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教育是一张网,随时随地,处处可见;点点滴滴,润泽无声。今天,教育有了"家校网络"这个新的元素,让"家校网络"这个现代教育技术加入了教育这古老的行业,让教育有了新的机体,呈现出新时代亮丽的风采。"家校互动网"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2.
沈彦含 《上海教育》2016,(Z1):26-27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此话精辟地阐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电话、书信、家长会、家访、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等沟通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快节奏工作、生活的需求。为此,使用微媒体在家校沟通方面进行有效探索,能促进教师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实现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成长微媒体(Micro Media)是什么?在Web2.0时代,许多人已经  相似文献   

3.
正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在丰润区大力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之时,我校以创设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为目标,积极探索指导家庭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结合,实现家校共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们认为要想达到家校教育的一致性,首先要建立家长学校,做好家长的指导工作。我校有9名高级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这样描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近几年来,竹溪县教育局着力打造和谐校园,从探索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人手,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家校共建活动,打通家校沟通的渠道,提高广大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教育水平,家校携手,共同育人,努力追求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田旻晟 《上海教育》2016,(Z1):102-103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句话强调了家校合作互动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更加应该积极地与家长沟通,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促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部分家长都成为微信用户。微信因为具有使用便捷、能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等优势,越发受到大家的喜爱和青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快速便捷的载体,使之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开启家校共育的"网络新时代"。基于这一背景,我在班级里开展了基于微信的个性化家校互动实践,在家校沟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成立了以德育高级教师为依托的校本化"黄菊芳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室",开展多元化的家校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家校融通,合力培养"有能力的好人"。以家庭教育研究引领班主任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制订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计划,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邀请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家长加入学校班主任实务培训,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开放式互动培训。通过班主任梳理自己学生的个案,让教师对各类问题有  相似文献   

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比较复杂,家长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也大不相同,为此,教育好一个学生既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多合一"教育模式和良好的家校合育的教育环境,还要实现家校教育理念互通,切实为学生搭建起喜闻见学、快乐成长的健康舞台。  相似文献   

8.
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经历了家校独立、家校同步、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现时,我国的家校合作处于学校主导的状态,家长在其中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和商议;接受教师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学校教育。家校合作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共享视域下家育共同体以班级共同体建设为契机,邀请家长参与班级建设,并以家委会为核心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借助阅读推荐与分享、爸妈课堂和家庭联谊等活动,创设家长、亲子互动平台,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由此,从家长与班主任的单向互动转向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和学校的互动共享,从而更好地发挥家校合力,促进师生、家长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0.
徐志彤 《新课程研究》2007,(6):54-54,47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联、密不可分;家庭教育也需与学校教育有效合作,互动共赢。常州市西新桥小学,多年来一直努力探索有效的家校合作之路,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学校与学生家庭间的沟通比较少。教师与家长交流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低,在校表现的好坏等等;交流的形式以教师一对一地向家长“告状”为主。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容易倒塌。"随着教育的发展,家校合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我国的家校合作也大面积开展起来。但是在目前家校合作的热潮中,还存在家校沟通不畅、合作浮于表面、有效性差等问题。拨开各种热闹场景,冷静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家长作用,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真  相似文献   

12.
完整的学生教育必须建立在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基础上。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必然正向推动学生的成长。同济中学近年来改革传统方式,创新互动手段,完善联系机制,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如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决策、监督和评价,让家长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孩子、理解老师、支持学校,加强对家长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的指导等,收到较好效果。家长会应常开常新。家长会是家校互动的传统方式,即  相似文献   

13.
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合作体,在学生的终生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从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家校互动合作在推进工作中仍存在若干困难与问题。本文在对周边学校、家长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家校互动合作中的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子女、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多边关系主体间存在的问题来探究改善家校互动合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起长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4.
潘俊平 《文教资料》2009,(35):134-135
家庭教育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要主动与家长沟通、积极联系.让家庭教育有助于学校教育:坚持与家长加强信息交流,让我们的教育行为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建立家校联系的长效机制,在联系中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促使家长分担教育学生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本文对家长和科学教师合作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出现这些合作现状的原因,列举了家长、学校、科学教师相互合作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的作用,介绍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本人开展科学课程的家校合作的一些简单做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家校共育模式的建设,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1.创建多元教育网络,为家校共育提供保障学校力求采取多元化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巧妙开发资源,积极构建教师、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新家庭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有效的家校沟通能够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便于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可以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式、内容和要求,以便使家长能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使学生受到更完整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苏奕 《上海教育》2013,(9):76-77
家校合作在国外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在我国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家校合作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和家长共同进步、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何谓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就是两种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个教育机构——学校和家庭,两种身份的教育者——教师和家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孩子发展。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家校合作有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家校合作是指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理论基础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谐一致的教育.以往我们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这一点上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教师与家长互相拜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  相似文献   

20.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实现家校共育,保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包括改革家长会议,更新家校理念;强化家长管理,实现家校共育;深度参与活动,见证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