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学新闻也有一半多时间了,但很“低产”,不是说见报少,而是写稿少,总感到把本单位一些好人好事报道后,就再也想不出还要写些啥,平时看到有的通讯员好像总有写不完的东西,心里很羡慕人家,可自己就是学不来。因此,想请编辑解答一下。 广西柳州 史秋云 史秋云同志: 从信中看,你和部分通讯员一样,都存在这个问题,写稿走入了一个误区,片面认为新闻报道就是写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似乎舍此便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了,因此报道路子越走越窄。很显然,这主要是报道题材单一,不会拓宽报道面的缘故。当然,写具有典型意义的好人好事,写工作成绩和经验,这是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继续坚持做下去。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社会各个方  相似文献   

2.
那是1966年入伍后不久的一天,我正在操场上和战友们一起汗流浃背练格斗,连长一声吼,把我“请”出了队列:“团里召开通讯员学习班,我看你的小字歪歪扭扭写得还不错,你就去当咱连‘小兵记者’吧!”“我?不行不行……”当时震惊得我也记不清一连说了几个“不行”了,直逗得大伙轰堂大笑。可连长硬是虎眼一瞪:“军人的天职是什么?给我去!”我只好跑步赶到了团  相似文献   

3.
把好数字关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报刊还是广播电视,失真的现象时常发生,其中数字失真的问题较为突出。记得有一次,一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某乡搞好养老保险工作的稿子,稿中提到这个乡每月发给60岁以上的老人200元养老金。因此县此乡都较贫困,我便问作者这些钱是否每月都能及时给老人兑现,经过核实没有。这一问作者慌了神,吞吞吐吐地说:“我是从县里听别人说的,并没亲自到这个乡去采访,要不保险金就改成100元吧,这样更保险些。”还有一次,我收到了这样一篇通讯员来稿,稿件写一位农村青年通过自学掌握医术,悉心为乡亲们防病治病的事迹也较为突出。但感到不足的是,稿中主人翁自学的情况交待太少。为了补充这方面的材料,使主题更深刻,我接通了这位“老”通讯员的电话。当我提出问题后,他那边开口就说:“这还不好办,你就给他写上自学过《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伤寒论》吧!”说完又补充道:“你看这些行  相似文献   

4.
意境的寻求     
亲爱的青年记者: 在给你们写这封信的开头,我想引用了玲同志给我的信中的几句话,也可以说是信中之信吧!她的信中说: “今天收到湖南寄来的《芙蓉》,一口气读完了你写的《微笑》。你写得多好啊!我们都微笑了,而且大笑了。”“艺术也需一点点远视。要有点虚,太实在了,反而有失之‘死’。虚中才有想象,意境,  相似文献   

5.
同一位通讯员聊天,谈到稿子写完要不要修改的话题,他说:稿子写完就结束了,还修改什么,那多费事啊!据了解,有的通讯员或是记者,稿子写完就马上发往编辑部,根本不做修改;也有的人是不懂得怎样去修改。  相似文献   

6.
据笔者观察,一些机关报目前在新闻宣传中,存在着三种病态。一、不求真实一次,笔者到某县采访,请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同志谈谈情况,提供些新闻线索,一位同志说:“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好了,工作性报道上的那些事,你有我有他也有,咱这里没有的,你把外地的嫁接过来就是咱的。”在另一个县,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稿子叫我看,我看后说,你稿子中有个情节是编造的,不符合常理和事实。他听了有些发急地说:“你这么认真怎么写稿,你若按真事一五一十地写,报纸准不采用。”某市有位通讯员给笔者打电话说,他写了篇现场新闻,想明天电传给我看看。我问事情是什么时间发生的,他说前天。我说前天发生的事情,你明天传给我看,然后再发往报社,如果内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8.
勤学老师: 你好。我是忻州日报一名普通采编人员,近日来,正在拜读您的新闻作品集《潮》,越读越上火,现在大部分篇目已经看完了。 读着您的作品,结合我的工作实际,有话想和您拉拉。您半年的时间,就能发表作品近50篇,平均每周2篇,不知道您哪来那么多的新闻素材。就拿我来说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也抓不到一篇,我感到有力无处使。爱人也天天对我说,你不要只看书不写稿,你要好好地写啊!我说:“我写什么呢?我实在没有写的呀!”您说您每天在太原的大街小巷骑着车子跑。冯老师,恕我直言,您是不是每天不管三七二十一,推开许多单位的门,来碰新闻线索呢?  相似文献   

9.
1870年12月,恩格斯是伦敦《派尔—麦尔新闻》军事通讯员。朋友欧·奥斯渥特写信请恩格斯著文评论一下他夫人在音乐会上的演唱。恩格斯接信后即给该报编辑格林伍德写了一封信,以私人名义请他派音乐评论员参加奥斯渥特夫人的音乐会。他说:“我对音乐完全外行,因此不敢冒昧地发表我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谈到写作,"终生为报纸而工作"的高尔基十分认真地指出:"你要想写得很好,就必须懂得各种技巧."这位"老报人"直言不讳的忠告,促使我们又去研读他的书信集——《论写作技巧》(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进一步细细品味他在这方面的谆谆嘱咐."先从写小故事开始"学写作,必须从简单的东西练起,然后写复杂的.这是高尔基一贯的写作思想.他在与那些初学写作者的通信中,真诚地建议他们要从写小故事入手.1916年9月18日,高尔基给24岁的马克西莫夫的信中说:"我劝您着手写一个小故事,主题普普通通的,比方说,就用《平常  相似文献   

