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律体诗的出现是汉语诗歌史上的大事,律诗的成型曾经历了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自从有了成熟的五言诗,诗人们虽尚不知四声和平仄,但已经开始注意到声调的和谐晓畅和抑扬对比。远在隋唐以前,即已有合律的诗出现,至沈佺期、宋之问登上诗坛之前,初唐已有不少诗人写出了数量可观的、完全合乎规范的律诗,因此,把律体诗的起源和定型仅归功于沈、宋,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2.
沈佺期、宋之问是初唐后期的重要诗人,其继承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创作了大量既众体皆备、又精工严密的诗歌,使五、七言诗在律化方面臻于成熟并最后定型,并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内容而使得形式与内容高度结合,还提高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艺、手法,进而形成其独特诗风,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两人因此而齐名,故史称"沈宋"或"沈宋体"。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沈期、宋之间的研究,多探讨其在律诗定型上的贡献,而于其人格类型、审美境界,则鲜有论及。本文认为,沈、宋存在着功利、审美的两重人格,并呈现出共时态的双重性、历时态交替性的特点,造成其人品与诗品的离合同异现象。宫廷中,沈、宋两重人格并存,其应制诗有着两重性的特点;日常生活中,沈、宋复归于真实的人格,诗表现出感情之真;贬谪时期,渐近于人格的纯化,其抒情方式与抒情境界相对于“四杰”有了新的发展。文中论述了以下内容:一、官延应制诗的两重性;二、审美人生的逆向追求;二、感情之真与诗境之美;四、人品与诗品的同异离合;五、人格心理的纯化与抒情境界的深化。  相似文献   

4.
对于律诗与律绝这两种诗体,有人提出一种观点:律诗和律绝有着相同的渊源,律绝是在八行体律诗中截取四句而形成。为了澄清这一问题,本着重分析了律诗与律绝的古诗律化过程,从构成格律规则上,谈两相同点;在对仗、内容等三方面再谈二不同点,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律诗与律绝。  相似文献   

5.
许浑,是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齐名的晚唐诗人,其律诗创作贴近现实,取材广泛,风格多样,“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继承并发展了唐诗优秀创作传统,标志着唐代律诗已发展到纯熟的新阶段。本文以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为视角,紧扣许浑“生涯半别离”的仕宦经历,就其怀古伤今的咏史诗、独辟蹊径的边塞诗、各具特色的山水诗等几种题材的律诗创作,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概略地论述并充分肯定了许浑律诗创作的成就和地位。  相似文献   

6.
应制诗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关系密切,《诗经》中记载的宴飨诗是应制诗的萌芽,应制诗创作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至唐代达到顶峰。沈佺期是初唐后期典型的应制诗人,其应制诗创作与他的宫廷任职经历息息相关,是他跌宕起伏人生的缩影,对其现存37首应制诗题材类别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唐代宫廷生活及风俗人情。沈佺期应制诗艺术形式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相对稳定性、“三部式”结构及尾联的程式化表达、诗中语词的重复以及数量词、叠词的运用三个方面,这些诗歌对盛唐气象具有开拓之功,也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沈栓期和宋之间一起为律诗的体制形式作出了独有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七五言律诗的定型。中唐元镇精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向后,文体之变极焉。”人们一般都注意到了沈、宋对律诗体制的贡献,但未注意或较少注意他们在诗歌意境创造上的功绩。鉴于此,本文谈谈沈桂期的《夜宿七盘岭》的意境创造,并就《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1版。该辞典至1994年的印刷量已高达184万余册,影响很大)中对七盘岭的地名注释向倪其心先生请教。沈桂期(约656一约713…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便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一种格律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在初唐得以定型,在盛唐臻于成熟。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其称为"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包括排律、律诗、绝句三大类,其中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又分为主要指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三种。排律主要由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二者构成,且有长律、大律之称。由首都  相似文献   

