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存在三种学制:一种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一种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一种招收中职毕业生,学制二到三年(招收四年制中专毕业生,则学制为二年,现已很少存在;招收其他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学制三年)。和另两种学制模式不同,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职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全过程是在不同的学校分阶段完成的。为了在规定的学制时间内更好地实现该学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也为了使更多的中职毕业生有机会接受同类专业的高职教育,必须研究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主要课程和技能的衔接,衔接良好的…  相似文献   

2.
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培养目标不同,目前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中职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或中级专门人才,高职主要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高新技术设备的操作人员。目前,高职学制主要分为三类:招收高中毕业生的三年制高职,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高职和招收对口中职毕业生的三年制高职。各种学制都有其优缺点,各种高职专业都有其最佳的适用学制。2001年,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职与中专教育分会组建了“机械制造”和“机电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的中、高职教学衔接研究课…  相似文献   

3.
赵锋 《上海教育》2003,(1):38-40
2001年香港汇丰银行在上海招收了5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有一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就占了13个名额,而其余的基本上都是高职毕业生。这所学校就是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应扩大对口招生规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职教育应选择什么样的生源,才能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有利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更有利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早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应扩大对口招生规模,打破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高职的录取率被限制在省属院校招生数 3%的规定。   去年,国家在部分省、市扩大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招生指标有一定幅度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同一种类型的教育,具有衔接可行性。国家教育政策支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以及对口招生。高职学院在招生时应改革现行的中职毕业生升学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应加大招收普通中职毕业生的比例,逐步过渡到以普通中职生源为主,实行高职学院与中职学校联合的对口自主招生。  相似文献   

6.
《辽宁招生考试》2006,(3):33-34
高职院校面向中职毕业生对口招生,对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受到考大考生、院校和社会的欢迎。为了让广大考生对中职升高职招生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方便考生报考,现就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有关政策、办法、程序等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职生源及中职高职衔接问题高职生源应以谁为主刘博《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但从近年的实际情况看,在高职试点省份,中职毕业生对口升...  相似文献   

8.
院校动态     
2008年北京市六所高职院校计划招收3000名中考生按北京晚报2008年3月25日报导:2008年北京市将在六所高职院计划招收3000名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完成中职  相似文献   

9.
何水元 《职教论坛》2005,(5S):41-41
2002年初中毕业生16593人.普通高中招收8249人.中职招生2417人,5927人流向社会。占毕业生数35.7%;2003年初中毕业生16194人.普通高中招收8071人.中职招生2924.人.5139人流向社会,占毕业生数31.8%:2004年初中毕业生14943人,普通高中招收8776人.中职招收2984人.3183人流向社会.占毕业生数2113%。新余市最近一组统计数字表明,职普渗透.城乡统筹,是扩大职业学校招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机械职业教育》2008,(5):64-64
按北京晚报2008年3月25日报导:2008年北京市将在六所高职院计划招收3000名初中毕业生,进行五年制高职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如果完成中职课程学习并考试合格,就可以获得中职毕业证书,完成五年学业并考试合格,就可获得高职毕业证书。五年制高职的连贯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成才,学生不用再参加高考,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本专业知识和接受专业能力训练,能更好地上岗就业。相关院校负责人表示,北京地区中考成绩在350分至450分之间考生很适合参与这种学制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参加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考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是中职毕业生一种颇有前途的选择。但是,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学习能力都比较差,而高职高考的要求比较高.因此数学备考必须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明确考试要求,狠抓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逐步提高考生的数学能力和考试水平,以达到高职高考大纲的基本要求。下面结合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数学试题,谈一下备考策略。  相似文献   

12.
郑洪波  马雪洁 《考试周刊》2014,(20):154-155
"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对口合作、高职院校自主考试招收中职优秀毕业生的一种办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从自主招生考试、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及课程设置三方面,系统说明了构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首次试点中职优秀毕业生免试入读高职工作.2012年福建艺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等福建28所高等职业院校将面向11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免试入读的优秀毕业生。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安排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职院校在年度招生总量确定的情况下,应对跨省招生计划、分科类招生计划(文、理科招生专业安排与比例)、招收普高毕业生与中职毕业生的比例及专业安排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为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哈尔滨市教育部门对未升学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教育做出具体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招收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开展中等职业  相似文献   

16.
曹阳 《职教论坛》2004,(5X):59-60
高职院校“五专生”是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招生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即不通过高考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校,前两年以高中文化课和专业技能基础课为主;后三年以专业技能课为主,连续五年完成高职教育。由于“五专生”不通过高考直接进入高职院校,高中、高职阶段都由高职院校直接培养,所以,凡招收“五专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2003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处于中间层次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提高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大问  相似文献   

18.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的培养层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作好中职与高职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衔接,有利于造就高质量的高职毕业生,也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界定我国中职教育的主要形式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学校和一些专业培训。根据目前中职教育的生源条件、学生的年龄特征,应考虑其基础知识薄弱、理解力较差的因素,还要注重发挥其喜欢动手的优势,激发其专业兴趣。中职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中级操作型技术工人,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点。中职与高职的衔接涉及学制结构、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入学考试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中等职教内部存在的不少问题已成为中、高职衔接的障碍,直接影响到中、高职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十分必要。中、高职衔接,目前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独立性结构,中职、高职各自独立,通过对口招生相互衔接;一是一体化结构,即部分高职院校和中专学校招收2+3、3+2、1+3、3+3等学制的初中毕业生。这其中尚存诸多有待解决和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浙江省和沿海发达省市中招收中职毕业生的高职发展很快,在招生与就业两个市场上,这类高职都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衔接有一定难度。对此,我们曾尝试“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实践证明,由于教学内容被零碎化,不利于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系统训练。为此,我们借鉴了国外“问题教学法”的做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中尝试“借助任务开展课程教学”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简介如下:一、明确课题任务教师在了解学生中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