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决定跳高高度的三大要素是助跑、起跳和过竿。助跑和起跳都是为过竿服务的。如果助跑和起跳都完成得很好,但过竿技术不符合要求,也难以跳出理想的成绩。而且错误的过竿动作定型后,还有阻于今后提高成绩。因此,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过竿技术,是跳高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背越式跳高尤为如此。背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对于初学者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完成启蒙教学。一、有关肌肉的感觉阶段主要使初学者体会有关肌肉的感觉,发展局部肌肉的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教法如  相似文献   

2.
<正> 下述几种方法则是目前女子跳高专项训练的最新动态: 一、5—7步助跑垂直向上起跳。二、短距离助跑起跳5—6次。三、负一定重量,短距离助跑向上跳,或跳远5—6次。四、跳深练习,单脚落地使用50—60厘米高度,双脚落地使用80—90厘米高度。  相似文献   

3.
助跑摸高动作有助于跳高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跑摸高可分为助跑单脚起跳摸高和助跑双脚起跳摸高,双脚起跳摸高又分为双脚并步式起跳摸高(简称并步式摸高)和双脚跨跳式起跳摸高(简称跨跳式摸高)。一、助跑单脚起跳摸高(以左脚起跳为例)(一)助跑,身体放松,步子要有弹性,速度由  相似文献   

4.
对男子背越式跳高“借力起跳”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目前短跑速度推测及背越式跳高运动的特点,突破助跑速度是提高背越式跳高成绩的重要途径。助跑速度的加快,过竿瞬间时间的缩短,运动员已无暇顾及过竿的大背弓技.术,而应为依重心轨迹顺势成倒“7”字过竿,充分发挥运动员“借力起跳”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正>助跑:1.比比赛的助跑距离多出24步的助跑练习;2.上坡或下坡的助跑练习(选择较小的斜坡度);3.顺风助跑练习;4.不同频率的助跑练习(要求加速上板);5.尽可能大的步长或尽可能快的步频的104步的助跑练习;2.上坡或下坡的助跑练习(选择较小的斜坡度);3.顺风助跑练习;4.不同频率的助跑练习(要求加速上板);5.尽可能大的步长或尽可能快的步频的1040米的行进间跑;6.跨栏跑练习,以发展跑的节奏(跨越低栏);7.在助跑道上的快频率跑结合加速攻板(不做起跳的准备);8.在助跑时加快步频,在最后6步稍微减小步长;9.训练中采用不同的助跑节奏进行练习;10.在助跑中由教练设置检查标记来控制助跑的练习。着地技术:以脚后跟先着地,滚动至全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教学训练手段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背越式跳高常用教学训练手段与实现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模糊数学等方法对现有教学训练手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及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的背越式跳高教学手段只注意了助跑、起跳,对过竿与落垫两个技术环节重视不够;对实现教学目标影响较大的教学训练手段有完整的背越式跳高技术练习、4步助跑过竿练习、全程助跑起跳跳高架练习和4步助跑跳高垫练习。模糊聚类分析也证明,筛选的16种教学训练手段可分为上述4类。  相似文献   

7.
    
G823.114.6.G804.63 9803868背越式跳高技术力学分析=An arialysis ofthe advantages Of fosbury flop:Abiomechanics’ point of view[刊,中,A]/卢钢,秦永祥∥体育与科学(江苏),1998.-19(4).63-64(TY)背越式跳高∥技术∥力学分析∥俯卧式跳高∥助跑∥起跳∥过竿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技术,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剖析了助跑、起跳、过竿三个主要技术环节中两种跳高技术的不同之处,指出了俯卧式技术中的不足,科学地论证了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正>一、本技术教学的目的任务建立正确的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背弓和落地等技术环节的基本技术模式。背越式跳高基本技术。跳高的完整技术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垫。助跑阶段:逐渐加速准备起跳;通过起跳获得垂直速度,躯干开始旋转形成背对横竿,准备过竿;腾空时尽力向上然后腾越横竿;落垫时保证安全。助跑路线成"J"字形,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录像观察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参加2009年第11届全运会男子排球比赛前8名队伍中的16名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专项移动、助跑、起跳等活动形式所表现出素质特征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中国男子排球培养高水平副攻运动员提供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效率性的素质训练参数和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男排高水平副攻运动员在各队中身材最高,与世界高水平副攻运动员身高相比差距不大(相差3.09 cm),但体重与世界男排副攻运动员相比差距较大(相差9.15 kg);2)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一攻时运用1步助跑次数最多,2步助跑次之,3步助跑最少。运用单脚起跳少,3步助跑次数少是助跑的主要特征;3)比赛中防守反击后撤、扣球助跑步数中,表现出后撤和助跑的1步步数大于2步步数(第5局除外),没有3步助跑的主要特征;4)拦网移动特征是向两侧移动多,主要在场地内侧移动并位起跳拦网。移动时表现出采取先转体,面向进攻方向,与扣球时的助跑起跳动作相似的移动、起跳特征;5)副攻运动员在比赛中主要起跳特征是,拦网起跳次数最多,扣球起跳次之,发球起跳次数最少;6)副攻运动员发跳飘和跳发球时表现出均采用两步助跑加起跳的特...  相似文献   

