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话是口语语篇最基本的形式,口语语篇中的情境省略句主要体现在对话中。情境省略句是为适应语言交际的经济原则以及会话的礼貌原则而产生的,其标志是有空位存在,具体表现为句法空位和语义空位,笔者拟以语用学的关联论为理论框架,分析对话中因句法空位和语义空位而隐含的会话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义的内部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结构的静态形式勾勒了思维的抽象活动规律,并且以词法的符号特征和句法的线性模式制约了语言内部诸种意义的构建,从而决定了语义的缺省性质。但语言的个别使用方式和交际价值的实现则有赖于既定情境与意图等语外因素的作用。语义缺省的所指未定现象经话语层面整合得到语用补偿,形成对于意义的表达与理解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化缺省是诗歌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诗歌翻译的特点决定了在译文中对文化缺省进行补偿的重要性。关联理论提供了一种处理文化缺省问题的途径,即:翻译应该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直接翻译是由Gutt提出的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的一种翻译理念。通过找出原文中的语义、句法和语音交际线索,译者可以在遵循最佳关联原则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原文本的特征,解决诗歌原文中文化缺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是"的辨析--并论"是"作判断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在《论语》中共出现58次,几乎包含了它在古汉语中的全部用法。“是”从指示代词演变为判断动词,取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上古汉语判断句普遍不用判断动词,由此形成“句法空位”表示判断的形式。二是作为指示代词,“是”因在判断句中常做主语、宾语、状语而贴近“句法空位”,并接受“句法空位”赋予的判断性。由于“句法空位”处于无形状态,“是”在句中同时占有主语和谓语、或宾语和谓语、或状语和谓语等位置,因而产生“这是”、“是这”、“只是”等语法意义,并削弱“是”的指代作用。如果其前后的主语宾语不需指代且明确,“是”就只做判断动词了。副词修饰“是”,则是对这一演变结果的证实。  相似文献   

5.
戴彩红 《文教资料》2010,(15):26-28
本文研究探讨“不要太+名词”构式中句法与语义接口的问题。本文从语言系统内外寻找名词进入此构式的动因和理据:语言系统内部的缺省特征,尤其是不确定性让明确表达的语言词汇的意义只是提供语言交际中的激活语言开放百科知识系统的通道:而同时构式压制和认知过程中的转喻机制让名词结构顺利进入此构式。通过对此个案的研究,本文发现语言的变化和创新是由于语言的内部的理据和语言外部的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机制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6.
汉语空位主语的所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语空位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句法层面的PRO和篇章层面的省略型空语类。PRO理解和使用依赖于中心动词的语义结构,而省略型空语类的使用则受制于各种语用和篇章因素。通过对实际语料中两者在所指确认方面的考察,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出在不同结构层次上分别解决这两类空语类,有助于我们更充分而科学地研究并解决汉语的空位主语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文阐明了维吾尔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形成和性质,对汉维语因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不同,而在两种语言的词汇上产生的语义“空位”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中的文化附加义教学的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问候语是日常言语交际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礼貌语。通过对汉语和英语、日语常用问候语语法类型、语义—语用类型的比较研究,揭示常用问候语的编码方式、程式化程度、语用背景的跨语言差异和语义类型的跨语言共性。对常用问候语的汉外对比考察有利于揭示问候语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跨语言和跨文化差异,对管窥汉语与汉族人思维方式的特色也有启发作用,对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也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零形回指是一种涉及到句法、语义、语用、认知等语言描写层面上的多维限制,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衔接方式.并受到不同条件的语义和话语结构的制约作用。因此在跨语言交际时,应根据不同语言间存在的结构差异作适当的调整,以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使跨语言、跨文化交际能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梁红梅 《考试周刊》2012,(33):12-13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的主要贡献,纽马克指出不同的文本类型应该用不同的方法翻译。他提出的语义翻译以原文作者为主,而交际翻译关注译语读者的反应。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章回标题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具有鲜明的句法特征,正好对应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方法,将二者辩证结合能创造出更好的译本。  相似文献   

11.
朱紫健 《时代教育》2010,(3):82-83,85
省略是非结构性衔接中的一种,对语篇的语义连贯起重要的作用。在语义连贯的基础上,运用关联理论分析框架,还可以对省略的语用功能及其对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得出,省略可以减少听话人所付出的努力,促使听话人对新信息的识别和理解,传递交际意图,产生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主语省略不仅可以避免重复、突出新信息,而且还是俄汉语篇中一个重要的语法衔接手段.针对俄语中的主语省略现象,借用汉语中研究主语省略的方法进行细致分析,指出主语省略在俄汉语中的异同,进而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动核结构所联系的动元成分的省略或隐含构成了句子的省略成分,针对此种现象,在此采用配价与语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左传》中的省略句类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动词性省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省略着手,着重分析了语篇中英语和汉语动词性省略的异同: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实义动词省略和操作词省略,但英语的实义动词省略比汉语多;汉语的动词性省略多出现在对话中,并论述了比较英汉语篇中动词性省略的异同在教学中和翻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古典诗词中常有超常的"省略",从审美角度而言,诗歌语言中的省略与中国水墨画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语法成分的省略并未使诗句的整体语义减损,相反可使诗歌语言产生语义的扩展.因而,在诗学上,"省略"具有独特的诗学审美价值:从语言形式表层而言,可形成语言风格的简约凝练之美;从欣赏心理深层而言,使诗歌产生含蓄想象的艺术之美,拓宽诗意联想的空间,是形成汉语诗意的诗化基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即“把+O+VR+L”句式中处所宾语的省略和移位。包括:(1)距离临摹动因,处所词和动词之间的距离远近反映了动词对处所词的影响强弱;(2)VR的复杂化程度,经济原则和象似原则对处所词的省略有重要的影响;(3)L的语义性质,处所词结果性的强弱会影响到处所词的省略和移位;(4)动词移动性功能,动词移动性功能的强弱会影响到处所词的省略。文章还讨论了一些其他因素对处所词省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英语中的省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省略的五大原则介绍省略与替代的区分 ,阐述省略的可恢复性 ;从而解释省略的存在范围。在此基础上以各词性省略为例具体分析省略这一语法现象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从古籍之名注释与古籍原句对比观察古汉语的省略句,可以看出省略句的种种不同性质和情况。总的来看:一、一般的省略是指在一定的语境内的承上或蒙下的省略。二、特殊的省略不同于承上或蒙下的省略,而是单从句子结构本身来看省略某些主要或次要的成分。三、以偏代偏 正的省略,即在句法结构之一的偏正结构里,省去其中心词,而以其修饰或限制性语词来代替整个词组的意思。文中并对《古汉语通论》一书的省略说提出商榷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汉语书面广告复句具有语义推进、虚实相间、完形透视及语义对称等常规特征.广告复句的标点运用和省略用法,充分体现了广告复句对称、简洁的语言格局.“跳跃生成语义“是广告语言特色之一.广告复句标点的使用,充分体现了广告经济--“细节决定成败“的战略策略.汉语书面广告复句,有通常的省略形式:承前省、蒙后省等.也有利用广告语言构架的句外省,以及蒙整个广告版面而采取的特色省.  相似文献   

20.
歧义是具有一个以上意义的语言形式,即同一形式的语言可以表达几种不同的意义,它广泛地存在于琶言交际中。为了避免和消除语言中的歧义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认识歧义产生的原因、情况和特点,掌握其规律,从而在运用语言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和消除它们;除了学习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和结构外,还要注意学习习俗、谚语、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知识;多交流、多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