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在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中,巧妙地将花、鸟、人融为一体,信手拈来许多诗词典故,给“杜鹃”这一特定的文化视点作了较好的注脚,让我们触摸到杜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杜鹃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产物,大约始于周  相似文献   

2.
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学生认“为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一句中“的杜鹃”就“是映山红”。把另一“处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一句中“的或浓或淡”“的或”理解“为或者”。正当学生洋洋得意的时候,我否定了他们。学生露出了惊诧的目光,充满了疑惑。为此,我进行了补充解释。其一,认“为杜鹃”又名“映山红”,这样理解不准确。《辞源》中“杜鹃”的解释为:常绿灌木,高三、四尺,叶椭圆深绿,茎叶都有毛,春日开红紫花,间有白色者。花冠为漏斗状,边缘五裂甚深。每于杜鹃鸟啼时盛开,…  相似文献   

3.
“杜鹃”既是鸟名,也是花名,还用作人名和地名,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杜鹃鸟种类多样,别称复杂,可以分为古称、摹声和典故三种类型,其中典故类的“杜宇”对杜鹃意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杜鹃花由杜鹃鸟赋名,这一花鸟同名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与杜宇传说有直接关系,经历了从实用价值到审美价值再到情感价值的转变。“杜鹃”语义内涵丰富,既有杜宇传说的影响,也与杜鹃花鸟的自然属性有关,典籍文献中常借杜鹃意象表达伤春惜春,哀怨苦闷,思乡离愁和亡国之痛。探索“杜鹃”的语义内涵,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词典义项设立和辞书编纂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歌喉宛l专1以“救世主”外表漂亮像“和平鸽”杀人之子夺人之窝己雏强要人养活唱什么高调“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实足是强盗一个杜鹃——有感于美英“伊拉克自由行动”@王金璐$萧县王寨初中一(4)班!安徽  相似文献   

5.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杜鹃花多为红色,故又名映山红、山石榴。春季花开之时鲜艳夺目,正所谓“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杜鹃花备受人们的喜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盛赞杜鹃“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可见诗人对它喜爱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鸟和花虽有连带关系,然而鸟有鸟名,花有花名,几乎没一个是雷同的,惟有杜鹃却是花鸟同名。最为难得。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相似文献   

7.
夜莺和杜鹃意象是英汉诗歌中被高频使用的修辞原型,两者在英汉诗歌中的象征义同中有异。一方面,两个修辞原型均与古老的神话有关,神话中菲洛墨拉的不幸和望帝杜宇的悲剧使夜莺和杜鹃意象具有一种深厚的悲情意蕴,成为诗人表达悲情哀怨的显性符号,夜莺意象多表达“哀”和“怨”的象征义,杜鹃意象多表达“冤”和“归”的象征义。另一方面,两种鸟儿生理属性不同,夜莺的歌喉优美动听,在诗歌中也常象征美好欢乐;杜鹃因鸣叫的声音和时节,在诗歌中与“报春”、“催耕”的意思相关联,含有积极欢乐的意味,但此类诗歌数量不多,没有成为杜鹃意象应用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布谷———布谷———”布谷鸟又叫了,春姑娘又回来了!布谷鸟又叫杜鹃,它是夏候鸟,每年到南方过冬,春暖花开才从南方飞回来,所以被当作春的使者。在我国有16种杜鹃鸟,最常见的有大杜鹃和四声杜鹃。大杜鹃鸣叫时两声一顿,间隔一两秒钟,声音好像“布谷、布谷”,响亮的叫声能传出一两公里,所以又叫“布谷鸟”。四声杜鹃的叫声则是4声一顿,有人说这声音像“快快割麦”,也有人说像“光棍好过”,许多黑龙江人干脆称这种鸟为“光棍好过”。杜鹃鸟体形瘦长,外形有点像小鹰,但嘴上没有钩。它的爪子和小鸡、小鸟不一样。小鸡、小鸟…  相似文献   

9.
姚梅 《文教资料》2012,(26):92-94
宋词的一大特色是经常出现鸟意象,尤其是杜鹃意象。杜鹃自身的生物特征及哀伤的神话传说,赋予了悲情的象征义,宋代词人经常借此抒情,体现了多种情感意蕴,如伤春惜春之情、思乡离愁之感及失家亡国之痛;杜鹃还与月等意象组合,开拓了艺术表现空间;著名词人辛弃疾在词中通过杜鹃意象刻画不同时期的心境……  相似文献   

