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曲博 《华章》2011,(34)
“新词语”在词汇、词汇史研究方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如果不研究“新词语”,根本谈不上词汇史的研究,而共时范围内的词汇研究也是很困难的.“新词语”总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一个共时时期的词汇,总是包括原有词语即从上一个时期继承来的词语和这个时期产生的“新词语”.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的汉语新词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促进了汉语言的丰富,尤其是新词语的大量产生。通过对新词语的观察发现,新词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构词方式的改变;音节趋向多音;外来词的变化及术语的大众化等。新词语产生渠道方面也呈现出一些不同:旧词语的复活;旧词语的新义新用及港台词的大量吸收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多元化进程的逐步加深,在生活和网络中都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文章以2006-2015年十年间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和总结了新词语的界定;新词语的传播渠道及新词语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汉语新词语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语言生活。文章以2010年到2012年这三年的新词语为语料。探讨了新词语产生的途径:新造词语、新用词语、外来词语、缩略语;分析了新词语的语言学特征:三音节占绝对优势、合成词居多、名词为主、词义单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最后指出,我们必须对新词语加以规范。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些“文革”词语(也包括“文革”前一段极“左”时期产生的词语)随着“文革”的完结而进入语言博物馆,但也还有一部分“文革”词语至今仍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目前,“文革”词语大都在感情上、词义上或用法上产生了异化,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更新,但这一更新和异化的过程是复杂而漫长的。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过程,以引起人们对“文革”词语更新和异化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和任何事物一样,语言也需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说语音、语法相对稳定,那么词汇就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词汇中基本词是内核部分,较为稳定:新词语则属于外围部分,相当活跃。基本词和新词语两部分密切联系,共同为人们的交际服务。基本词当初就是新词语,而新词语又是基本词出现的前奏,是汉语词汇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生命和源泉,汉语词汇就是通过它的不断推动而向前发展的。可以说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嬗变的产物。每当社会的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时,就会诱发新语新词新用法的大量产生。新词语的活跃程度,是社会活力的指标,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如果一个社会长期没有新词语的产生,则可以断定这个社会是死气沉沉、没有发展的。与之相反,大凡新词语层出不穷的时代或社会,往往充满了活力。比如,港台、广州和上海一带新词语产生数量多、速度快,许多新词语都是先流行于港台或沿海一带,随后再传入内地的,因为那里的经济发达,文化活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语言与社会共变论为理论基础,并结合社会评价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深入探讨新词语产生、发展 和规范等问题.本文认为,社会的发展对新词语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社会文化影响着新词语的盛衰,人际关系影响着新词语的变迁,媒体传播影响着新词语的扩散.对新词语的发展,本文认为,随着社会生活的进一步多元化,新词语还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加;中国加入WTO以后,外来词语会进一步增多,字母词语现象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进一步融入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对新词语的规范,本文认为,首先应该运用社会评价论的观点去看待新词语的有关问题;其次,规范和评价新词语,也要考虑语言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涌现出了大量新词汇,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新造词语“异军突起”。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事物、新观念、新产品不断涌现,新词语也就应运而生。如特区、打假、国库券、世纪行、电子货币、电子邮件等等。二是外来词语大量“进口”。改革开放必然使外来词语大量涌入。如电脑、卡拉OK等等。三是港话、粤语等方言“身分变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香港、台湾、广东、上海等地,其方言也就赋予了特殊的“经济价值”,在全国各地流行。如发廊、物业、打工、煲汤、炒鱿鱼、收银台、款爷等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量的新生词语涌现,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收入最近12年的新词语2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新词语突出的特征就是新,我认为只要具备这一特征的词语都可称为新词。下面我将以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新词语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X+女”族词语属于“文化词汇”,不仅为语言系统增添了新的色彩,也反映了新时期女性世界的状况以及当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本文从“X+女”族词语的构造、后缀化、修辞特点及成因等方面加以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1.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伤痕》表现的是"文革"期间留下的"伤痕"及其修复,《十年十癔》则描摹了"文革"期间形成的"创伤",它无法修复且不断重返现实之中。从《伤痕》到《十年十癔》,八十年代文学圆满完成了对"文革"的创伤建构。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14.
以《后悔录》、《启蒙时代》、《河岸》、《古炉》等十五部作品为考察对象,将近五年来长篇小说中的"文革"书写置于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年的"文革"书写这一"宏观"语境中,从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日常生活"角度切入,来把握当代作家进行"文革"书写时的主体精神,进而反思其中传达出的某些不良的价值立场与文化意识,希望借此对当代文学如何更好地处理"文革"这一历史对象做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这两个方面对当今的暴力现象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前者在校园语言、体育界用语、社会用语以及文人用语等中都有十分明显的反映,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沿用文革时期流行的暴力词语和大量使用詈骂性言辞这两个方面,文章呼吁人们同这些现象进行斗争,以求得语言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文革美术符号成为"政治波普"后在当代艺术中也有如同折射光芒般的耀眼体现。当代"政治波普"将文革美术符号进行提炼再与西方商业品牌标志符号组合在一起,仍然保留"红光亮","三突出"与"高大全"的构图法则,对文革美术符号本身的改动较少,基本还原和保留图形的原有风貌,形成了更为广泛和多义的图式所指,同时被艺术家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文化针对性。使艺术在弘扬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方面与本民族文化相结合,为本土文化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随着"~性"用法的不断丰富,"性"作为名词性和区别词性后缀在理论上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从句法结构上看,有些带"性"词接受了程度副词的修饰;从语义上讲,这些带"性"词具有明显的程度义。由此我们得出"性"也是形容词性后缀。"性"词缀在这三大词类之间的功能游移,一方面是其自身的语素义决定的,另一方面由名词、区别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在连续统上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自震惊世界的水门事件之后,“门”族新词凭借着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成为又一颇具势力的网络新词族。本文旨在探求“门”源及“门”义的过程中揭示“门”族网络新词的衍生机制及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进一步推动新词新语特别是汉语外来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古炉》是贾平凹带着"文革"的责任和记忆,以狗尿苔这个孩童为叙事视角,写"文革"来到古炉村后引起的村民的心态、生活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巨大变化。《古炉》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写实风格,在对乡村生活琐事的描绘中抵达人性的本真,在对"文革"神圣性的嘲讽中挖掘其荒诞,在对魔幻世界的勾勒中蕴含对传统伦理的缅怀,在一场场闹剧背后显露出贾平凹对"文革"的深思。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批评去政治化策略之一就是从“语言转向”来探索文学的形式美学,逐渐摆脱“文革”时期的政治功利和新时期初的社会功利,突破以工具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分析,走向以本体论语言观为基础的语言审美批评,完成了从文学的政治性向文学的语言性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