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美学之指归为人的􀀂 审美的生存 与􀀂 诗意的栖居 目的的实现, 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怀着沉重的心情唱出的是, 人离弃了神灵, 离弃了那给人类行为以力量和高尚、给痛苦带来欢乐、以默默柔情沉醉城市和家庭、以友谊温暖同胞的神灵, 离弃了充满神性的自然。他的诗中所反映的与诗密切相关的感性宗教正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自然的复魅问题。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人的回乡对自然神性的回归。它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钟雪美 《海外英语》2011,(3):196-197
"生态美学"是中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崭新美学观点,在传统审美的内容中增加了生态因素,是生态学和美学相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人性美中生态美的一面体现在与自然相融合的一面,劳伦斯小说虹中人物汤姆的人性中体现了未受污染的人性生态美。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一门以物理、生物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学科,而美学是一门以人类精神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显然,这两门学科之间在性质上具有根本的不同之处,两者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可通约性.正是由于这两门学科在性质上的异质性,就决定了由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生态美学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性.这种缺陷必然使生态美学既不能解决美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又不能为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反而将美学置于一种与自身基本特性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因此,所谓的生态美学实际上是一个时髦的伪命题,充其量它只是一种有学无美的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是一种在生态学和美学纬度下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的和谐一致的存在论审美观。以生态美学主张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为指导,对纳西族女性服饰从功能、色彩及演变上进行分析研究,据此展示纳西族女性服饰所传递的纳西民族崇尚自然,追求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5.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小题5分,共20分)生态美学的学科依据李晓林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美学研究人与现实(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生态学和美学的结合点在于人与自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生态学是自然学科,而美学则是人文学科.由于这两门学科性质上的不同,就导致了由生态学与美学相结合而产生的生态美学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性及两者之间的不可通约性.生态美学既不能解决美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又不能为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反而将美学置于一种与自身基本特性相矛盾的尴尬境地.生态美学只能是一门有学无美的致用之学.  相似文献   

7.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8.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美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9.
刘艳梅 《现代语文》2007,(10):60-60
海子诗歌受荷尔德林的诗学"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和在"贫困年代里诗人何为"的影响,追求"纯诗"的写作。把创作点集中在大地、麦子、天空等自然事物上,在神性缺失的年代,呼唤神性的到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他的诗中所反映的与诗密切相关的感性宗教正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命题"自然的复魅问题",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人的回乡——对自然神性的回归,也是深层生态学和生态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生态学本来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按照这个定义所包含的逻辑进行合理地推论就会发现: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环境美学",完全符合生态学的内在逻辑。因此,西方学者通常也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笼统地称为"生态美学"。我所理解的生态美学比西方学者的理解要严格一些:只有那些基于生态伦理、将自然环境视为  相似文献   

11.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今年第一期发表了邓绍秋先生的大著《道禅生态美学智慧》( 2 0 0 3年1 2月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湖南省教育厅2 0 0 3年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成果之一)的序言与内容摘要,近日拜读原著,颇有感想,掩卷深思之后,归纳几条以与读者们共赏。一 辟生态美学研究之蹊径生态美学是2 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审美关系以及人自身动态平衡的美学学科。生态美学是在生物学的知识系统基础上,吸收了生态学的整体性、有序性、和谐性、开放性等原则,是同生态环境学、生态哲学等生态科学群落一样,伴随着生态…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所以,生态美学理论也就在20世纪中后期应运而生。自1994年以来,生态美学一直成为国内专家、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曾繁仁认为:"所谓生态美学就是生态学与美学的一种有机的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沦形态。"笔者认为生  相似文献   

