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57-2012年新疆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2年艾比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的24 h日降水量、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选取22个表征极端气候变化指数,利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近56年,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冷指数呈减小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和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分别以0.78和0.33℃/10a速率明显上升;除连续干日以3.63 d/10a的幅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外,其他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2)冷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分别明显大于暖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而夜指数(暖夜、冷夜)的变暖幅度也明显大于昼指数(暖昼、冷昼);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艾比湖流域气温暖指数的变化幅度总体较小,而极端冷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大。3)3种大气环流指数对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北极涛动指数 >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而对极端冷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极端降水指数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极端气温指数小。4)除极端最高气温外,其他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极端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外,其他冷指数和气温日较差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武都区1959~2008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武都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但气温变化在各季节的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并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9.1%,进入21世纪年降水波动不大,2006年以后降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气温和降水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3.
巴丹吉林沙漠气温和降水特征及空间分层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4个气象站1960—2018年和沙漠腹地1个自动气象站2016—2018年的气温和降水量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交叉小波、小波相干以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巴丹吉林沙漠近60 a的气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周边地区年均温以0.34 ℃/10 a的速率显著上升,年降水量增加趋势并不明显;年降水量发生多次突变,而年均温仅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一次突变;沙漠腹地和周边的月均温变化趋势具有高度相似性,而降水量的月变化趋势具有较大差异;综合各站点来看,气温和降水量在多时间尺度上主要呈现非线性关系;沙漠地区的降水量具有空间分异性,气温几乎不具有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4.
积雪覆盖作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其变化对当地的水文环境、物候变化都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基于去云后的MOD10A1/MYD10A1逐日积雪覆盖数据,探讨黑龙江流域2002-2016年间的积雪时空变化,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分析积雪面积与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黑龙江流域积雪日数增加的地表面积稍大于减少的面积;流域整体年积雪覆盖面积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季节上表现为冬夏季略微增加、秋季轻微减少及春季无明显增减的趋势。2)不同时段的积雪面积与同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不同。其中春季3、4月份与温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夏季6月、冬季12月以及2月与降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秋季与最高温度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黑龙江流域14年来的积雪年际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之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将为研究气候变化、灾害防治以及人类活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四川盆地50年(1961—2010)来122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盆地年均干能见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干能见度多年均值为18.8km,并存在与气候、人口分布、工业和城镇发展紧密相关的4个低值中心(约11km左右).2)盆地中约71%的站点(87个)的干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在-4.5~-0.07km/10a之间;约29%的站点(35个)的干能见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约在0.08~3.3km/10a之间,干能见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边缘.3)盆地干能见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最好,冬季最差.4)干能见度下降趋势主要与风速下降、气温变暖、能源消耗和人口增加带来的人为排放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安徽省六安市6个气象站1958-2012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空间内插、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 ,分析了六安市暴雨降水的时空特点和变化。结果表明,六安市暴雨年际变化大,变异系数达0.51,暴雨降水高度集中于汛期,7月是暴雨最频繁的月份。平均暴雨量的空间分布自西向东减少,暴雨频次由西南向东北减少。年暴雨量、暴雨频次增加不显著,非汛期暴雨量、暴雨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汛期强降水集中程度加大。非汛期暴雨量、暴雨频次分布在1976、1973年发生减少突变。六安市旱涝等级与年暴雨量相关性良好,六安市洪涝多由集中强降水引起,旱年大多降水强度小,少暴雨。  相似文献   

7.
2000—2019年内蒙古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分别构建基于实测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和遥感指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模拟2000—2019年内蒙古草地最大AGB。结果表明,内蒙古各处草地的年均最大AGB为(82.74±56.34) g/m2,东北高西南低;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总体上,年均最大AGB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低地草甸和温性典型草原增加最为显著。最大AGB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70.62%,显著增加的面积占16.28%;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显著增加的面积均大于显著降低的面积。然而,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的增加均是波动的,其中,温性荒漠的波动最小,温性荒漠草原的波动最大。夏季气温与累积降水的交互作用对AGB的正效应最大,其次为1—8月总降水量,而夏季气温对AGB的影响不大,且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利用基于库车县、沙雅县和新河县三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等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计算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并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52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年潜在蒸散量增势为12.34 mm/10 a,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过程,且后期的增幅大于前期的减幅;四季中,春季增势最为明显,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增势最弱;夏季潜在蒸散量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年潜在蒸散量在1989年发生增加突变,并在2001年达到显著水平,且存在28年的大周期和16年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9.