10.
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一大特点,多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章来探索最佳的助跑弧线。本文试根据国内外资料中所报道的优秀运动员的数据,用数理研究的方法对助跑路线中几个重要概念,谈些个人看法。一、弧线以几步为好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步数一般在7-11步,其中有较长的一段为直线,因此弧线跑段不宜太长。目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三步圆弧线(西·海因茨《如何确定背越式跳高的助跑》) 2.三步圆弧线加一步立方抛物笔(韦国胜《用y=ax~3的曲线来衔接直线与圆弧的综合助跑路线》) 3、三步平方抛物线(杨津森《推荐平方抛物线助跑弧线》) 必须指出,仅仅三步弧线是有一些不足的。直线接圆弧线,曲率增加太快,给运动员的助跑后程增加了困难。以西·海因茨的圆弧线为例:其曲率半径为(?)-12  相似文献   

11.
发展速度耐力,提高跑的速度,在 这样的基础上培养和完善快速的、准确的、有信心的、稳定的助跑,这是各个跳跃项目助跑的训练任务。 一、非全程助跑距离的确定 在训练中,确定非全程助跑的距离时,可按助跑一步等于走两步的方法计算确定。一般认为,8步助跑为短助跑(跳高运动员3~5步),10~14步助跑(跳高运动员5~8步)为中助跑,16~20步助跑(跳高运动员8~12步)为全程助跑。训练中,特别是在比赛时,确定全程助跑距离时,必须利用卷尺进行丈量。 (一)结合各种跑段进行练习 在助跑的训练中要合理的把各种跑段结合起来进行练习。例如:  相似文献   

12.
1 问题的提出尽管目前在背越式跳高的具体教法和手段的运用上不尽相同 ,但在教学的走向与程序方面 ,主要表现有 :1)助跑→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完整技术的顺向教学程序 ;2 )起跳助跑 1~ 4步起跳→过杆落地助跑 4步起跳的完整技术的中间突破教学程序 ;3)过杆落地→助跑起跳过杆落地的完整技术的逆向教学程序 (表 1)。上述 3种不同程序的教学孰优孰次 ,迄今尚乏充分的依据定论。表 1 各种《田径》教材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步骤分类及内容一览表类别教 学 步 骤第 1类1.使学生了解背越式跳高技术2 .学习和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3.学习和掌…  相似文献   

13.
一、双脚起跳扣球技术的特点1.速度快。双脚起跳扣球,起跳后易控制身体的平衡、动作舒展、扣球力量大,而单脚起跳从最后一步助跑到起跳,身体起伏大,腿部弯曲的角度和上体前屈的角度相对较大,身体不能较好的控制平衡,双脚起跳最后一步只需到达起跳点即可起跳;同时,在蹬地跳起时,  相似文献   

14.
1985年全苏体育科学研究所综合科研小组向全国30名优秀教练员分发了调查表,要他们提出女子跳高运动员最有效的训练手段。结果收到了100多种训练手段。该科研小组经过分析筛选,从中挑选出以下9种练习。他们认为,这些练习手段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是最符合于女子跳高的动作结构的,因而是最有效的。这些手段是:1.5—7步助跑起跳,注意姿势;2.短程助跑跳高和跳远(5—6次);3.助跑单脚跳(5—6次);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和训练实践中,笔者发现正面助跑双脚起跳背越过竿练习(以下简称“正双”)对学习和改进背越式跳高技术有特殊的作用。为此,笔者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课(体育系一年级田径普修课)后对54名男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一、效果跳高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的身高、专项素质和技术决定。为了反映技术掌握的水平,即技术对身高和素质的利用率,笔者建立了两个公式:Ⅰ=E/(C-B)+A×100%和Ⅱ=F/(D-B)+A×100%。式中A为直立重心高,B为直立手摸高,C为助跑双脚起跳摸高,D为助跑单脚起跳摸高,E为“正双”  相似文献   

16.
三级跳远运动员的选择 在苏联予计达到国家和国际水平的三级跳远运动员15岁耐达到以下标准: 身高1.85~1.87米;体重70—72kg;短距离速度:40米站立式不用起跑器5秒1—5秒2;6步助跑的五级单足跳19米96—20米57;10步助跑的跳远6米30—6米40;10—13步助跑的三级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客观定量地评定背越式空中技术的合理程度,这是背越式跳高教学与训练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自从美国的杰姆斯·G提出H=H_1+H_2-H_3公式之后,人们习惯于用H_3(重心最高点至横竿的距离)值来评定过竿技术。虽然良好的过竿技术能使运动员在H_3值较小时也能越过横竿,可是,运动员腾空后处于无支撑状态,任凭过竿技术如何好,也不可能改变H_3的值。另外,由于过竿余量的存在,用H_3值来评定背越式的过竿技术,实际上有很大  相似文献   

18.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技术,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剖析了助跑、起跳、过竿三个主要技术环节中两种跳高技术的不同之处,指出了俯卧式技术中的不足,科学地论证了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力量训练方法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8步助跑跳远、4步助跑5级单足跳、4步助跑5级跨步跳、起跳腿跳深摸高、起跳腿跳深跳远等5项练习被公认为发展跳远起跳力量的方法;8步助跑跳远、4步助跑单足跳、4步助跑5级跨步跳是与跳远专项非常接近的专项力量训练方法;跳深跳远练习可以促进运动员提高积极着板起跳技术。  相似文献   

20.
<正>1.跳高技术1.1完整跳高技术阶段划分(见图1)1.1.1跳高完整技术可分为四个部分: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垫1.1.2助跑阶段应逐渐加速准备起跳1.1.3通过起跳获得垂直速度,躯干开始旋转形成背对横竿,准备过竿1.1.4腾空时要尽力向上,然后腾越横竿1.1.5落垫时应保证安全1.2助跑阶段技术1.2.1任务:获得最佳的助跑速度(不是最快)(见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