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话语误解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言语交际中。言语交际涉及说话人话语生成与听话人认知推理。作为话语信息组构起点和认知推理前提的语用预设对话语交际的成败具有重大影响。说话人语用预设量的偏差和说话人预设的语用含糊,均会影响说话人话语的明示性和突显度,制约听话人的正确推理,是造成话语误解的重要因由。  相似文献   

2.
误解是由于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没有准确传达他的话语意义,听话人没有准确或全面理解说话人话语意义的言语现象.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及认知语境,结合实例分析了话语误解产生的原因,指出话语误解是在认知语境的选择、补足与扩展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话语是承载说话人意图的载体和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媒介。作为表达语用意图的话语行为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也是语用行为,还是文化行为。话语行为无时无刻不处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网络之中。对话语语用意图的认知能形成高效率的认知直觉;对语用性的认知直觉能帮助说话人对语用意图进行自认为的最佳语用设计,而使听话人根据交际语境激活的语用知识和认知习惯作出相关的理解。话语语用性保证了话语行为的双方对话语意图生成和诠释进行的优选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4.
话语是承载说话人意图的载体和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意图的媒介。作为表达语用意图的话语行为不仅仅是言语行为,也是语用行为,还是文化行为。话语行为无时无刻不处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的互动网络之中。对话语语用意图的认知能形成高效率的认知直觉;对语用性的认知直觉能帮助说话人对语用意图进行自认为的最佳语用设计,而使听话人根据交际语境激活的语用知识和认知习惯作出相关的理解。话语语用性保证了话语行为的双方对话语意图生成和诠释进行的优选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5.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话语误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释语用学“关联理论”的基本框架;运用该理论剖析话语误解的实例;指出在交际过程中充分重视说话人的话语明示性、听话人的话语推理以及双方认知环境的互显,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话语的误解。  相似文献   

6.
1话语误解的语用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话人的话语因素和听话人的推理因素在误解的形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有时其中的一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误解形成原因的探讨虽不能使我们完全消除误解,但至少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解,促进交际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反语(Irony)是指说话人所说的话在字面上与他想要表达的意义恰恰相反,是一种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来取得讽刺、幽默等效果的修辞手法。本文借助Sperber和Wilson(1986/1995)的关联理论,指出反语理解是一个多维推理过程。反语交际发生时,听话人会结合认知环境,明显感觉到在话语和整个认知环境之间存在不匹配、有悖听话人的心理期待。在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中,听话人于是推测这种不匹配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说话人有意为之,代表说话人的某种批评性评判或评价,进而推断该话语是讽刺性话语:传递讽刺、挖苦、戏谑、诙谐、嘲弄甚或幽默等态度。其次,交际者的心态,语气、语调也能帮助听话者识别反语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8.
话语理解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理解话语需借助语境。语境是认知性质的,是变项。要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才能正确理解话语。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语境对话语理解的影响。听话人对说话人所说话语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听话人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常见的话语现象.从关联理论观点出发,话语标记语能对话语的理解形成某种制约.即通过话语标记语制约听话人认知语境的构建使听话人进一步寻找话语与认知语境之间的关联,达到说话人期待的语境效果,实现成功交际.话语标记语能对语用过程实施一种认知上的语用制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话语误解,结合关联理论,对产生话语误解的原因、日常交际中避免话语误解现象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探讨,指出在交际过程中要重视说话人的话语明示性及听话人的话语推理,尽量减少或消除话语误解。  相似文献   

11.
冯春莲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2):90-93
本文从语境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误解产生的原因.从语篇语境,背景知识语境,情景知识语境,熟悉程度语境和语境的补足与选择的语境认知不足出发,逐一分析,得出了误解产生的语境认知的推导模式:对同一句话语,说话人的语境认知和听话人的语境认知在两个层次上平行发展,没有发生交融,或者说两条平行线不能交叉,交汇,从而就产生了误解.  相似文献   

12.
连贯就是看话语之间是否有关联或语义联系,而误解的产生取决于听话人是否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然而话语中出现的偏离式连贯尽管使得话语之间保持语义联系,但非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含义,误解不可避免。对言外行为的含意不充分误解或含意过度误解,会产生偏离式弱连贯或偏离式强连贯。  相似文献   

13.
话语误解是网络交流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本文运用语用学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对网络聊天中话语误解的实例进行分析,指出容易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有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话语关联程度低、语境不清晰等。因此说话人在生成话语和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应做出各自的努力以减少或避免误解。  相似文献   

14.
话语误解是网络交流中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本文运用语用学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对网络聊天中话语误解的实例进行分析,指出容易导致误解产生的原因有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话语关联程度低、语境不清晰等。因此说话人在生成话语和听话人理解话语时,应做出各自的努力以减少或避免误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心理距离为参照点,以汉语日常会话为语料,在语用视点和语用移情及离情理论框架下,探究人称指示语的更换在交际中所起的调距作用和取得的语用效果。通过分析发现,第一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二或第三人称指示语时,前者拉近了说话人和听话人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话语的亲和力,后者拉近了说话人与第三方间心理距离,便于听话人感受说话人对第三方的情感和立场;第二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一或第三人称指示语时,前者将听话人移位于说话人位置,两者间心理距离消失,激起情感共鸣,后者将心理距离由远拉近,强化说话人负面情绪,多为严厉批评;第三人称指示语换指第一或二人称指示语时,两者都将心理距离拉远,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弱化自我意识以增强客观性,后者通过模糊听话人身份来提高礼貌程度。  相似文献   

16.
“语言使用者视角”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语言使用者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就说话人施出话语的过程作“慢镜头”式的透视,我们可以得出人们说出话语的三个思维步骤,即“预设的形成→意图的确定→话语的施出”。这为人们解读话语意义提供了又一条方便而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是说话人为了引导和制约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而选择的语言标记,因此它已成为语用学和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关联理论,对会话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认知语用分析,指出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中可以增加语境效果,减少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获得话语的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刻意曲解不同于语用误解,它是听话人在充分理解对方话语的基础上故意歪曲对方话语意义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交际策略,以此来达到交际目的。在刻意曲解过程中,心理因素是刻意曲解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听话人的心理状态决定他会如何理解并回应对方的话语。  相似文献   

19.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听话人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按照一种固定了的语言思维方式对话语进行理解,表现出语言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言思维定势。听话人受语言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从语音的接收、话题的预设到对话语的解译、反应都可能产生偏差,形成误解。  相似文献   

20.
孙茗 《惠州学院学报》2014,(2):83-85,103
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会话含义能否被正确判断制约着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而认知语境的动态特征为促进说话双方对共知语境的构建以及建立有效的话语理解形式奠定了基础。文章从新认知语用学的视角出发,利用认知语境及会话含义的概念分析言语行为,指出说话人在会话中不断调整真实意图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达方式,导致听话人需要不停寻找与共知语境的最大相关度以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