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鸿雁出身于书香世家,幼承庭训,在其父毛秉乾先生的指导下,她比摹临习过北碑、汉隶金文诸名帖,而以北魏墓志、《郑文公》、《张黑女》、《石门颂》、《石门铭》、《散石盘》、《西峡颂》、《韩仁铭》等尤为著名,又取法赵之谦以求其洒脱,她光习魏碑、《龙门二十品》等就用了9年的工夫,从而打下了用笔沉稳厚实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她又转向习帖,对《圣教序》、《兰亭序》、《书谱》以及张旭、黄庭坚均有涉猎,这样又在她的雄强稳健风格中增添了几分空灵、几分飘逸。毛鸿雁将自己的情感和境界寄托在所写字的线条变化和总体构图之上,创作中她追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报章上经常能读到有关书法的惊人报道。陕西有位书家用85公斤重的毛笔在30平方米的白布上书写特大的“竹”字,大大超过了诸如《石门颂》、《泰山金刚经》、《瘗鹤铭》等古代摩崖的擘窠大字。其笔全长3.07米,吸墨16公斤。  相似文献   

3.
我生在石家庄.从小又喜爱绘画.自然.有关反映石家庄内容的美术作品.都是我收集保存的珍贵资料。其中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大型精装“风云志”——《可爱的河北》一书中.有一幅素描淡彩作品《石门破晓》,就是我平时经常欣赏品味的珍贵力作。为什么这么说呢?据我所知,贵社在筹划此书时,曾收集了众多大家名作.最后经过筛选,只保留四幅精美作品。而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美术编审李文侠女士所创作的《石门破晓》,竞和三位驰名中外的顶级名师中央美院副院长罗工柳教授创作的《地道战》,詹建俊教授创作的《狼牙山五壮士》,及天津美院刘天呈教授创作的《黄巾起义》作品并列在一起,充分展示出李文侠女士精益求精的艺术修养.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崇高境界的审美意识,炉火纯青的超群功底。  相似文献   

4.
索靖、陆机是西晋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家,他们的作品《出师颂》和《平复帖》也早已为 人们熟知,本文主要依靠《晋书》、陆云《与兄平原书》等材料,考察这两位书法名家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5.
贾立钢 《出版参考》2007,(8S):40-40
喜欢黄梅子的书是从她的第一本书《网络姻缘——跨国网络征婚口述实录》开始的。《网络姻缘》的反响很不错,先是《作家文摘》、《北京晚报》等全国几十家报刊连载,然后黄梅子又被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节目邀请为嘉宾,鲁豫对她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专访。节目播出以后一个星期,全国很多地方这本书都脱销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在吉林市的骨伤界,提起石门,可谓无人不晓。前不久,已故的石九先生之孙石正峰和曾孙石志衡郑重地将记有石门家族历史的谱书捐赠给吉林市档案馆。该谱书形成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分序、一览表、平面图、调查表、区域略图、谱系等二十个细目。该谱书为大十六开本线装竖版,纸张  相似文献   

7.
9月1日,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论书帖》、宋徽宗《瑞鹤图》和《草书千字文》等20余件国宝级书画,在北京新  相似文献   

8.
左林  鲁红 《新闻前哨》2011,(12):36-38
包罗万象精彩纷呈翻开《影集》,《收藏》《脸谱》,在《城事》里《行走》《读书》《寻味》;和《他她》《对话》,用《汉腔》《讲述》《生活家》的《市井》《故事》、《家事》和《网事》,《顶热帖》《晒生活》为的就是《图开心》;《连载》《幸福时光》,《男说女说》你的爱情是《向左向右》,让一对对《欢喜冤家》《全城热恋》,  相似文献   

9.
尚莹轩 《图书馆界》2023,(2):50-56+73
梁寅是元末明初之名儒,其弟子盈门,一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事。他的诗文作品收录于《石门集》中。关于《石门集》卷数版本,历代著录有四卷本、二十四卷本、二卷本、七卷本、十五卷本、十卷本以及不分卷的抄本。此集刻本流传甚少,抄本较多。现收集有关《石门集》的历代版本信息,梳理其流变情况,并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橘颂》是家喻户晓的《楚辞》名篇,历代注家对它的意旨与词藻,已尽有高论疏考。但对于《橘颂》所颂之物──橘和橘树,则无有质疑。笔者却认为,屈原在《橘颂》中所颂之物,不是橘而是柚,即又称香栾、文旦和长青果的芸香科植物柚树的成熟果实及柚树。屈原在《橘颂》中对所颂之物——“橘”和“橘树”,从种植生长的地区到树干、树叶;从果实的形状到皮色和内色,都有具体的描写:‘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移”、“绿叶素荣”、“曾枝刻棘”、“精色内白”、“梗其有理”……在诸多的描写当中,除了受地理气候的影响,其种…  相似文献   

11.
一个安徽女孩,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独闯京城,在做了5年报纸记者之后又进军电视圈。她从《半边天》到《今日说法》,再到《讲述》、《纪实十分》、《文明中国》:从编导到主编,再到制片人,如今更是《讲述》、《纪实十分》的总制片人。当年的小女孩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电视人。她.就是CCTV-10的著名制片人——梁红。  相似文献   

