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相似文献   

2.
声音     
教育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小足 ——中国体制的长处在自上而下的高效率.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的应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相反。社会主义的教育体制更应是这样。大城市学生条件相对优裕,理应学得更好、考得更好;  相似文献   

3.
在朱熹之前的先秦诸子著作里关于“文”和“道”的论述,有着各说其是的不同解释和认识,对后代的文学理论造成了很深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刘勰把“文”与“道”看作为“道”是文之根源,宇宙间一切有文采的事物都根源于“道”;唐代韩柳认为“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欧阳修及苏轼继承了韩柳文以贯道的思想,周敦颐倡导“文以载道”之说,逐渐打破了文与道的平衡,体现出理学家重道轻文、轻文而不废文的思想。至朱熹,他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从自己主张的理气观入手,提出了他的文学思想核心——文道观,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枝叶,“文”与“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思想,本文就朱熹及之前关于“文”和“道”的论述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影响着宋以后的中国教育。朱熹始终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他说:“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从日常生活、从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所谓教学生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相似文献   

5.
教育名言     
《辽宁教育》2012,(8):32+37+41-42,61,63,74,81,86,87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  相似文献   

6.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7.
后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在科学上有杰出的成就。他在《应闲》一文中说明他的抱负:“君子不患位之不薄,而患得之不崇;(君子不愁地位不高,而愁道德不高尚);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不以薪俸不多为可耻,而以知识不多为可耻。)  相似文献   

8.
孟子所说的不动心之道,即仁义礼智根于心、宠辱不惊之道。要得不动心之道则要养心;而养心,则要自反、集义、知言、知义。孟子与告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告子外义。养气之道的根本仍在养心。抛却养心,专事养气,心不得养,气不得守。  相似文献   

9.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一生热爱教育,先后做官14年,但讲学却达50年之久,而且始终不倦,堪称“宋代孔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  相似文献   

10.
范玑认为,画非求名利之具,而在于养性,提出了较系统的画家心性修养论。他认为学画之道应是师古而不泥古,临摹中有创造,鉴古而知古人得失,程序上应先工后写。关于作画之道,应处理好笔墨、虚实、繁简关系。他对鉴赏之道颇有会心,对诗画互补的看法也不乏新见。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2012,(11):63
【相关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不患位之不尊,而惠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相似文献   

12.
《聊斋》因为蒲松龄自道的“孤愤”,其思想意义一直被评价很高,人们认为他的“孤愤”是对整个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怒,并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发愤说”等而视之。其实蒲松龄的“孤愤”实在是他的“私我”之愤,其社会性并不大。蒲松龄继承了传统君臣关系中的“妾妇之道”,不可能超越时代,在《聊斋》创作过程中“妾妇情结”占了支配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成功连任,他的下届任期从2012年1月1日开始。为期5年、潘基文宣誓就职。他引用中国哲学家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相似文献   

14.
游侠人格的形成是一个历史化过程,体现在其"知行合一"的人生态度上,是周穷救急的侠义之举与内在德行修为并重的结果。游侠人格精神的形成,是先秦诸子思想之间互相扬弃、融合的结果,尤以儒、墨、道三家最为显著。儒家之于侠,在于"仁",以仁爱之心救他人于危难;墨家之于侠,在于"任",损己益所为,杀己存天下,不惧死亡、勇于献身;道家之于侠,在于"施",施财于天下,周穷救急,以富而不有、功而不居、为而不恃为原则。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教人化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句话明确阐明了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育人的深刻道理。在我们日常  相似文献   

16.
“日损”是春秋道家以“道”修身达到“无为”境界的重要途径。“清静”是一种做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统治若能清康恬淡以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天下才能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弥拉——亲爱的孩子:……在一个艺术家的家里,品味必须高雅,而不流于奢华,别让他为了一时之快而浪费钱财。他的艺术生活正在开始,前途虽然明朗,仍未得到确切的保障。由于他对治家理财之道向来漫不经心,你若能劝勉他在开支方面自我约制、搏节用度,就是对他莫大的帮助。他对人十  相似文献   

18.
有一段话是我经常用的,这是东汉时期张仲景写的书中的一段话,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一千七百多年,于今天仍然有益。他说当时很多有文化的人都不注意健康,追逐名利地位荣誉,巴结有权势的人,对此,他这样评价:“崇饰其末,忽弃其本”(重视外部而忽视根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外表豪华,打扮时髦,但是里面健康出了问题)。他感叹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他又说:“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  相似文献   

19.
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说:“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作教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  相似文献   

20.
岳飞身为武将,其“英雄谋略,虽古名将鲜有及之”。他在与张所论为将之道时,说:“勇不足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只患其无谋。……是以上兵伐谋。”认为作战要取胜,关键在于谋略,故岳飞广求谋略之才,倚幕僚为智囊。“飞讨贤礼士,食客所至常满,一时名人杰士多归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