13.
自然是在文化中生成的概念。由于文化语境的转变,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美学谈论的是不同的自然。对古典主义美学而言,自然是人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其作为美的对象的等级与其人文化的程度密切相关,自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价值与意义。“越是原始的自然,越具有审美价值”是现代主义的审美趣味,这跟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人与社会的对立相关:自然在这里仍然不是感性的自然本身,而是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而存在,表达的是现代人超越现实的理想。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自然成了商业操纵下的一个个风景名胜,这一过程更是原生态的自然被剪裁、被概念化,成为干枯的文本的过程。作为文本的风景被后现代人阅读的方式就是观光旅游,对自然的欣赏最终变成了消费风景名胜的旅游快餐餐。生态美学试图颠覆长期以来形成的主体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从人的替身、从象征物、从文本化的处境中拯救出来。它把自然的拯救看作人的拯救的途径,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了自然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魏晋美学中,竹林派的代表嵇康、阮籍极力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推崇随意任心、顺其自然的审美意识。认为"越名任心"审美域的生成来自自由洒脱、任心自然。所谓"越名任心",即自然而然、任其自然,其美学意义表征着对现实世界与"名教"的超越,对自我种种欲望的超越,实质上则意味着对超尘绝俗、一往不复的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注重。在此意义上,淡泊、恬淡、自然、随意任心、顺其自然则成为嵇阮派美学自然审美意识的内在逻辑。这种越名任心、顺其自然并非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一种诉诸于一己心灵体验的随意任心、顺其自然,可以称之为存在论美学的然其所然,是其所是。  相似文献   

15.
生态学本来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按照这个定义所包含的逻辑进行合理地推论就会发现: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环境美学”.完全符合生态学的内在逻辑。因此,西方学者通常也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笼统地称为“生态美学”。我所理解的生态美学比西方学者的理解要严格一些:只有那些基于生态伦理、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动态而有机的生态系统、并对自然环境持有尊重态度的环境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美学。依据这个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西方学者正在有意、无意地走向生态美学。这里刊发的来自国际一流学者的三篇文章,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学术走向:它们要么从过程哲学出发,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人类应该普遍地尊重自然世界的丰富性(小约翰·B.科布);要么强调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从而避免人类的灭绝(大卫·雷·格里芬);要么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将尊重自然视为环境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罗伯特·斯特克)。我们相信,这组短小精悍之作,必将对于我国的生态美学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本来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按照这个定义所包含的逻辑进行合理地推论就会发现:研究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审美关系的“环境美学”.完全符合生态学的内在逻辑。因此,西方学者通常也不加分辨地将环境美学笼统地称为“生态美学”。我所理解的生态美学比西方学者的理解要严格一些:只有那些基于生态伦理、将自然环境视为一个动态而有机的生态系统、并对自然环境持有尊重态度的环境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美学。依据这个标准我们欣喜地看到,西方学者正在有意、无意地走向生态美学。这里刊发的来自国际一流学者的三篇文章,非常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学术走向:它们要么从过程哲学出发,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人类应该普遍地尊重自然世界的丰富性(小约翰·B.科布);要么强调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相处,从而避免人类的灭绝(大卫·雷·格里芬);要么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将尊重自然视为环境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罗伯特·斯特克)。我们相信,这组短小精悍之作,必将对于我国的生态美学构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台湾学者蒋勋以一年半的池上驻村经历写成如诗如画的《池上日记》,带我们走进一个关于生命、生态、文化的世界。字里行间深蕴着他对台湾自然与文化空间的爱与反思。旨在以生态美学视域关照文本,分析文本中蕴含的自然秩序、土地伦理中的生态美学元素,窥探蒋勋对自然—文化、乡村—城市的思考,解析蒋勋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美学意蕴与家园回归的生态情怀。  相似文献   

18.
马维平 《教学与管理》2009,(11):111-112
“生态”一词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区域(空间)内所有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动态平衡之意。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态学开始对人文社会各学科的渗透,生态学也从以往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转向与人文学科融合之路。随着生态觉悟的深入以及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成长,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相继出现,使整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生态化发展趋势,也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北京的“绿色奥运”给学校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用生态学观点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
摄影文学是一种可以从多种维度解读的复杂文化现象,体现了一种对生态和谐、人性舒展的强烈追求,正是要以自己的生态美学理念反思和批判消费文化时代技术进步、人性萎缩,经济发展、自然荒芜的文明缺憾。摄影文学体现的生态世界观、美学观与传统审美主义话语的世界观、美学观有着质的差异。与这种生态世界观和美学观相应,摄影文学也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对话性思维方法,一种对话性、过程性、去中心、整合创造的现代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是追求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王船山的诗学就是在这样的追求中,沿着庄子美学开辟的道路,层层推进,丝缕分明地就情与景的契合为契机,“因云宛转,与风回合”以达到天人之际的艺术境界,博大精深地展现了船山诗学的自然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