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自然课如何让学生主动求知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界,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依赖教师下结论。 上《蚂蚁》一课时,我尝试用如下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我先问:“关于蚂蚁,同学们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地提出许多问题:“蚂蚁平时都吃些什么?”“蚂蚁能看到我们吗?”“小蚂蚁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我把问题列举在黑板上,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同学们都可以通过自己观察来寻找答案,现在我们就到操场去寻找、观察蚂蚁吧。” 学生们很快就在石缝边、墙脚发现一群群蚂蚁。 “蚂蚁有几…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天,几名小学生爬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地上很脏,几个人都是满身的灰。教师见了很生气,走过去沉着脸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哩。”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子不服,他嘟嘟囔囔地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是啊,老师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不蹲下来,怎么可能了解学生呢?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个故事:几个小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着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歌唱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这个故事让我久久回味,它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细细思考的问题。学生们说得多好啊:老师,您为什么不能蹲下来呢?…  相似文献   

4.
一天下午,我在一棵大树下发现有一个蚂蚁窝,看到许多蚂蚁经常离开洞口到很远的地方寻找食物。我就想,蚂蚁发现了食物以后是怎样通知同伴的呢?它们又是怎样把食物搬回窝里的呢?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实验。  相似文献   

5.
蚂蚁是社群性昆虫,一群蚂蚁上千至万,其中的蚁后、雄蚁(是少数),它们是由庞大的工蚁队伍来喂养。工蚁中还有兵蚁。蚂蚁群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它们在频繁活动中是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的。那么蚂蚁是怎样通讯——传递信息的呢?我们可按下面所述的实验来进行观察探究。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蚂蚁王国,座落在一座很高很高的土山上,蚂蚁国王听说山下的世界很精彩,想到山下来看一看,可是山又高又陡,怎么下山呢?你们说,国王会想什么办法下山?  相似文献   

7.
蚂蚁不迷路     
蚂蚁是极其常见的动物。我常常在小院里可以见到它们。它们为了生存,经常单个或成群结队地出来找食物。可无论走多远,它们总能准确地找到家门。我觉得纳闷:蚂蚁是怎么辨别方向的呢?为了解开这个疑团,我对蚂蚁进行了观察。一个星期天我做了一个实验:先捉来一个大蚂蚁,把它放在门前的烂泥上,再用一个很大很大的圆竹筒罩住它,只让它看见天空,我睁大眼睛看着,这只蚂蚁竟还能准确地辨别方向;我不甘示弱,又用一块黑布罩在竹筒上,把天空和周围的事物全挡 住,这时,蚂蚁就慌乱起来,到处乱转。从这个事实说明,太阳的位置和太阳的光…  相似文献   

8.
在一节教学“蚂蚁”课上(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中的一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都很投入,情绪高,讨论热烈,一切都在按照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进行,很顺利。接下来就该是带领学生到校园内送蚂蚁回家(因观察的蚂蚁是在校园中的一个蚂蚁窝捉的)。教师正组织学生准备外出,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蚂蚁是怎样走路的?它有6条腿,走路时先抬哪只脚,后出哪只脚呢?”  相似文献   

9.
蚂蚁一家     
时间:2007年6月 地点:森林里一个七色蘑菇里 人物:蚂蚁妈妈 蚂蚁爸爸 蚂蚁儿子 布景:七色蘑菇是蚂蚁的家,里面装修得很漂亮。摆放着红色沙发、茶几、电视、衣柜、床、锅碗瓢盆……蚂蚁妈妈正在绣图,蚂蚁儿子很好奇。  相似文献   

10.
运输大队     
【学生习作】……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忽然,死苍蝇的身子动了一下,我定睛一看,喔。原来是钻到苍蝇身子底下的蚂蚁们想把苍蝇搬走,苍蝇一点一点地向前“移动”着。过了好一会儿,苍蝇才被转移到一处青草茂密的地方。蚂蚁们放下苍蝇,便又不见了踪影。咦?它们这是干吗?再一看,蚂蚁们又迈着急匆匆的步子回来了,而且每只蚂蚁手上都举着一把干枯的草。它们把草放在苍蝇身旁的空地上,随后又去捡干草,回来后,把干草放到原来的那个草堆上,然后再去捡干草……很快,草越积越多,形成了一个鸟巢的样子,蚂蚁们停止了捡草行动。它们又一…  相似文献   

