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东尼·多尔在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将主人公置身于二战背景下,以维尔纳和玛丽洛尔的成长经历展现战争对人的影响。结合小说内容,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进行思考,通过分析维尔纳在战争中人性挣扎发展的过程和玛丽洛尔独立人格的发展过程来揭示小说战争和人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有显著地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简·爱成长之路,塑造了一个独立自强、不畏权贵、不向世俗低头的有反抗精神的人物角色。文化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可以从简·爱的经历与作者的真实经历对照中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假如我们梦太久》是新加坡作家吴宝星的代表作,也是新加坡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英文小说。该作品以独立后的新加坡为背景,讲述了新加坡青年独特的生活经历。以主人公光蒙的成长经历为代表,经历了疏离、彷徨与迷惑,光蒙在引路人林先生的指引下,获得了人生的顿悟,从而改变了生活态度,变得成熟。这些都体现了成长小说的主题。其成长不仅指以主人公为代表的新加坡社会青年,更代表了成立后不久在探索中发展的新加坡。  相似文献   

4.
约瑟夫·康拉德的短篇小说《秘密分享者》是其海洋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探讨了主人公在面临危机时内心世界的变化以及如何从另一个自己身上找到力量而实现自我的成长。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析了该小说中主人公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认为小说主人公的人格经历了分裂、整合之后,自我最终达到成熟,在协调本我、外部环境和超我三者关系之间发挥了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融入了很多他自己经历过的创伤,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作者心理经历着怎样的折磨。因为创作小说内容势必会勾起作者以往的悲伤情绪,而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过程,毛姆不仅仅要回忆自己的伤痛经历,还需要严谨的将其融入到小说当中,这也会给作者带来更加严重的伤害。虽然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经历创伤的场景与作者自身经历的场景并不完全相同,但结合作者的生平,读者就能够形象的感受到作者的悲伤与绝望。据此,本文对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现实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儿童成长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感受、领悟到爱的无私、深沉、博大。在曹文轩的小说《草房子》中,讲述了主人公经历的苦难、悲伤、死亡与成长,让我们感受到爱,给我们慰籍、温暖和力量。本文从爱是母性的怜悯、爱是儿童的纯真、爱是理解和接纳三个方面来阐述小说中带给人的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爱伦·坡小说《黑猫》中描述了主人公和一只黑猫的爱恨情仇。整个故事笼罩着一层恐怖气息,同时主人公所经历的焦虑恐怖十分触目惊心。本文从暗恐论的角度剖析了恐怖效果的营造,挖掘了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父子关系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重要主题,从父子间最初的隔阂到父子关系的不断修复再到最终的和解,伴随着父子关系的变化,小说主人公阿米尔的内心也在经历着成长和蜕变。文章基于文本细读,通过探究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着重分析小说中的父子关系,研究不同阶段父子关系的变化对主人公内心产生的影响,阐明作者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了解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首先要分析作品中展现给我们的女主人公范妮的人物形象,很多读者觉得小说中范妮的美德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甚至有些人认为范妮这个主人公形象毫无生气和新意,但是我觉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范妮是很勇敢的。主人公范妮是作者刻画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范妮的性格特征不仅可以促进我们对《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小说的了解,也可以了解当时范妮所处的社会背景并对社会问题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0.
《钟形罩》是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记叙了女主人公埃丝特从高材生一步步陷入精神崩溃的故事。她的成长经历具有代表性,她的成长困境反映出一类人的困境。从原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埃丝特的成长,解释她成长经历的代表性以及这种成长经历在整个社会文化、历史语境中出现的反复性,希望我们能以正常的眼光对待这一类青少年的成长,并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位作家的道德价值观都会反映在其作品中。乔治·艾略特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在她的多部小说中。本文以《罗摩拉》为例,讨论小说中主人公罗摩拉的两次出走和内省经历,分析她道德的自我完善过程,进而挖掘艾略特小说中的道德理想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深受青少年喜爱阅读的纽伯瑞文学奖银奖小说<手斧男孩>出自美国少儿文学家盖瑞·伯森之手,展现了主人公在荒野中孤单旅行后逐渐走向身心成熟,长大成人的历程.盖瑞·伯森为他小说主人公布莱恩增添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大自然中孤独旅行,亲近自然生活,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海岩每一篇小说中的一个或多个主人公几乎都是成长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这种现象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单亲现象"最重要的作用是促成了小说主人公独特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精神救赎是外国文学的永恒主题,在基督教文化的渲染下,精神救赎是外国文化中表现最多的主题。《追风筝的人》就是一部典型的以精神救赎为主题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为主人公,以它的经历为线索,为我们描述了一个背叛与救赎的故事。该书成书以后风靡世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主人公在经历了内心痛苦的挣扎和漫长的寻觅之旅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救赎。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文学作品中精神救赎。  相似文献   

15.
海岩每一篇小说中的一个或多个主人公几乎都是成长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这种现象呈现出类型化的趋势,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单亲现象"最重要的作用是促成了小说主人公独特个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深受青少年喜爱阅读的纽伯瑞文学奖银奖小说《手斧男孩》出自美国少儿文学家盖瑞·伯森之手,展现了主人公在荒野中孤单旅行后逐渐走向身心成熟,长大成人的历程。盖瑞·伯森为他小说主人公布莱恩增添了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大自然中孤独旅行,亲近自然生活,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7.
“逃亡”是英美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包含主人公逃亡经历的小说作品,可以使故事情节变得错综复杂、悬念叠出。但是逃亡经历真正要暴露的却是种种行动,即主人公的冒险与叛逆等行为。这是英美小说“逃亡”主题的双重内涵,也是诸作者穿插这一情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感悟到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疑难问题尤其值得注意,如:1.小说中的主人公并非只有一个。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师生们老是围绕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的问题争论不休,如《第二次考试》中的陈伊玲与苏林教授,《七根火柴》中的无名战士与卢进勇,《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等。如今,在新课标的倡导下,针对这类问题,有了  相似文献   

19.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最具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的一部揭露资产阶级贪婪和无情的重要著作。整部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融入了狄更斯自身的许多生活经历。本文从狄更斯与这部作品间的联系入手,以作者的童年经历为出发点,结合其成年后工作和婚姻经历,侧重分析、比较狄更斯与其著作《大卫·科波菲尔》中主人公大卫的身世经历,阐述狄更斯如何将自己投射到小说的主人公大卫身上,总结狄更斯在著作中的自我回归,以期对狄更斯个人研究的交流和传播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作家唐娜·塔特的成长小说《金翅雀》于2014年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中以名画"金翅雀"与主人公的纠缠为主线,主人公通过对视觉艺术品的认知,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眼光来观察、感知和言说再现,形成不同的统觉,并经由语象叙事呈现出主人公成长中内心的不同阶段,其中"解剖课"成为了主人公习得创伤和陷入困境的现实具象,静物画成为定格自己内心创伤的休憩之所,"金翅雀"完成了主人公对人生和存在的顿悟,从而构造出主人公在经历爆炸之后创伤-成长的完整过程。名画与主人公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产生的张力也显示了视觉艺术品在治愈创伤和青少年成长中的美育作用,以及由此揭示出语象叙事的跨媒介性和隐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