12.
丁一岚,是邓拓的夫人,是著名的播音员、广播界的领导干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盛况。由丁一岚和播音界泰斗齐越一起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直播6小时30分。丁一岚走完77年为祖国奋斗的历程,1998年9月16日在她生前最喜欢的《延安颂》歌声中安息了。  相似文献   

13.
沐浴21世纪的朝阳,《焦作矿工报》迎来了她的五十岁华诞。 1951年 9月 14日,《焦作矿工报》伴随着时代的脉搏和焦作煤矿职工的呼声应运而生。从创刊到现在的整整五十年里,《焦作矿工报》始终与我们的企业和矿工同呼吸、共命运,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创刊五十年来,《焦作矿工报》历尽沧桑,几经曲折。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年问世,又在“大跃进”的呼声中消迹;她于 1964年再度复刊,又在“文革”的狂潮中淹没;1975年,这张暂定名为《矿工战报》的报纸又在国民经济开始出现转机时与矿工见面,至1978…  相似文献   

14.
张露 《中国博物馆》2004,(1):F003-F003
《出师颂》是东汉人史孝山所作的一篇名赋,因其用词清铄、韵散兼备,被收入南朝梁太子萧统编集的《选》。故宫博物院2003年7月购藏的隋贤章草书《出师颂》(又称绍兴本《出师颂》),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此的墨迹。  相似文献   

15.
朱武梅 《档案天地》2004,(2):18-19,21
1947年8月,石家庄(旧称石门)解放前夕,一份由中共冀晋区四地委城工部秘密完成的机密情报已送达我有关部门参阅。当时华北的两大解放区晋察冀、晋冀鲁豫已基本连在一起,石门却如一道屏障立于两大解放区中间,全面解放华北就必须拔除石门这颗位于中心地带的钉子,于是,解放石门的工作开始  相似文献   

16.
郑豫广 《图书馆工作》2007,(1):66-67,65
本文较详细介绍了我国皖籍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朱湘的生平事迹、文学活动及其诗集《石门集》的内容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今年六月,从省广播电视局传来好消息,石门电视台选送的电视散文《秋日》获全省广播电视奖评选文艺类节目一等奖,填补了石门电视史上近二十年的空白。作为主创人员的石门广电局副局长杨昌伟事后谈感想,他说在广播电视宣传上取得一点点成绩,全都是因为对电视的热爱,热爱就是理由!印刷工人的飞天梦想1981年的某日,19岁的印刷工人杨昌伟穿着油渍渍的蓝色工作服,蜷在轰隆隆的铅字排版车间角落里,拿着铅  相似文献   

18.
嘉业堂刻《章氏遗书》本《文史通义》标注有目无文的《士习》一篇,其实并未逸失。《士习》篇最早由周作人从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中发现,并刊布在《国立华北编译馆馆刊》1943年第2卷第5期的开卷第一篇。由于时值日本侵华,且《馆刊》流通不广,这一发现并未引起学界的注意。十万卷楼抄本《实斋全集》今藏国家图书馆,经查阅,《士习》篇确实保存在第5册之中。《士习》并非如周作人跋语所说是《文史通义》内篇《知难》的初稿,而是《感遇》篇的初稿。通过《感遇》与《士习》16则歧异文句的文本比勘,可微观考察章学诚对著述删润写定的不同形式,并进而体察章氏学术思想与行止心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黄素影 《档案天地》2012,(4):4-6,17
黄素影。1919年1月出生,江苏苏州人,原北京电影制片厂优秀演员。建国前曾先后在上海救亡演剧宣传队、中国艺术剧社、中华剧艺社从事演剧活动,演出过《北京人》、《日出》、《雷雨》、《孔雀胆》等名剧。1949年调北影演员剧团。先后在数十部影片中扮演角色。现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十八岁走上表演之路,在《吕梁英雄》、《早春二月》、《小兵张嘎》等几十部影片中有过优秀表演。1984年,黄素影从北影退休。而后的她不但没有淡出荧屏。反而出现在更多的作品当中,《卧虎藏龙》、《手机》、《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第一书记》等一部又一部作品,见证了黄素影宝刀不老的实力。她应该是中国还活跃在银幕上的最年长的电影演员。1993年,她因《天伦》获第三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1997年,获第六届学会奖金凤凰奖;2001年,她因《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获得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2002年获得第六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女配角奖.2003年第三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2009年第十三届“北京放映”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20.
刚到而立之年的山东临沂军分区政治部干事尚继文,出生在沂蒙山区的羲之故里──临沂市。他自幼承家训乐于翰墨,从《石门颂》、《孔宙碑》入手,旁涉诸家名帖习书舞墨。参军后,师从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创作员张立进和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部队青年书法家阮天朝,勤学不辍,潜心临池,对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在硬笔书法艺术的殿堂里执著地追求着艺术的价值和人生的真善美!“不能单纯地为艺术而一味追求艺术。”这是尚继文同志一贯的艺术思想。参军不到一个月,他被连队任命为文书,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主动为连队出黑板报、墙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