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被视为不断生成与建构的“文本”,而不是封闭的、稳定的、从外部即可加以研究的意义系统.师生关系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是“我—你”的生活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在师生主体间性范式下,师生在交互的基础上双向理解,教育的意义是通过师生主体间性交往而得以建立,教育关注的是师生教学生活本身,是师生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探讨译者与翻译活动所涉及的各主体之间交往时所体现出的主体性,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与其他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共生的关系,译作是翻译活动各个主体在此基础上理解、对话、交流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关义飞 《云南教育》2003,(11):16-18
一、合作模式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把教学活动过程的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  相似文献   

5.
教育本体是指导学习,则教育主体(指导者)和学习主体(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主体之间的教学交往关系。在本体论意义下正常的教学交往促使有意识的主体(人)获得并发展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说明交往会发生异化,则教学交往随之发生异化:指导者主体把学习者当做客体对待,这一过程中的两主体逐渐丧失主体间性与个人主体性。因此,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是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激发教育主体的主体间性,从而促进教育中涉及到的两类主体(针对教育目的,主要是学习主体)的主体间性、个人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斯霞 《教学与管理》2012,(18):144-145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方式。主体间性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主体性而言:主体间性强调  相似文献   

7.
话语是人类信息生成. 储存与传递的载体,它存在主体性学校话语和主体问学校话语两种时态、两个发展阶段. 主体性话语是近代理性启蒙的产物,是以诸主体间社会交往的分离为特征的,体现的是一种专制性话语关系. 学校主体间话语是后工业时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以学校内部多元话语主体理念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教师、学生与其言语对象平等对话交流,自我建构并生成知识、经验,信息的一种行为过程.学校主体问话语反映了民主性学校话语关系. 教育民主是学校成员平等建构、生成生活经验的过程,反映在教育体制、教育权利和教育交流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的核心表现在话语关系上,教育民主的本质就是主体间话语.  相似文献   

8.
传统教育理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从"主体-主体"的模式出发,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实现了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而使主体间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哲学奠定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超越发展的理论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需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缺损的现象和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和生活实践诠释的主体间性价值追求,通过构建民主平等、沟通对话为特征的教育交往模式及评价机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与实效性的协同共振。  相似文献   

10.
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传统灌输理念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性缺失,导致强输硬灌;教师主体性缺失,导致价值虚无主义。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念主体间性转向,变"主体—客体"关系为"主体—主体"关系;变单向灌输为平等对话;变对象化过程为交往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表现出主体间性;而主体性、主体际性及其关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却陷入重重困境,因此,走向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必然的逻辑选择。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不应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4.
王飞 《高教论坛》2022,(8):73-76
来华留学生师生跨文化交往经历了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模式的过渡,面临他者性交往模式的转型。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模式局限于主客二元交往视角,限制了交往效果。他者性哲学视角下师生跨文化交往模式具有多维式、责任制、伦理性等特点,更契合教育交往的要求。他者性师生跨文化交往要立足我国教育实际,坚持交往中的教育引领、师生间的共同负责、文化间的尊重团结。  相似文献   

15.
当下,教育领域正在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商谈、交流和沟通,通过平等对话与交流,寄希望达到不同主体认识和情感上的共识,并达致教育机会公平的目的。主体间性思维方法为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在教育领域运用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取代主体性单一主体范式,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主体之间的可沟通性、可传达性。而“交往合理性”和“交往行为”为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师生对话交往呈现明显的知识化、对象化、工具化倾向,它悬置了情感关怀,遮蔽了主体间性,湮没了心灵诉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关注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追求双向度主体之间平等、协商与尊重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当前师生对话交往所追寻的价值意义相契合。因此,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可以从以自由平等为规则,创设"理想的话语情境",以尊重信任为支点,建立师生主体间性关系,以真诚理解为原则,构建师生对话的"合理空间"着手重构师生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8.
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生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新世纪师生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师生双方的内在要求。民主平等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借助一定条件,以其独特的身份与主体地位,通过理解、对话等多种民主方式,平等对待,自主建构生成的一种主体间关系。它具有动态生成性、时代性等特点,其形成受到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制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对话与交流、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是新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主要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9.
导师与研究生的交往具有学术性和精神性两个特点。不同于“主体—客体”主体性思维方式产生的占有性主体人格以及工具性行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理解以及共生共享。基于主体间性的导师与研究生交往,无论是在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方面还是研究生的精神成长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都会产生相应的德育效应。  相似文献   

20.
论类主体视野下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主体是通过主体间性交往所达到的既实现人性的张扬,又实现主体间的聚合性、整体性的状态.教育管理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强调人性的尊重、话语的平等、交往的真诚.但是作为被管理者的个体主体或群体主体的主体性,存在着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再到成熟的主体性生长的过程,因此,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保护式主体间性模式、民主式主体间性模式和服务式主体间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