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家族小说《羊的门》中的乡村国民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家族化中的国民性格呈现着多种病态特征,对此,20世纪的许多作家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审视和批判。世纪之交,长篇小说《羊的门》立足于现代乡村,多层面考察了传统宗法化与现代权力世俗化联姻背景下乡村国民的生存状况和精神特征,深刻揭示了国民性格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足球长期以来落后于世界足球,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儒家文化的视角看中国民族性格的优、缺点入手,在深入探讨我国足球落后的文化成因的基础上,详细论证了民族性格对中国足球的双向影响,并进一步解析了以西方竞技文化为内核的现代足球运动对中国民族性格的文化浸润,初步明晰了我国国民的缺乏竞争意识,消弭个性创新、麻木顺从、老成温厚等民族性格,对我国足球产生的了深远的影响,标示了中国民族性格是我国足球发展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明确了以西方先进文化为内核的现代足球文化对我国国民性格的匡补。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五千年的风俗传统,五千年的大环境大气候,塑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性格,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个国家其民族性虽在某些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是有些本该摈弃而尚未剔除绝尽的劣根性却保留下来。本文简述国民性格优劣,试图从国民性格形成途径角度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在优化国民性格形成路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美国虽为移民国家,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国民性格.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超验主义思潮,涤荡了整个美国社会,使美国文化逐渐脱离欧洲文化,使美国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从个人主义传统、美国价值观、自由宽容精神以及实践创新精神等方面,论述了超验主义在塑造美国国民性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南联大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丰碑,"两最"教授闻一多是联大个性鲜明的教授群体之一员。他"不甘心""不忍心"和"不灰心"的教育执念,植根于国民性格中的面子观,融合了平权性格的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展现了联大教授群体的学问品格、为师风范。而联大教授风范的养成、维护与坚守,则有赖于时局契机、文化土壤和多元、兼容的教育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中国人的性格有许多缺陷,针对国民的 性格缺陷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员自身的修养对辅导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生活在不同地域中的人们,在性格特征上总是存在着差异。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社区性格。研究不同社区的性格,不仅能使社会心理学领域的性格研究得到进一步地开拓和深化,而且为改造和重塑国民性格的研究提供一个中间层次分析工具。 一、社区性格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社区是现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安布罗斯·金和K·Y钱认为,社区有三个分析尺度,第一是物质尺度,社区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第二是社会尺度,在该区域内  相似文献   

8.
日本谚语典型反映了日本民族特征,凝聚着日本民族特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同时也折射出本民族特有的一些国民性格。学习日本谚语对于深刻理解日本文化,了解日本民族特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邢泽  尚志芳 《考试周刊》2014,(44):37-37
本文就"和"背景文化在日本"道歉文化"、日本多元文化并存性、日本茶道文化特征等相关层面上的体现进行分析和论证,得出日本社会构造及日本国民性格文化均是在"和"精神构架下形成和固化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青年毛泽东从近代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自己从事社会政治改造的经验,提出了改造国民性思想。其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培养国民基本品性,唤起国民政治觉悟和伦理觉悟等方面。其特征表现在国民性改造的内涵层次、文化比较中的现代理念和道德现代化的取向。  相似文献   

11.
老舍与鲁迅因受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精神构建、国民劣根性根源分析以及国民劣根性批判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分析老舍与鲁迅小说中关于国民性格的塑造与批判,阐述国民性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为国民性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年,在改造国民性思潮中,中国思想界深入探究了中国国民性格形成的历史根源。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专制制度、伦常文化、自然经济等社会因素与国民品性形成的关系。清末思想界对国民性格根源的探究,不仅深化了改造国民性思潮,而且将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引向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研究和对传统文化的审视,在建立近现代新文化进程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串于老舍新文学创作的始终,而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各类市民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和风俗民情的描绘,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去透视国民性的病源,在对二者互为因果的考察中,完成了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同时,他又极力挖掘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中的潜在优异因素,从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表现出和社会变革的极大不协调和不适应性。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今天,儒家伦理文化既是我们的资源,也更是我们的负担。其负面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国民性格及其心理的影响,即奴隶性,双重人格,缺乏个体自由和创造精神。注重家族利益,缺乏公德和凝聚力,注重人际关系而轻视科学探索,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民族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进行改造和创新,重塑国民性格和民族精神,由人的现代化入手,完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换。  相似文献   

15.
由沂蒙红嫂引伸出来的“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象征性标志之一。从内在脉络上说,“红嫂精神”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作为一种主体精神它呈现出一种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渐进的规律。“红嫂精神”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和女性文化特征。这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是有着割不断的血缘联系的。  相似文献   

16.
在晚清国家观念的现代转型中,除了我们习知的民族国家观念之外,还有一种国民国家的论述,它也是当时思想界对于现代国家建构的一种理论回应。国民国家将国民确立为政治的主体,强调国民平等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树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使传统一家一姓之私产的国家成为国民之公产;国民与国家直接的和没有中介的关联,切断了传统君权神授或天命人归的国家论所赖以存在的宇宙秩序与政治秩序之间的纽带,具有鲜明的现代性格。但作为一种外源的、翻译的现代性,"国民国家"又在各种竞争性的阐释中没落:革命派理论家以民族吸纳和取代了国民,以民族国家取代了国民国家,以种族革命作为立国之道;改良派虽有新民以新国、铸造国民的意识,却以有机的国家、集体的国民吞噬了个体的国民,一度还以国民资格不足而误入开明专制的歧途。晚清的国民国家论述中鲜明的集体主义倾向,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历史情境中虽不难理解,但也因其不能妥善安置个体的国民在国家中的位置而难以奠定现代国家的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的主要思想成果,千百年来已经内化为我国国民性格的一部分.“过犹不及”、“允执其中”的道德标准,以及为实现这种标准而遵循的“和为贵”的行为原则,在当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形势下,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存在着消极影响.因此,破解中庸之道的国民性格,发扬优秀传统,克服国民性格中的弱点,拥有健全、健康的国民性格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性格决定命运。民族性格决定民族的兴衰成败。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并不断培育和完善我们的民族性格。为此,我们除了应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性格,摒弃那些落后的民族性格外,文化教育部门用优秀的刚性文化来教育和影响国民是培育和完善民族性格的根本,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则是捷径。  相似文献   

19.
<正>班会背景美食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讲究“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在食物中寄托了太多的情感和文化,国民的性格和对审美的追求都可以在食物中反映出来。人间的烟火味就是通过这些传统美食散发出来,滋养着国人的身心。  相似文献   

20.
严复是近代以来在民族图存的大背景下审视国民性改造问题的第一人,开启了近代思想界批判国民劣根性的先河。他深刻揭示和尖锐批判了近代社会的国民劣根性,并提出改造国民性的具体实践路径。深化对严复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挖掘其改造国民性思想中的价值意蕴,对重塑新时代"中国性格",促进新时代中国精神建构、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精神文化风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