11.
验证蚂蚁嗅觉的实验湖北省蕲春县株林镇中心小学(436323)陈西权我发现柜子里的糖罐四周爬满了黑色的小蚂蚁,有的还从盖子缝隙中爬了进去,清除了蚂蚁后,把糖罐换了个地方,第二天,蚂蚁又围了上去。蚂蚁的嗅觉真的那么灵敏吗?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实验。我在一张纸...  相似文献   

12.
徐双华 《初中生》2006,(11):84-85
蚂蚁很小,但是品种繁多,组织纪律性好,等级森严,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组织。探究蚂蚁组织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这里选择几种蚂蚁,看看它们是怎样生存的。  相似文献   

13.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观察一棵树,观察一只蚂蚁或观察植物的叶时,他们往往感到茫然,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很大。交流汇报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废话连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形呢?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观察的要领。那么,怎样的观察更科学呢?  相似文献   

14.
任敏 《科学课》2009,(6):16-18
在观察活动中,我们时常会发现学生观察一棵树,观察一只蚂蚁或观察植物的叶时,他们往往感到茫然,注意力不集中,随意性很大。交流汇报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废话连篇。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情形呢?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没有掌握科学观察的要领。那么,怎样的观察更科学呢?  相似文献   

15.
王庆纲 《良师》2010,(1):62-62
亲戚多 蚂蚁和大象准备结婚,大象跟蚂蚁商量:“咱们是不是就不办酒席了?” 蚂蚁问:“为什么?” 大象看了看厚厚一本书的客人名单,说:“你们家的亲戚,实在太多。” 蚂蚁“哼”了一声,说:“我们家的亲戚多,又怎么了?我们家这么多亲戚,加起来还不顶你们家一个亲戚吃得多。”  相似文献   

16.
听课时间:2002年12月26日听课地点:昆一中初一年级3班教室主讲教师:×××内容:统计图的选择听课记录:一、研究课本P192~193上的三幅统计图(北师大版实验教材,7年级上)提问:①折线表示法是怎样画出来的?②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教师指出:人口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二、观察扇形统计图你又能得到什么信息提问:③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情况④2050年哪个洲人口最多?(最少)?三、观察条形统计图又能得到什么信息提问:⑤2050年亚洲人口将会达到多少亿?⑥三幅图可以看出统计方法有哪些方面不同?归纳小结:1.…  相似文献   

17.
《双语学习》2009,(6):14-15
蚂蚁是昆虫吗?蜥蜴是昆虫吗?蝴蝶是昆虫吗? 这里有一个小技巧教你怎样识别昆虫。昆虫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它的头。头部有嘴,眼睛和触角。对一只昆虫来说,  相似文献   

18.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曾对"数学美"作过这样的描述:"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却能提供以上一切!"如果蚂蚁也听过克莱因这话,那它在"蚂蚁吃食"问题中肯定受益匪浅.【典型例题】一只蚂蚁在一个正方体的顶点A处,而正方体的顶点B处残留一些面包屑,如图1所示,现在蚂蚁想尽快地搬走面包屑,那么它所走的最短路线是怎样的?在图上画出来,这样的最短路线有几条。  相似文献   

19.
蚂蚁头部有一对弯曲的膝状触角,腹部呈球形或卵形,前端1~2节显著收缩变细,与胸部连接而形成细腰,因而有“细腰昆虫”的称号。蚂蚁过着社会性的群居生活。身上长着许多细毛,用来接受温度以及化学物质的刺激,以感知外界传来的各种信息,且能向同伴传递,以协调蚁群的活动。为了了解蚂蚁怎样互通信息,我们可以做一个观察实验: 先在蚂蚁活动的周围撒些饼干屑,蚂蚁会很快发现食物,过一会,成群的蚂蚁会前来协助搬运,搬回蚁巢。此时,教师可启发幼儿仔细观察蚂蚁在途中碰到同伴时的动作,会发现它们用触角相互接触,随即出现浩浩荡荡的蚁群,形成搬运大军,循着原来这只蚂蚁所走过的路线,川流不息地来回走动。观察结束  相似文献   

20.
一、哲学为何而存在哲学为何而存在?这是对哲学最朴实无华而又最切中要害的追问。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怎样看待哲学,哲学究竟属于怎样一种学问?哲学的精神、品格又是怎样的?哲学的态度、方法又该是怎样的等等,这通常是属于哲学理论中的“哲学观”问题,即哲学精神的问题。那么,我们应注意彰显怎样的哲学精神呢?我以为:第一,永恒的思———用哲学的态度理解哲学。人们往往把哲学看作是一种玄奥高深而实际无用的知识。因为,哲学不能烤出面包,也不能走进实验室去求得普遍有效的结论。学生有这个印象大致是不错的。哲学的这一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