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敦煌研究院藏写本<国语·周语下>,存录<国语>正文802字,注文1190字.根据今传<国语>各本及韦注、贾注等与写本<国语>残卷正文、注文的对勘,发现写本<国语>残卷正文在用字等多个方面与今传<国语>有着诸多不同,且有正文脱漏、正文误植注文中等现象.写本<国语>残卷注文和韦注、贾注相较,互有优劣.通过写本注与贾逵<国语>注的辑佚条目对勘,完全可以断定残卷注文不是贾逵的.由于<国语>注唯韦注完整、贾注存世较多以外,其它各家注存世条目很少,无法与写本相关部分对勘,故无法确认写本<国语>注的作者.  相似文献   

2.
戎辉兵 《文教资料》2009,(18):55-57
徐元诰<国语集解>,网罗各家之说,于读<国语>者甚为便利,可称当前<国语>校注本之最佳者.然其中亦有可商榷、补充之处.今就可商榷、补充之处,成札记数条,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国语>的研究近年呈上升趋势,关于<国语>的作者、体例、性质、成书时代、思想意义、文学价值等等,都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对这些问题的综合评述,可以推动<国语>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露萍 《考试周刊》2014,(94):29-29
<正>文言文断句传统称之为句读。明辨句读是阅读文言文的最基本能力。正确断句这一考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有强调之势,下面介绍一些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比较容易正确地断句。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遇到名词、代词作主语时,一般可在它的前面断开;看到名词、代词作宾语时,一般可在它的后面断开。找出文中反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孟子章句>中的连词搭配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式地研究;并且对其所表示的关系进行分类描写;最后再与<孟子>原文以及<国语><韩非子><论语>中连词搭配使用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得出句法精密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有些不道德.他编写<史记>,从<尚书>、<孟子>、<左传>、<国语>、<世本>和<楚汉春秋>那里搬走不少东西,有的是摘叙其事,有的是全用其文.编书嘛,当然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择善而录,可总得注明出处不是?比如<史记>第四卷"周本纪"所载,大半出自<左传>和<国语>,通篇却没有一句提到<左传>,也没有一句提到<国语>,让人一瞧,仿佛所有内容都是太史公原创,倒是裴羁、司马贞、张守节等后人注解<史记>的时候,替他注明了出处.  相似文献   

7.
<国语解>是三国吴人韦昭对<国语>的注疏之作,它在<国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语解>在后世影响巨大,除了传统认为它与<左传>关系密切,得益于<左传>的经学地位以外,其本身严谨、全备、既吸收传统成果又注重探究与创新的注释方法与独特的注疏特点是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8.
<汉语大词典>对<国语>"是知天咫,安知民则"中的"则"给出名词"方法"和语气词两种不同解释,这是<汉语大词典>的疏漏之处.此处"则"应为名词,意为"方法".  相似文献   

9.
<左传><国语>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早期史传文学作品中,记载历史事实时穿插一些历史传说的手法并非始于<左传><国语>,但同之前的<尚书><逸周书>等史传文学中的历史传说相比,<左传><国语>中穿插的历史传说呈现出鲜明的特色:通过按类别编排、模式化等虚化与整合的方法,对原有历史传说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呈现浓厚神秘色彩的同时,天人感应、天人相通的理念更加鲜明,并提供了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等丰富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0.
姚金泱 《文教资料》2009,(21):23-24
本文通过对比<周礼正义>两个版本,即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万有文库本与中华书局出版的王文锦、陈玉霞点校本,在断句、标点方面的不同,撮录数条可商榷之断句处,略陈其疑,以就教于方家.文章分三个部分:先简单介绍句读和标点符号的差异;再归纳两个版本断句不同的几种类型,并分析原因;最后总结几种标点符号需要统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尚书>是史传文学发韧之作.从记言之<尚书>,历<国语>等至<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大观.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借鉴<尚书>等史传作品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在记言、叙事、写人、结构文章等方面,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是史传文学发展的新高度,并为后世史传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央十台有个很火爆的栏目,叫<百家讲坛>."明星学者"易中天、于丹等等皆诞生于此,一跃成为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红人.说不清是<百家讲坛>成就了学术明星.还是学术明星捧红了<百家讲坛>,总之,<百家讲坛>给大学教授们提供了展示"文本细读"成果的舞台--刘心武解读<红楼梦>;易中天解读<三国演义>;于丹解读<论语>;阎崇年解读<明亡清兴六十年>……一时间,全国兴起了"红学热…"三国热""国学热"……  相似文献   

13.
<左传>、<国语>所记载春秋时人应用<周易>筮占或论事的例子,上承上古三代筮法,下启两汉易学,是<易>学研究极具价值的珍贵材料.春秋时期的占筮开始了<易>学哲学化的进程,是<易>学史上义理派学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14.
吴组缃先生健在时,有一次同我闲谈,说起当年三国时曹操称赞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语出<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引<吴历>.旁边有位女教师竟忍俊不禁,说:"这明明是辛弃疾的词,怎么会出在<三国志>?"吴先生为人一向是耿直的,便对那人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  相似文献   

15.
语结与英汉同声传译断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句是是同声传译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结合语结理论,对布什2006年国情咨文英汉同声传译(有删节)的断句进行的个案研究,通过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分析断句单位的构成,证实了英汉同声传译的断句单位与英语语结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即绝大部分的断句单位就是英语语结。  相似文献   

16.
<后汉书><三国志>同作为"前四史"之一,到底孰优孰劣,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围绕这个争论,主要勾勒了从明朝至当代<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历史.明朝是<后汉书><三国志>优劣之争的开始.<后汉书><三国志>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清朝、20世纪20-40年代,而当下对二书的比较研究则不免有些后劲不足.  相似文献   

17.
古今关于<战国策>性质的不同看法主要有四种,即史书说、子书说、介于经史之间说和短长资料汇编说.这几种说法各有偏颇.从刘向编定<战国策>的编纂旨趣、所记述历史的真实程度、编纂体例、有无国家大事的主线问题、文笔问题等诸多显性方面看,它显然是一部与<国语>同类的国别体史书;而从命名方式、所记的主要内容及所表现的主要思想倾向等方面看,它又隐含有子书纵横家的特点.因而,它实际上应该是一部亦史亦子,介于子史之间的书.  相似文献   

18.
<<宋本广韵·永本韵镜>合刊影印本弁语>对于<广韵>的版本论述精当,但仍有些许尚需补充之处,内容涉及:<广韵>"巾箱本"的来历,<广韵>何本为最善.焦点集中在<广韵>的巾箱本和巨宋本之上.经过两种版本韵目的比较和上平声一卷的比勘之后,笔者认为二者当为同时代的两个善本,"可兹互校",不可偏废其一.  相似文献   

19.
同学们,<论语>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高深,并不是只有借助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才能窥见它的一鳞半爪,才能领略它的旖旎风光.有时候,<论语>就像我们身边和蔼的良师、亲密的益友,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普通人.  相似文献   

20.
"不"在中日两国语言中的使用都十分广泛.表面看来,它在两国语言中的使用及意思大致相同,但实则不然.本文将"不"在<新明解国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全部词条抽出,通过对比分析,初步研究出"不"在中日两语中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