11.
一八四四年六月二十一日,燕妮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谈到过写作问题。她写道: ‘你写作时不要那样动肝火、好发脾气。你可知道,你的其他文章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你要写得实际而精炼,或者写得幽默而轻松。我亲爱的,我的爱人,请让你的笔在纸上自由驰骋吧!  相似文献   

12.
要说这个世界还存在什么没有限制的事的话,恐怕也只剩下想了。“精鹜八报,乙游万仞。”“我才知多少,将与风云而骈驱”。你尽可以海阔天空地想吧,随心所欲。这不,话刚说到这,我便想起一档子事来:给自己写本书,给通讯员写本书。 这不是做白日梦吧? 我到设计院那年,领导说:“给咱做个通讯员吧。”我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心想:不就是写稿吗,小菜一碟。可是一轮到见真“章”的时候,便糊涂了,写出的东西说是通讯不是通讯,说是散文不是散文,非驴非马,投出去犹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找书来读。什么《新闻写作知识》,什么《新闻采访学》,什么《我怎样做记者》……书就读了不少,就是不顶用。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去请教一位老通讯员。他说:“写报道嘛,主要靠实践,吃透两头,多跑、多记、多写、多练。”你还别说,他这招还真灵,第二年我便发了38篇稿件,名列陕西电力系统通讯员榜首。 那么,大多数通讯员为什么都觉得新闻书籍读了不解渴,学了用不上呢?我经过多年的思考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和写作是一实践性很强的学问,仅  相似文献   

13.
来信简复     
福建漳州市陈秋悦来信问:通讯员报道外单位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吗?他反映,他在搞好本单位通讯报道工作以外,还为外单位搞了一些报道,由此引起了一些议论。应当肯定,把通讯员搞外单位的报道说成是“抢新闻、缺乏职业道德”是不对的,这是对通讯员的一种打击。但是,按常规,通讯员的主要任务还是在本单位搞报道。因为,通讯员毕竟和记者有区别,还因为各单位一般都有通讯组织。因此,最好不要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搞报道。比如,农村通讯员主要在本村本乡采访,最好不要到外乡,外县去搞采访,更不要去国营工厂,工厂的通讯员最好也不要到农村采访(宣传部门组织的联合采访或对方邀请除外),  相似文献   

14.
写好有份量的长通讯不易,写好短小精悍的通讯更不易,这在很大程度更能说明记者观察问题的深度和行笔有素的真工夫。记得50年代新闻业务刊物上,曾登过苏联记者在电话上向作家波列夫依约一篇急稿,作家说在限定很短的时间内,他很难写出应约的文章;记者说那你可以写得很短很短,波列夫依对此则作了诙谐而耐人寻味的回答:“记者同志,那么我请你为我制造一只很小很小的手表。”记者哑然。可见,写好短文、短消息、短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比之含水分量多的长文更难一些。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至今仍为自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党报通讯员,在乡政府工作。我们在农村基层工作的通讯员,采访是否受地区限制? 譬如说,能否到外乡或外县采访? 请答复。寒风寒风同志: 你提出的问题,其他通讯员也曾提出过。在城市工作的通讯员还提出,能否跨行业进行采访  相似文献   

16.
二、对待稿件的态度在文学史上,很难找出哪一位作家能象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那样,拿出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审读文艺作品的手稿,特别是在苏维埃时代。他读过上千篇有天赋的和平庸的,初学写作的或已跨入文学大门的作者的手稿。有的人说他白白浪费那么多时间去阅读“文学毛头”的手稿。作为对这种讥讽意见的回答,高尔基说这是他真正的工作,无论是普希金,还是托尔斯泰,都是从“文学毛头”过来的。 1928年,高尔基在给《西伯利亚火花》杂志编辑部的信中写道:“……在我的道路上遇到许多极有  相似文献   

17.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有的业余通讯员说:“很想写稿,但没人提供素材。”我的体会是广交朋友稿源多。通讯员和群众是鱼水关系,鱼儿离了水是难以生存的,通讯员脱离了群众,尽管你有天大的才能,也是写不出稿子的。要想和群众交朋友,还必须解决一个思想方法和采访态度问题。要以诚相待、甘当小学生,见领导干部是这样,见普通农民也是这样,群众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相似文献   

19.
常听基层通讯员议论“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孰是孰非,笔者认为,二者皆有道理,且有一定联系。“多写多发”是强化你的采写实践,只有多采多写,才能使你尽快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多写多发”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少写多想”则是提倡一种思考钻研精神,不要盲目蛮干.而要善于思索。很简单,如果你一年写了百余篇稿件,件件如泥牛入海,那么你就该“少写多想”了,也就是坐下来,冷静地分析你的稿件命中率低的原因.对照报纸找差距,这样对提高稿件质量大有好处。“多写多发”与“少写多想”既然都有道理,作为基层通讯员就…  相似文献   

20.
李文同志 :  你好。来信收到。你在来信中说,看了我上次给你的信,增强了你当一名好通讯员的信心。但是,你看到许多通讯员采写的新闻稿件源源不断地在报、台发表,自己却为“没有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是初涉新闻报道的通讯员大都会遇到的事,这封信打算从怎样获得新闻信息和如何以“土”制胜谈谈自己的体会,供你参考。   通讯员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呢 ?我是通过采访活动广交朋友来实现的。不少新闻同行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社会上多交一个朋友,就多一个耳目,也就多开辟了一条新闻信息的来源。通讯员交朋友,首先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