10.
杜鹃声声叫     
山里有只杜鹃,日夜叫唤。人们说她是叫“割麦插禾”,杜鹃自己却说“:我是叫‘切莫学我’!”她为什么叫“切莫学我”?这要从杜鹃在百鸟学校读书的时候说起。那时候,杜鹃是个高材生,不仅在女同学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全班也名列前茅,更何况有一次,她还为全校争了光呢!那是一次全山举  相似文献   

11.
"美"是黎族称呼汉族的汉语音译,它最早源于黎族对临高人的称呼,临高人称母亲和特定女性为"美",并产生了大量以"美"贯首的临高人地名,黎族据此称临高人为"美"."美"在黎族的语境中是指与"我"不同的先进的人或先进的群体,后演变为对汉族的固定称谓并延续其寓意.由于汉族文化具有先进性,使其在黎族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推手,黎族社会由此产生巨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完全反对虚构.他的虚构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虚构"一词在小说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特别是寓言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其小说的虚构性;但纪昀却有意用理来对虚构进行限制,使虚构披上了"理所宜有"的面纱.从"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情理的消长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纪昀久历仕宦的个人经历与当时重考据的汉学之风,加重了其小说的"理"性色彩,从而使纪昀对虚构的运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写情闻名于世,一千多年来,关于李商隐诗歌的接受和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晚唐到明末;明末到1978年;1979年至今。李商隐诗歌研究存在着六个障碍。研究李商隐贵在“原”商隐诗歌之“始”。  相似文献   

14.
对李贽写作目的的探讨是李贽研究问题域中的首要之义和应有之题。笔者以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对李贽的论述为切入点,初步探讨李贽“为己”与“经世”,“自适”与“教化”相互冲突而又对立统一的写作目的,并深入剖析其成因及思想来源,指出李贽的写作在晚明文化语境中的历史意义。以期对李贽的思想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元代之前的李逵形象描写太不突出,只是个符号,元杂剧时代大量的水浒戏诞生,李逵形象迅速丰富起来,成为莽细兼备,粗雅合一的喜剧性绿林英雄,个性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李逵作为人物形象不是线性发展的人物,而是随着时代感而突兀变化的人物形象,是带有时代烙印的角色,元杂剧的李逵是"元代的李逵"。  相似文献   

16.
李洱的小说《花腔》融合了多种叙事策略,其艺术魅力的产生主要源于作者对二度叙事策略和不可靠叙述策略的运用。小说文本的意义之一,是通过“花腔”一词的表层形象,即通过不可靠叙述揭示历史的花腔特性。  相似文献   

17.
《文选》是唐代及以后文士们文学创作的艺术渊薮,阅读《文选》也就成了大家学习前代文学作品的必经阶段。朱熹认为李白“始终”学《选》诗,并继而评价其诗“所以好”。朱熹对李白学《选》诗所强调的“始终”,具备“自始至终、一直”和“归根结底、根本上”的双重含义。同时,他基于复古立场对李白诗歌作出的“所以好”的评论,又因其“道文一贯”的学术思想而增添了强烈的道学色彩。  相似文献   

18.
李贺和李商隐作为有一定传承关系的两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中对色彩的运用既有一致的地方,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二李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点进行一番分析和比较之后,认为李贺在用色时注重一个“新”字,追求辞必己出,用色新鲜而奇巧,是一个“唯新主义者”;李商隐则侧重于对和谐的“美”的追求,用色圆熟而华美,可称之为“唯美主义者”。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笔下的"蝉"与以往诗人所吟咏的"蝉"有很明显的区别,他没有着意抒写"蝉"的清高不食,而是重在阐发"蝉"所蕴含的幽怨惆怅的涵义。李商隐诗歌中的"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内涵,主要源于他幽愁敏感的悲剧性格和晚唐颓丧的时代风气。  相似文献   

20.
布谷鸟算法是基于启发式搜索的智能仿生算法。传统的布谷鸟算法收敛速度较慢,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针对该算法特点,对算法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就算法中步长和发现概率两个控制因素进行改进,使其根据迭代次数动态变化,提出了具有自适应调整特点的搜索算法,改变了步长和发现概率相应的更新方式,避免了传统布谷鸟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以增强算法搜索性能。实验对比表明,自适应调整的布谷鸟算法具有更好的寻优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