9.
在沈、汤论争中,沈碌力倡“音律说”、“本色论”,这对扭转明中期以来的不良创作风气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明后期戏曲创作对音乐美、形式美追求的时代特色。但沈臻的理论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客观上对明后期吴江派的戏曲创作及作品品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汤显祖提出“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强调了作品的“曲意”、“意趣”,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重视作品的机趣、神似、真色等问题,对明后期临川派作家的创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成、同至光绪初年,“粤三家”沈世良、汪臻、叶衍兰是岭南词坛成就最高的词人。他们同受浙西词派影响,但程度不同,词风并不相近。沈世良和汪王泉可归入浙派,但沈词凄楚蕴藉而汪词清虚悠远,汪氏另有不少绮丽之作。至于叶衍兰则词风靡丽,受浙派影响最小,实属常州词派。“粤三家”处于岭南词风由“浙”至“常”的转换期,通过三家之创作可以窥见当时岭南词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兴沈氏的出现是江南士族正式登上南朝政治舞台的标志,在刘宋强化皇权的斗争中,沈氏人物沈演之,沈庆之,沈攸之我不置身其中,而沈氏家族的政治地位也由最初的君主私人亲信的身份向“王朝之臣”转化,南朝四代,沈氏累世贵显的地位由此奠定,沈氏家族的崛起与南朝皇权政治的复归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南朝历史中南方因素的加强。  相似文献   

12.
宋人调笑转踏词,含7个构成部分,其中“口号”、“诗”、“放队”(遣队)等,多为作者创作的诗歌,它们有的被《全宋诗》收录,有的未被收录。本文从《乐府雅词》、《永乐大典》以及宋人别集等文献中辑得晁补之、毛滂等人诗作共81首,作为对《全宋诗》的补遗。  相似文献   

13.
清代道咸年间,沈谨学与江湜、贝青乔等相酬唱,他们的诗歌主要反映当时底层知识分子艰难的生活,也关心国家内忧外困的政局.同时,他们对当时弥漫诗坛的格调派和性灵派,均有所不满.他们学宋,又倡导清新自然的诗风.因此,他们被称为“吴门寒士群体”诗人.沈谨学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足不出吴地,穷困潦倒,以纯粹白描的手法抒写了艰难时世之苦难人士的磨难生活  相似文献   

14.
刘向的《列女传》每一篇故事的结尾都引用了《诗经》的句子作结。这些故事所引用《诗经》的句子 ,有的与其内容相符 ,有的相近 ,有的则不是用其本义 ,而是借用诗中的形象与语句表达自己的感情 ,借诗以言其志。《列女传》在引用《诗经》的观点及欣赏《诗经》的心态方面取得了某种和谐和统一  相似文献   

15.
池州地方文献中辑得《全宋诗》失收的诗作51首、佚句2则,涉及作者40人,其中有22人不见《全宋诗》。辑得苏舜钦、梅尧臣、王安石诸名家诗。这对《全宋诗》的完善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宋朝名相韩琦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其同僚之多,关系之复杂是可想而知的,其同僚可分成三大集团,即吕夷简集团、范仲淹集团和王安石集团。韩琦与这三大同僚集团的复杂关系对维系其仕途起了重要作用,也对当时的朝政起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补录《全唐诗》及其续补著作失收作者胡生并诗三首,刘采春诗一首,《南岳魏夫人传》中诗一首,补道士吴子诗二首并删正作者名条;考订《全唐诗续拾》卷五七所收作者贾松实为晚唐曹松;考订《全唐诗》及《全唐诗续拾》所收李山甫诗本事及题赠对象。  相似文献   

18.
高磊 《成都师专学报》2009,(1):36-42,46
清代学宋风行,带来了宋诗选本的繁荣。据笔者仅见,现存可知见者共有59种。其大量出现,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宋诗文献,反过来也促进了清代宋诗及宋诗学的复兴,并成为后人选宋诗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中人物所作的诗词仅有十首,其中酒后诗有五首,而这之中有四首是宋江所作,这一叙事现象在《水浒传》众多人物的许多相似塑造中显得独特。因为酒后诗是宋江冲破理性樊笼的心理的真实写照,分析这四首酒后诗,能清楚认识宋江的"忠"与"义"的相互关系以及他的人性的发展和其中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20.
姚培谦出身于金山望族,家富藏书,喜读书治学;又尚风雅,广交游,对《宋诗别裁集》之成书贡献巨大。笔者于《〈宋诗别裁集〉编者姚培谦交游考》中曾考证出姚氏相与交游者31人①,后继续爬梳相关文献,于本文中则补考出相与交游者41人、正误5人。此72人中,以江南人士居多,这与江南文人酷嗜雅集唱酬、切磋学问、探讨诗艺的传统有关;而相交者中又半为诗人学者,多主张以经史为本,务实黜虚,这也契合了清前中期崇尚实学的学术思潮,并对《宋诗别裁集》批评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