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语言理解方式是深化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路径。具身认知语言观认为语言理解植根于身体的知觉运动系统,身体以及身体与外部世界的具身经验构成了语言意义的基础。具身认知语言观对外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外语教学要注重身心合一,强调身体经验和语言经验的作用,积极构建具身化的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具身模仿论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认知已经从形而上学思辨走向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过程。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实验集中在身体的物理感受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的具身特征、身体洁净与道德评价、运动系统与认知判断、语言理解的具身特征等领域。具身认知的兴起是对抗身心二元论的结果。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具身认知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的实证转向以及第二代认知观兴起的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之一。具身认知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动作与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关联性,具身社会认知是当下具身理论与社会认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具身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却有着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渊源,存在主义、现象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等都是其理论基础。具身社会认知已经在实证领域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具身社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证依据,但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还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如理论体系混乱、研究方法不足以及科学性欠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的背景提出、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的比较性论述,发现二者的研究经历了现象描述、行为观察和神经解剖学研究三个阶段。虽然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之间的差异在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都存在,而且各自在身体表现上也不太一样,但二者都需要身体和身体经验的参与,并且在生理表现上也有重叠的部分,我们在具体的身体中找到了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6.
具身认知是第二代认知科学观兴起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取向。它主张身体、动作和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整体性,使得原先单纯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而存在的隐喻逐渐显露出其思维认知工具的本质。一旦具身认知凸显隐喻的具身性认知功能,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动力性本质也就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与具身认知结合的实验,并集中体现在情绪、感知觉和身体姿势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7.
具身德育针对传统的"离身"倾向和现象,明确了身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德育中的不可替代性,能有效克服德育知行脱节现象。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隐喻、具身道德情绪、具身道德情境三个方面论述具身道德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前沿成果,为具身德育新理念提供认知神经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数学具身学习是一种视学生的身体和心智为一体而进行的数学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全息具身唤醒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全员具身激发学生的系统思维,通过全程具身使学生习得身体化的数学知识,通过全效具身促进学生的情智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9.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哲学领域出现具身认知这一主张,大量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研究路径对其展开深入论证与探讨。具身认知强调有机体的身体运动及其特征、相关身体经验等在认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身体、认知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动态整体。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中关于高级认识如何发生的论证蕴含丰富的具身认知思想,具体体现在:(1)认知是个体借助身体动作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建构的过程。(2)研究认识的发生机制必须探讨有机体的生物条件。进一步探析并借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具身认知思想,对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认识论等研究的新突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学一直将躯体性因素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是一种"离身"的经济学。具身经济学(embodied economics)则是在具身理论框架下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解释的一种(神经)经济学取向,它考虑身体信号、肌体状态、他人动作或位移(或其位移)所提供的信息对个体经济心理及行为的影响。近期大量有关动作、姿势、肌体状态影响决策、估价及消费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已经为具身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实证基础。深入理解躯体性因素对经济心理及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经济决策的动力机制,让经济学和心理学更贴近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3.
传统阅读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动机,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传统的阅读教学,人为无意识的贬低身体的地位身体的地位,漠视阅读主体身体的体验性、割裂文本与主体身处情境的关系、过度专注文本意义的理解和知识的获取。把传统阅读教学与具身认知理论相结合,提出具身阅读教学,能较好的解决传统阅读教学的诸多短板,因此,关注学生阅读体验、关照文本阅读情境,把阅读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成为具身阅读教学的基本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6,(8):28-34
根据具身认知,人的思维和身体是不能分离的,在学习过程中身体运动会促进学习;相关研究也证实了学习与具身相关。在具身认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如在动态视频中加入手势或动作、创建3D虚拟环境、使用体感交互技术等,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文章认为,学习应该基于所学知识的具体情境之中,个人应与环境建立联系,努力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将虚拟的学习空间与现实世界有机结合起来,以提供一个供学习者参与实践的个性化的高互动学习世界。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学说。其中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近日,本刊就具身认知理论与延伸出的新型教育方式问题,专访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亚瑟·M·格林伯格(Arthur M.Glenberg)。格林伯格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兼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具身认知理论创始人之一,目前主要从事具身认知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认知机制和干预培训机制研究,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塑造中的枢轴作用和决定性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格林伯格教授通过若干实证案例解释了学习扎根于身体动作、感知和情绪的重要性,指出体验越多,理解程度越深,记忆效果也越好。此外,在阅读过程当中,适当的动作与想象干预,也有助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格林伯格教授还分别介绍了具身认知理论在阅读、英语和物理学科中的应用,指出了课程、教材、教法可能的改革方向。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访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具身教学是具身认知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延展与应用,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身心一体”与“主客融合”,关注学生个体的过程性身体体验,旨在以身体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是一种“事件性”教学,实现了对“二元论”的悖离。具身教学在于通过“具身交互”培养主体的人,通过“身心融通”培养完整的人,通过“知行合一”培养践行的人;通过“开放生成”培养个性的人。具身教学的生成进路在于认知理论的基础性置换与教师教学信念的培植,并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以“具身”思想为引导合理开发和应用教学媒体技术。  相似文献   

17.
当代具身认知思潮强调身体的感觉和运动系统对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数学"慢教育"的本质是儿童生活经验的改造,突出具身认知的特点。数学"慢教育"下,具身认知复习课模式,借鉴了数学实验的"动手‘做’"特色,采用活动启动具身认知、实验引动具身认知、实践带动具身认知、行动推动具身认知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语言具身认知范式主张身体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尤其强调身体、大脑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更具有具身性特点。本研究以学前儿童第二语言习得为例进行实验研究,具体从字母、单词和句子三个层面对身体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儿童语言能力发展中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身体性、情境性和交互性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体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具身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具身认知理论主张人的认知与学习都是具身的。在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建立中小学健脑操教学策略基本框架,发挥身体对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健脑操有助于学生缓解疲劳、焕发活力、促进思考,是一种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中小学教师应了解各种类型健脑操的动作要领,不同时间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做好健脑操的配合活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健脑操的深度开发。  相似文献   

20.
心身关系是关于精神与物质、心理与大脑等心物之间的关系.心身关系理论的发展主要有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两类观点.具身认知观的理论基础是自然主义观和身体现象学,主要包含三个基本观点:心智是具身的;隐喻是思维的核心;认知是无意识的.具身认知观丰富并深化了有关心身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代表了心身关系的新取向,把心智活动归结为大脑、身体和身体经验的相互作用,认知活动取决于身体本身和个体在社会文化中获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