所起的作用,强调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如何报效祖国.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应当说,某一门科学技术不需要每个人都掌握,但人文素质却是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因此,人文素质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它的培养和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9.
儿童文学活动可以促进儿童不断成长成为品格、个性健全的社会人,人文素质教育目的在于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者在本质目的上是一致的。儿童文学活动对人文素质培养有重要影响力,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中小学素质教育产生启迪,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语文素质是基础素质、核心素质,语文教学是实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是有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知识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是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为大  相似文献   

12.
人文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教育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进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应是向“人的教育”的回归 ,归根结底还是重在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人文素质是形成综合素质的基础 ,人文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人文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人文文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人文文化可以指导我们的行动 ,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通过知识传递、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却呈现出人文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缺失的现象,因此幼儿的人文教育凸显其意义和价值。应在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在充满人文性的宽松环境里,更好的实施幼儿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的提出已有很多年,纵观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仍然停留在空洞的理论研究和强制性的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上。医学教育只有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并接受其社会价值导向,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品格。  相似文献   

16.
人文素养的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本文旨在探讨大学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7.
高校人文教育与课程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教育的不断强化,已经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人文危机”。加强高校人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成为时代的呼唤。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活动。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人性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做人”,从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人文教育主要通过课程来得以实现,因此有必要改革高校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重建人文教…  相似文献   

18.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的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使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在地理教育中,人文地理是渗透人文素养的主渠道,应充分挖掘初中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具备的内在精神品格.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它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培养品质以及引导人生思考,做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文化认同是大学坚持核心价值,弘扬优秀传统,培育人文素质的基础和土壤.与文化的本质相一致,基于文化认同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从自我认同、环境认同、精神认同和制度认同等四个方面加以促进.  相似文献   

20.
杨旭明 《高教研究》2005,21(2):22-25
人文素质相对于专业素质而言,专业素质便是指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就是指人的气质、品格的修养,即是以人类优秀的、经典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受教育者形成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一个重要教育环节,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结构,学会做人处事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