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认知语境的角度下研究如何避免英语歧义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了认知语境对英语歧义句理解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归纳分析了导致歧义的种类和原因。通过例证介绍了语境对歧义句的把握和正确理解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如何利用语境避免歧我的某些教学方法,如怎样利用背景知识避免歧义,从而达到对原句整体上的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2.
研究歧义可以考察同一语言形式表达多种语义内容的可能性,考察表面相同的形式实质上的差异,进而深化对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种种复杂对应关系的认识,本文从大量复杂的歧义现象中提炼出为数不多的歧义句式,研究其生成歧义句的条件,从而探讨歧义组织形成的具体原因,构成的条件及组合成分的配合规律。  相似文献   

3.
歧义现象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近五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主要在分类归纳歧义定义、歧义类型、歧义格式、歧义度、歧义分化等方面进行。从三个平面、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审视歧义,其研究价值更为显著。21世纪的歧义研究应更多地重视不同平面的研究。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从动态角度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重视应用性的研究,解决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中遇到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4.
歧义现象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近五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主要在分类归纳歧义定义、歧义类型、歧义格式、歧义度、歧义分化等方面进行。从三个平面、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审视歧义,其研究价值更为显著。21世纪的歧义研究应更多地重视不同平面的研究。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从动态角度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重视应用性的研究,解决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中遇到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5.
歧义句的出现是汉语表达中的一种消极现象。歧义句成因复杂,类型各异,因而歧义的消除也必然是多角度、全方位的。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划清歧义与非歧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6.
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中,若能笑解歧义句,巧用歧义句,既可寓教于乐,又可大大刺激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采用眼动记录的方法,考察在中性和偏向句子语境中,动词歧义消解的过程。结果发现,在中性句子语境中,动词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相对频率进行的;解歧信息作用于动词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晚期,对已激活的意义进行选择和整合。在偏向句子语境中,解歧信息作用于动词歧义词的意义整合过程,激活歧义词的适当意义,并对动词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产生抑制作用;动词歧义消解的加工是延迟进行的。实验证明,在句子语境中,动词歧义消解的过程支持整合模型。  相似文献   

8.
语言歧义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英语中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产生歧义的不同原因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语音歧义、词汇歧义、语法歧义和语境歧义,并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探讨了排除歧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移动窗口技术在一个实验中探讨歧义度因素对人们句法歧义消解过程的影响。阅读材料为含有"N职+N亲"短语结构的句子。结果表明:具有高歧义度的语言结构更容易引起人们对语言中所隐含的歧义成分的觉察,进而调用资源进行深入加工,在阅读时间上表现出相较于低歧义度条件的延长。  相似文献   

10.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中的歧义句更是屡见不鲜.从语音、词汇、句法三大因素入手,结合若干实例对英语歧义句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包括给出具体语境、改变词序、换词的角度对如何消除歧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学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本基于查德的模糊集合论,提出模糊词义的定义,即词的标志范圈界限不明确,并从主客体与语言符号三方互动、词义的本质、语言与思堆的关系、言语交际的需要几方面进一步分析词义模糊性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歧义现象在自然语言中十分常见,而认知语境有助于歧义的辨别与消解。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认知语境出发,探讨了认知语境对歧义句意义选择的影响和制约。本文认为,利用认知语境来研究语言的多义现象,能取得解释力更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歧义是语言交流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歧义可以分为词汇歧义、句法结构歧义和语用歧义。在翻译时,译者要根据不同的歧义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目的是为了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标记价值最大程度的等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语言歧义性的跨学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歧义性可从语用、语境和语义等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分析。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语用心理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受人们的语用意识和语境等因素的制约和调整。语言歧义的产生是一种特殊的语境语用化现象,它不受语用交际策略使用等因素的制约。本文在语用学、语境论和语义学等理论基础上,探讨语言歧义的跨学科研究,试图用这些理论来分析研究话语的歧义及其消除,也证明了它们和语言歧义性研究之间存在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16.
We examined children’s spontaneous information seeking in response to referential ambiguity. Children ages 2–5 (n = 160) identified the referents of familiar and novel labels. We manipulated ambiguity by changing the number of objects present and their familiarity (Experiments 1 and 2),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referential gaze (Experiment 2). In both experiments, children looked to the face of the experimenter more often while responding, specifically when the referent was ambiguous. In Experiment 2, 3- to 4-year olds also demonstrated sensitivity to graded referential evidenc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ocial information seeking is an active learning behavior that could contribute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early childhood.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名词+名词结构是一个具有潜在歧义的抽象格式,从歧义产生的原因上看,该歧义格式有词汇歧义、语法组合歧义和语义组合歧义三类,该歧义结构的意义优先理解与名词的依附性、名词的语义特征、常规语义组配、词序、象似性、使用频率和背景知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句法结构体的意义由词语的意义和句法结构形成的意义共同构成,其意义较为灵活,它随句法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对有歧义的句法结构所存在的歧义情况的认知,反映在激活速度和抑制程度上,它们由认知难度决定,其基本规律是,歧义的认知激活速度与认知难度成反比,抑制度与认知难度成正比。认知消解歧义的能力除与认知者本身的语言能力有关外,还与句法结构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句子不仅具备线性结构,而且具有等级结构。对句法结构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歧义,通过成分分析来分析句子结构和成分,句子的内部结构能够清晰地展示出来,歧义也会很容易发现,并能从结构上解释歧义。语义在体系中和语流中相互搭配构成组合关系,改变结构也会改变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