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文、理、工三者的关系,可以达到共识的看法是,理引领着工,文引领着理。没有一流的理,就没有一流的工;没有一流的文,就没有一流的理。凡世界一流大学,必有一流的文、理。没有一流的文、理,就不可能是世界一流大学。没有一流的工,却可以有世界一流大学。工科的重大意义是具有相对性。对于全社会,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个高等教育体系而言,工科是必需的,十分重要。但即使就经济的发展来说,文、理、工的那种逻辑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就个人发展来说,一个人最好是文理工都行;在走向专业时,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无论做什么事,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所大学要想文理工都强大是很不容易的,单一的工或者单一的文或理要想成为杰出者,都有一定困难。更有可能成为杰出者的是文理组合。真正意识到自己使命的大学,应当特别自觉地看重人文教育。没有人文大师的大学,难以有科学大师;没有人文大师的国度,也难以有科学大师。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写得太简略而不能明白地传情达意,就应该考虑增加一些词语来表意明确。这就是词语的增繁。词语的增繁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因表意不明晰、不准确而增繁,一是因分句之间的关系不明确而增繁。下面我们就一些作家的原文和改文(改文以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相似文献   

3.
語文是学生学习各門学科必須首先掌握的最基本的工具。語文教学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必须使学生掌握語文这个表达思想的工具。因此政論文教学必须贯彻思想教育和語文訓练統一进行的原则。学生如果不理解課文的語言和結构,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当然也就不可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語文这个表达思想的工具。我們认为在政論文教学中,語言文字講得越透彻,篇章结构分析得越細致,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就体会得越深刻,思想教育就能进行得越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閱讀和写作能力。下面仅就如何講解語言和分析章法谈谈我們的認識和作法。  相似文献   

4.
晓霞同学问:《北京立交桥》一文是怎样选材的?在讨论这个问题以前,我们先明确一下文章的体裁。就题目而言,本文与《中国石拱桥》一文都是“地名 物名”的偏正结构。但两文的写作目的不一样。《中国石  相似文献   

5.
课本是教材.教材的编写有它的标准。因此,一篇文章能否人选课本当教材,是要用教材的编写标准去衡量的。就是说,一篇文章,作为自然文也许很精彩,但作为课文就需要用标准去衡量。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自然文.很精彩的自然文不适合教材的编写标准时,怎么办?现行的做法是。将自然文做适当的删改,以适应教材编写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7.
一、从课题突破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文眼所在,分析这类课文就可以从课题人手。如《死海不死》这篇课文,“不死”是全文文眼所在,也是其结构线索,教学就可以从解题突破,围绕“不死”设计教学思路:①死海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称“死海”?②“不死”的现象是什么?怎样造成的?③“不死”原因的形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8.
上学期我們在語文課裏講讀課文時,一般是先由教師或兒童朗讀一段,然后按照这段内容顺次提出几个問题,要兒童回答,最后教师小結。接着再講讀第二段,还是“如法泡制”。不管什么性質的課文,都是公式化地采用这一套教學过程和方法。講讀課变成了問答課,問答完畢,講讀过程也就告一結束。当時我们認为,这就是誘導兒童在課堂上積級活動唯一的方法。事實證明,講讀以后,兒童對課文的理解不深不透、有些生字还不認識,有些詞語还不懂得它們的含义,当然更谈不上流利地朗讀課文了。給兒童  相似文献   

9.
一、文面漂亮,赢得第一印象 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考场作文,评卷教师第一眼接触的就是文面。尽管评卷细则规定文面不够整洁清楚可酌情扣1~3分,最高不超过5分,但卷面清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教师的心理和情绪。字迹潦草、涂涂抹抹的文面,会给阅卷教师一个不好的印象,在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而书写工整、文面清洁,则让人一看心中就欣喜几分,即使你的文章内容、表达略微欠缺,  相似文献   