乌海市是中国西北干旱区主要的煤炭工业城市之一,其PM2.5浓度变化特征、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尚不清楚。基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actory,CWT)等探讨乌海市PM2.5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结果表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呈下降趋势,冬季PM2.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聚类分析表明西北方向路径是乌海市四季PM2.5主要的输送路径,乌海市气流在春、秋、冬三季均来自于西北长距离输送,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97.96~151.33μg·m-3,而在夏季短距离输送气流是主要的输送路径,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87.11~96.88μg·m-3。PSCF与CWT分析表明冬季PM2.5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大,主要源自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河西走廊等地区;春、秋两季PM2.5的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及河西走廊地区;夏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主要来自河西走廊局部地区。PM2.5重污染期间,其主要路径来源于西北方向,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与甘肃交界处、新疆东部零星地区以及乌海南部地区。这些结果说明乌海市PM2.5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荒漠区,因此,防风固沙和减缓土地荒漠化技术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乌海市和西北干旱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0.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恶化的现状,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利用鞍山、抚顺和本溪的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数据,采用Daniel的趋势检验方法分析了鞍山、抚顺和本溪2001~2006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并探讨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06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市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月降尘、PM10全部年份超标严重,SO2部分年份超标,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鞍山市区各类污染物变化不显著,除SO2略呈上升趋势,其余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抚顺市区除PM10呈显著下降趋势(p<0.1),其余污染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NO2呈显著上升趋势(p<0.1);本溪市市区各类污染物均呈下降趋势.空气污染季节和空间差异显著,冬春季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夏秋季,工业区、交通区显著高于居民区、清洁区.经济增长带来的能源需求压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以及各个市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的相互作用,是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市区空气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需要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区域整体上提高大气环境容量,从而改善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1.
草地是新疆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在陆地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陆地碳循环的两个重要因素,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防止草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以NPP作为指示器,利用实际净初级生产力和潜在净初级生产力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新疆草地的影响。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将研究时段1982-2015年分成1982-2000年与2000-2015年两部分来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82-2015年新疆草地以恢复为主。1982-2000年,气候因素是新疆NPP增加的主要因素,气候因素主导的区域占草地总面积的79.41%;2000-2015年,相比于上个时段,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显加强,人类活动主导的区域占总面积的43.03%。同时,人类活动导致NPP增加的面积占比由18.71%上升到27.87%,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以及准噶尔盆地西南地区,生态保护工程促进草地的生长。主要由放牧等人类活动导致NPP减少的面积占比由1.78%上升到15.22%,主要位于伊犁河谷、阿尔泰山区南部以及塔城地区。因此,政府应该坚持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并对其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另外,还需减少伊犁、塔城和阿勒泰等放牧强度过大地区的牲畜量,从而实现草畜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和空间城市化等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城市化水平及空间格局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是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的最主要的因素,2006年该区域城市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城市化和社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对城市化的总体贡献较弱.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城市化空间格局,发现天山北坡经济带城市化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以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为核心的极化作用加剧.