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恋土情结是乡土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和茅盾的《农村三部曲》都生动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他们虽然都体会到了农民对土地的眷恋,但对于农民背离土地这一现象却有不同见解。是赛珍珠的文化价值取向与茅盾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农民的"恋土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农民对土地有着深深地依恋之情.称为恋土情结。这是与农民土里刨食的生活方式、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农民与土地间的血缘联系、宗教联系密切相关的.这种情节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流民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民,一般来说,指丧失土地无所依归或因天灾人祸而流亡他乡的农民。流民现象并非近代独有,古代亦司空见惯。本文就古代流民问题,作一鸟瞰,就教于读者。一、中国农民的“恋土”情结流民现象自古被视为社会病态。这除了它经常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外,还在于这种现象与中国农民“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背道而驰。众所周知,中国历来以农立国,特别是在个体小生产农业的生产方式下,土地成了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吐含万物”,农民各种生活所需,直接。间接都要从土地上获得,这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同时,由于土地具有不怕被抢劫、偷…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农民“恋土”情结、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应该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等途径,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娟 《华章》2012,(16)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刻画了王龙的家族变迁,中国作家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写出了老通宝家庭的困境.两位不同国度的作家,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中国农民和农业问题上,揭示了农民的恋土情结、农民的传统美德和局限.但是,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化上,中国农民和农业的出路问题上,两位作家的考虑不同.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读者受众,不同的创作目的是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纵观建筑历史长河,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东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物质载体,是中国人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沉淀,映射着中国严肃的传统伦理规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伦理思想浓郁的"恋土"倾向、"恋木"情结、中正和谐之审美和建筑之术的道德制裁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恋子情结,即母亲对儿子的一种极端的依恋和占有,表现为一种畸形变态的母爱。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题材,恋子情结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展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寡母—恋子—欺媳"这一文学模式。恋子情结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范式转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味,它是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对女性压抑束缚的结果,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对女性独立人性的压迫以及自主权力的剥夺。因此,运用文化诗学的方法对恋子情结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及其文化渊源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的衣食之本,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不仅阐述了土地信仰在诞生仪礼、婚姻仪礼、恋土情结等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而且也论述了土地信仰在人们生活中所发挥的凝聚、娱乐等作用,其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依感。  相似文献   

9.
常爽 《考试周刊》2007,(51):125-126
"恋女情结",本文指父亲对女儿无意识的爱与归属的感情。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高老头对女儿的过分爱恋与依附归因于他的"恋女情结","恋女情结"是造成高老头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创业史》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资源从恋土情结、发奋精神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和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在征地补偿、生活方式及养老问题上产生的不平衡心理。原因在于失地农民对征地消极的认识、控制错误、夹心层心态和较高期望值破裂几个方面。在具体对策上,需要引导失地农民自我调试,并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增加幸福感和提升社会的宽容心来化解。  相似文献   

12.
农民收入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事关大局。而资源禀赋和体制束缚,是制约河南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矛盾。鉴于此,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在近期内要增加农民收入,应实施农村大开发战略:把劳务转移作为河南省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拓宽农产品加工生产的产业链;在部分地区全免农业税收;有条件地推进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部分地区试行社会保障制度试点。  相似文献   

13.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它对农民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观念、政策、法规、监督机制等制度性原因,使广大的农民在非农用地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经济利益,生存空间受到威胁,必须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非农用地征用、补偿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否则稀缺的土地资源将要受到灾难性破坏。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二元分割,主要是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权利悬殊。农民集约使用土地的主体权利贫困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最直观的是社会权贫困,最核心的是土地财产权贫困,最重要的是公共产品分享权贫困。促进农村土地集约使用,必须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规定,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民的主体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困境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对于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农村土地流转也正面临困境,如农民小农经济意识的束缚、农村土地法律存在缺陷、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不完善、农村保险业务的制约、农民进城工作和子女教育保障少等现实困境,对此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政策,如普及科学知识和解放农民思想、继续完善农村有关土地的法律、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建立覆盖全面的农村保险内容、政府切实保护农民工利益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首次明确肯定孙中山的“耕有其田”是与农民革命相结合的土地革命纲领;指明“平均地权”与“耕有其田”性质不同;前主张土地改良,后提倡土地革命;批评陈伯达否认“耕有其田”是土地革命主张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7.
陕甘宁老区主要位于陕西、甘肃和宁夏的交界处,地处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土地,靠天吃饭.本文在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民素质对经济的影响和对农民增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该区域农民增收的途径和对策,为解决陕甘宁老区的农民增收和区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目的是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必须改革完善现行农地制度。因为现行农地制度的小块分散经营方式存在制约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所有权模糊,农民土地权益屡遭侵害,大量资金外流,削弱了农业自我积累的发展能力;土地使用权不完整、征地补偿过低、土地潜在保障功能等制约农转非进程,不利于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农民增收难、致富难;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不利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大降低了农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才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鉴于河南农民文化素质总体不高、市场营销观念较为落后、法律意识不强、卫生健康状况较差的现状,培育新型农民,必须采取以下对策:结合农村实际,突出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着力繁荣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强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工作;美化村居环境,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市场经济的参与和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了解中国农民,就不了解中国社会",这句名言精辟地概括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农业大国中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在中国农村改革面临困境和又一次契机之际,如何正确地认识中国农民问题,成为一个极为现实的理论问题.文章从现代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农民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