10.
有的同学问我:“怎样才能读懂一篇现代文?”我的想法是: 一、从全篇着眼从全篇着眼,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抓住文章的“文眼”,联系全文来领会,就定然易于读懂了。这里所谓“文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心里颇不宁静”,不就是作品的“文眼”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作者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幻想超脱现实,又不可能,因而思想上矛盾重重。而整个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抓住这一句,对理解全文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眼”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必须紧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是我国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文科学报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文科学报已达五百多家(包括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不仅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和财经政法类院校办有文科学报,而且许多理工科大学也办起了文科学报,使文科学报队伍日益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学术研究事业的长足发展。高校文科学报是一项以编审学术研究论文和教学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这一系统工程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估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因而对高校文科学报的评估工作做些研究就成为“学报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  相似文献   

12.
李琳 《现代语文》2013,(3):31-32
教师要学会将文本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比如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昭显文意、再现文境、诱发情愫。现就其中的方法列举一二。一、揭开情感面纱这是体会文本情感美的切入点。众多的文本都流露出一种深情,深情无处不在,浓意无时不鸣。当学生走进文本的腹地,就已经不再是无情的读者,只有打开心灵的天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界普遍把“文道统一”作为一项教学原则,但对该原则性质的理解,却很不相同。仅近几年的一些研究.便表现出理解的差异很大。有的理解为方法论准则:“以文输道是语文教学的方法论的重要准则”①;有的把它作为实现“语文能力”、智力发展的条件:“坚持文道统一,就能完整地贯彻:‘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十二字的指导原则”②;有的把它认定为教学规律:“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③。理论认识上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不押韵,写法与散文相同,但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节奏,内容富于诗意。阅读散文诗要抓住文眼,抓住了文眼也就抓住了神——文章精要之所在。《爱心礼赞》的文眼不在篇首,而在篇的正中:“爱心之歌,是一支无私奉献的歌,是一支惊天地泣鬼神的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2年第9期"群英论道"的《不求甚解与咬文嚼字》一文(下面简称《不求》),存在有误导的因素与前后矛盾之论。一"、不求甚解"不是意境《不求》一文指出"不求甚解是意境",这一论点令人费解。如果说"不求甚解是意境"的话,那我们就该极力追求这样的意境,教学中可以完全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正教学只求"不深入理解或是不很明白不  相似文献   

16.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为自己写的一篇传文。要读懂读透这篇传文的思想内容,真正了解陶渊明的为人品行,就必须在这篇传文的“不”字上下功夫。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评价的那样:“‘不’字为一篇眼目。”(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细读课文发现文中共运用了九个“不”字,从思想品行、兴趣爱好和生活状况等方面突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7.
明天不上课     
<正>1怪字金牌几年前,在内蒙古发现了一块金牌,上面写的字样子很奇怪,后来有专家认了出来,是八思巴文。这位专家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了金牌上的八思巴文,却不知道自己念的是什么东西!原来,八思巴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就像拼音字母,  相似文献   

18.
风波     
昨天中午板报组在“心灵的窗口”栏目里,刊登了一篇同学写的短文,内容大致是:据说同学刘平的耳朵不太听见,文老师关心他,把他调到前排去。于是有的同学也说自己的耳朵不太好,想往前调。这一回文老师却没有同意。文章的作者认为文老师对学习好的同学另眼相看。还尖锐批评老师说一套做一套,根本就不值得信任。这篇文章一刊登出来,全班一下子就炸  相似文献   

19.
互文、错文、变文都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与修辞和语义都有关系。不了解这些手法,不仅不能很好地欣赏和借鉴古人的写作技巧,而且对正确理解古书也有一定的妨碍。互文、错文、变文三者情况不同,但前人却往往混为一谈,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文章意见也不一致,使初学感到困惑。因此,对这一问题继续加以研究,弄清彼此的区别,掌握各自的特点,很有必要。本篇之作,就是想就探索所及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借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0.
上学期,我在語文敎學中摸索到一些不成熟的经驗。現在先就鑽研敎材、指導朗读、丰富兒童詞彙等三方面來談,請大家指正。怎样鑽研敎材關於這一方面,我想只就一篇課文的範圍來提出膚淺的意見。我們知道:敎学每一篇課文,都應當先確定這一課的敎学目的。過去我確定敎学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