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新疆不同程度盐渍化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疆各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运用地统计学中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对新疆近10年不同程度盐渍化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2.07%;2014年,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37.72%。研究期内,新疆盐渍化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多集中于新垦区,老灌区经过改良治理,盐渍化危害程度明显减弱,盐渍化耕地大都呈现稳定脱盐趋势。2)新疆各地区盐渍化耕地在结构上和数量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南疆的中度和重度盐渍化耕地比例高于北疆地区,是新疆盐渍化治理的重点区域;巴州和喀什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比超过50%,而乌鲁木齐和伊犁地区盐渍化耕地面积占比低于10%。3)新疆各地区盐渍化耕地变化活跃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除克拉玛依外,其余各地区综合动态度均为正值,其中,综合利用动态度高、盐渍化耕地面积快速增长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南疆,包括克州、巴州和喀什地区。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中叶以后,天山北麓地区随着农业人口的迁入,土地开发的不断拓展,使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以农业聚落和绿洲农业为主要特征的地理景观。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在清政府的努力经营下,农业绿洲迅速扩展,农业聚落迅速增多;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战争的影响下,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衰废;19世纪80年代以后,天山北麓重新进入一个和平发展时期,农业聚落和农业绿洲逐步恢复。到1949年之前,天山北麓形成了与天山平行的东西向断续分布的绿洲带,成为此后农业绿洲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计划(CMIP5)的24个模式模拟数据,与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提供的2006—2017年的月降水格点数据进行比较,通过误差空间分布、误差百分率、标准差以及误差趋势分析,对多模式集合下的中亚降水预估误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集合对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预估偏多,尤其是东南部帕米尔高原与西天山的少数区域,误差偏大明显;夏半年(6—11月)在中亚东南及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预估明显偏多,对中亚东北大部分区域降水预估偏少但不明显;冬半年(12及1—5月)中亚大部分区域降水量预估偏多,帕米尔高原西部部分区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东部降水预估偏少,预估偏多与偏少均不明显。同时发现,中亚西部与西北部年、夏半年、冬半年模式间标准差均小于中亚东部及东南部;中亚大部分地区尤其中部的年、夏半年与冬半年降水预估误差均呈现减小趋势;厄尔尼诺年以及拉尼娜年的降水预估误差的空间分布决定多年平均预估误差分布特征。各种误差分析表明,直接使用CMIP5模式预估未来降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多来自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分辨率及地形处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降水物理过程等描述不完善。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1-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分别在年际和月际尺度上分析林地、草地、耕地和其他用地NDVI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的NDVI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总体呈现由东到西递减的特征;2)内蒙古地区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其他用地;3)近15年中,内蒙古地区整体呈现降水增多的趋势,温度变化不明显;4)年际尺度上,降水对内蒙古地区NDVI年际变化起决定作用;5)月际尺度上,年内植被NDVI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草地和耕地NDVI对降水和温度的响应均存在时滞效应,而林地和其他用地仅对温度的响应有一定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7.
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与综合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根据这些资源的地理位置和内涵的不同 ,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 ,应综合开发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以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古代都城建筑遗址”旅游区、以渭河两岸黄土原地和北部山系为主的“古代帝王陵墓”旅游区、以秦岭山脉北坡为主的“宗教建筑”旅游区三大主要人文景观旅游区域。  相似文献   

18.
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是气候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综合结果,开展典型区域植物δ15N的研究可以指示气候环境的变化。沿400mm等降水量线测定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草本植物和土壤的δ15N值,并将δ15N值与气候环境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样带草本植物δ15N值分布在-5.5‰~15.3‰之间(平均值4.02‰),其中,C3草本植物的δ15N值范围(-5.5‰~15.0‰)比C4植物(-2.85‰~15.3‰)宽,但平均值显著低于C4植物;土壤δ15N值范围为1.42‰~9.11‰,平均值为4.74‰;2) C3、C4草本植物整体以及2种广适性草本植物的δ15N值与经纬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性(C4草本植物δ15N值与经度关系不显著除外),但与海拔关系微弱;3)植物/土壤的δ15N值均随温度升高呈显著偏负趋势,其中C3、C4草本植物的温度系数分别为-0.41‰/℃和-0.39‰/℃,但植物δ15N值随降水增加呈微弱偏负趋势;4)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控制降水变化后,草本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温度的相关性更加显著,而在控制温度变化后,植物δ15N值与年平均降水量的关系更加微弱。研究表明在水分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温度可能是控制本样带植物δ15N值变化的关键因子,意味着植物δ15N信息可以指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温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